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体育类专业“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3-12-06雷耀方谷永娟
雷耀方,谷永娟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本科体育类专业是面向现代社会需求,培养一批现代化体育应用型尖端人才,使之具备扎实的体育学科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体育行业的训练、教学、竞赛等多种工作。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不断提高,对体育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专选+行业”构成的内在逻辑理论结构,基于行业发展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改革,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最终搭建实训项目,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障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及体育行业蓬勃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环境逐渐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满足,对健康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1]。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更是激发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激情,掀起了一波体育热潮。随着各类体育活动的社会化推广,对体育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包括竞技型人才、教练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经营人才等。体育型人才可简单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2]。当前我国的体育重点工作已经转换为大众体育社会化,对体育型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状分布,研究型体育人才需求量较少,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体育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探索体育类人才的培养途径,面向社会人才需求,培养一批拥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准体育应用型人才。真正站在行业需求、专业现状和实践培训等几个方面,与社会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传统体育类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让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真正与人才对接,与行业对接,形成“专业+专选+行业”的内在逻辑理论人才培养构架。
二、“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概念分析
为了推动体育行业健康发展,提高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发展前景,高校应突破多元化就业发展中体育类专业课程设置单一、行业与职业融合不足的实际问题,构建“专业+专选+行业”的“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体育市场人才需求和高校教学课程设置,促进专业职业与行业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应用型本科体育类专业的“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具体如下。
(一)行业导向
随着体育产业的转型发展,体育行业逐渐走向大众化,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应根据体育类专业教学现状精准定位专业角色,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学生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加强针对性教育,让学生掌握与行业相适应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基础。站在行业需求的视角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培养更多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人才,最终提高人才适配率,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专业泛化
在现代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背景下,体育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营销意识、创新意识,在“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可针对当前体育类专业学科教学单一化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在专业体育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教育类学科、市场经济类学科、管理类学科等多学科内容,提高体育类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使体育类专业学生获得适应现代体育事业社会化发展的基本素养,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同时,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专选核心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现代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培养的体育类专业人才是为了满足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需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项目集成,与企业、政府等多个社会主体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突破社会参与体育类人才培养的障碍,由学校和社会共同搭建体育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社会性体育实践项目,最终提高体育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三、“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
当前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在强调“应用”二字,明确了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选项,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配性,突破了传统体育类专业教学中的瓶颈和不足,提高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明确了体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目前“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如下。
(一)打造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路径
“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特色优质人才。因此高校应致力于展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化特色和教学特色,构建优质的人才培养路径,强调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优势实施差异化教学,最大化专业教学特色和学生自身优势,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教学的差异化和特色化[3]。在这一教学模式下能够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定位不清、缺乏特色的实际问题,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及体育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二)构建以职业为导向、实践为重点的培养路径
“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专选+行业”为核心构架,教学过程中会重点强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而职业需求需要充分考虑到体育行业发展现状、人才应用现状、学生就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和培养目标,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对体育类人才的需求。“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人才培养路径不清晰的实际问题,是完整且符合要求的新时代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凸显专业与行业融合、学业与职业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
在“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依托于体育行业人才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基地,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实践平台,完善“实践+平台+基地”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同时构建校内加行业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坚持从社会需求中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强调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从根本上解决体育类专业实践教育不足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以实践促发展。
四、体育类专业“三对接式”实施路径及目标
“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随着社会对体育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积极探索“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策略,加强资源统筹与教学规划,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策略,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基于“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优势,具体实施路径及目标如下。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行业发展与专业课程对接,提高人才适配率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依据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以社会为本位,设置符合社会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科为本位,在传承学科价值及知识创新的基础上设置有利于学科推进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为本位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4]。在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侧重于学科本位,培养体育技能型人才。在“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学科对接、职业对接。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与企业展开交流合作,强调学生就业后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促进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化、全面化,以真正适应行业需求。(2)校企共推“定制化”培养模式。学校可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输出协议,在学生学习期间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进行详细规划与设计,真正打造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促进企业人才建设。(3)多校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可与兄弟学校展开合作,对目前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促进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不断优化与提升,有效提高我国体育类专业的人才综合培养质量。
(二)科学规划体育教学课程,加强教学课程与职业需求对接,促进学科融合
为了使体育专业真正与社会和职业有效接轨,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改变单一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内容滞后的实际问题,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以促进学生行业对接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在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可重点强调学科融合以及教学融合,让体育专业教学不再以单一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教学为主,而是适应于现代体育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销意识和发展能力,以真正打造一批拥有综合素质的高水准体育应用型人才。体育类专业课程融合的实施方案具体如下。(1)学科融合。加强教育专业与体育专业的融合,让学生在体育类专业中获得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素养,使其毕业能够顺利进入体育教育领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为了适应“健康中国”“全民体育”的发展理念,体育专业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跟随社会发展创新体育运动形式和体育锻炼方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还需要加强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2)教师融合。需要加强教师融合,可采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根据体育类专业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与体育教师同台教学,促进各学科之间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3)职业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加强职业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将体育相关企业的入职培训与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职业专业知识,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准确衔接。
(三)科学开展专业选修课程,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巩固校企合作
体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理念更新迅速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方法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着以学校为主导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使得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需求也存在偏差,影响了高校学生就业率和行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加强教学与岗位的衔接与融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高质量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扩展实践学习场景,让学生自由转换学习者和职业者的角色,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5]。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构建体育专业教学共同体,进行项目对接式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由学校教师和优质企业技术人才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和实践活动,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中实现效益最大化。(2)建设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对岗实习。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可供学校进行学生实践培训,也可为企业提供入职培训和技能培训,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交流,让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3)开辟企业第二课堂,促进学生与行业深度对接。体育专业教学应充分利用好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后,在企业内部开辟第二课堂,利用企业的各种工作环境进行体育专业教学,展开高水平的“实践化”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优化原本的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制度,有效帮助学生站在行业前端进行知识学习,促进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高效接轨。
随着“健康中国”的不断建设和体育行业的蓬勃的发展,体育人才培养将是影响社会体育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体育专业教学应承担起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责,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适应社会体育行业发展规律,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体育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三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体育类专业教学改革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不止于此,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体育专业教学仍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以促进体育专业教学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