思想政治教育代际项目的中国实践
——“五老”育人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
2023-12-06谭淇婧王婷婷
陈 娟,谭淇婧,王婷婷
(1.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2.四川开放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3)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党和国家对积极老龄化社会意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新机遇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正面解读,指明了老龄化社会代际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使人们价值观从一元化到多元化,从同质性到异质性;由于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不同,青少年与老年群体的价值观代际差异弥显,由此带来的数字鸿沟、老年歧视等问题影响了代际和谐。因此,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和青少年之间思想道德的传承和反哺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并对思政教育在家庭内外的代际互动机制进行探讨,将有助于通过价值观的融合增强代际支持黏度,促进老少共建精神文明的社会团结实现。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代际项目的国际图景
(一)概念框架和国际概览
思想政治教育代际项目是指年长一代充分发挥威望、智力、经验、涵养等方面优势,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长期或短期的示范引领、言传身教、传承濡染,使其符合该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项目,其对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网络、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有着正向积极作用。国外思想政治代际教育往往潜移默化地蕴含于公民教育、历史传统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欧盟委员会环境辅助生活计划倡导专业领域相通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荷兰护理福祉协会“邻里回忆”聚集各国的邻居一起庆祝节日,分享食物和文化;葡萄牙“教育乡村”由村里的“大师”老人向城里的大中小学生讲解传授园艺、酿造、茶艺、锻铁等技术;新加坡“淡兵泥”三合一家庭中心、日本浅虫食堂和日照中心,聚合幼儿、小学生、行动不便者和老人一起开展游戏、运动、庆典等。这些都有利于友善、互助、同情心等健康人格塑造。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代际项目顶层设计和制度性认可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代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对发掘老年人价值、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均有提及[2-3]。从1990年5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伊始,党中央就将其纳入立德树人顶层设计。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同志发挥作用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4]。
代际项目的中国实践主要依托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中的1367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下简称“五老”)志愿者队伍[5],国家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五老”队伍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完善和优化“五老”育人机制[6],明确关工委保护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的法定职责,把帮助青少年立德树人作为“五老”的根本任务[7],为推动多部门协同、巩固“五老”育人效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基本遵循。
三、“五老”育人的生动实践
中国关工委成立三十多年来,1300多万“五老”不忘初心、敬业奉献,广泛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老少共筑中国梦”“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儿童之家”“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等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爱国情、夯实强国志、实践报国行,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爱国主义教育
近五年来有110万“五老”作为宣讲团、报告团主成员,利用20多万个校外辅导站、四点半学校和假日学校,以及3 400个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为广大青少年讲述革命传统、历史巨变,讲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
(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
“五个一”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辐射青少年2.8亿人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编写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组织寻访红色足迹、重温红色经典、聆听红色故事以及书画文艺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五老”骨干带头讲红色故事,青少年跟着讲,讲出了各世代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认同和共鸣,对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的崇敬和向往,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爱、诚信、正义、和谐等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庭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价值观、性格品质的关键途径。“五老”积极参与家长学校建设,深入开展“五老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老少共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法治宣传教育
4.4万名“五老”担任法治宣传员、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深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的青少年普法教育、“零犯罪”学校社区村屯创建;51万名“五老”对15万多个网吧开展义务监督,清朗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空间。
(五)关爱帮教工程
63.2万名“五老”加入全国7.5万个关爱工作团,主动联系和服务社会闲散青少年;一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五老”在政法部门的协助下担任人民陪审员、社会观护员、心理咨询员、社区矫正员等,助力不良行为青少年帮教工作[5]。
四、“五老”育人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
三十多年“五老”育人的中国实践表明,“五老”育人依托的关工委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五老”育人是党前瞻性地运用群众路线与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一项重大创举,是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党充分挖掘和弘扬老年人价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治优势。“五老”以坚定的红色信仰、丰富的人生阅历、崇高的道德风范影响和感染青少年,并在三十多年实践过程中凝练出“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代际项目的中国经验中最闪光的部分。
(一)忠诚敬业、务实创新,体现“五老”精神的发展动力和时代精神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老”亲历各种斗争风浪考验,对共产党人的初心领悟极为透彻,对党领导下的国家各项事业翻天覆地的成就体察深刻,对党和国家的美好未来坚信不疑。他们政治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始终保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心态和乐观精神,不愧为“制度自信的示范者、制度优势的宣讲者、制度完善的建言者、制度执行的监督者和社会治理的参与者”[8],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持续发光发热。
(二)关爱后代、无私奉献,体现“五老”精神的为民情怀和鲜亮底色
无私奉献是“五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直接体现。“五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关爱”不仅是对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关爱,更可以延伸至对人民群众的博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担放到“五老”手中,要求他们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五老”队伍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努力成为青少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少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少年群众的引路人。
五、“五老”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实践再想象
(一)对“五老”育人的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五老”育人作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代际项目的典型代表,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普遍关注和认可。老龄化已成为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真问题、大问题,未来十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当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因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成为聚焦点,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持续推进“五老”育人机制完善,可缓解代际冲突与矛盾,在青少年心中树立积极老龄观,塑造代际教育支持网络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对“五老”育人的经验总结不够
对“五老”育人实践过程的经验研究总结不足,对“五老”育人功能和效果的评估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无从把握其实际发展与运作情况。当前国际代际教育的关注内容逐渐从早期的减少代际刻板印象、促进跨代共融向基层单位——社区议题转变,如代际共享、混喻教育等,视角更加多元,涉猎更加广泛,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导向。而对“五老”育人的经验总结,当前多为关工委内部工作总结和地方上社区新闻类的报道,缺乏第三方机构对于“五老”育人过程与效果的客观评估,导致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可能不够准确、客观。此外,“五老”育人作为公益志愿活动,多以政府组织并购买的形式付诸实施,社会资助度不足,容易对地方政府的财力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内驱动力不足,甚至对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产生影响。
(三)“五老”育人依托的系统科学理论缺失
代际项目的理论应用范围较为狭窄,而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极其复杂,不能对代际项目的多重主题和问题进行解释,导致目前绝大多数的代际教育项目都没有科学完善的理论依托。比如,虽然制度上要求“老少共进”“向青少年学习”“五老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但当前“五老”育人多呈现单向度,青少年文化反哺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当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解决老年“数字鸿沟”“数字贫困”的问题,“五老”作为思想观念开放、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代表,可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将青少年的数字文化优势引入到普通老年群体当中,扩大文化反哺、数字反哺的范围和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离不开全国2 000多万离退休干部的重要力量,离不开1 300多万“五老”队伍的无私奉献。要将“五老”关心教育青少年、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热情和力量凝聚起来、释放出来、传递开来,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