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2023-12-06汪金哲
汪金哲
(西安思源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陕西 西安 710038)
引言
近几年,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多,问题逐渐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均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目前,部分人认为没有心理疾病则代表心理健康,该种理解较为片面。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更多的是指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健全的人格以及在客观条件下能够自我调节的心理状态。在对心理健康进行理解时,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入手: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正常的智力和完善的人格;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是否具有心理疾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讲显得至关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建立,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完善人格,保证自身情绪的稳定性,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各种竞争,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生往往存在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1.学业问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注重学业和情绪两方面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把握,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会导致学习出现盲目性。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无法提高自身能力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逐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刚步入大学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刚参加完高考,如果没有做好良好的心理建设,学生就会贪图享乐,不利于学生在低年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大学期间并没有人督促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茫然,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2.情绪问题。稳定的情绪能够对人产生积极正向的行为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身接触社会的时间较短,并不具备较多的社会经验,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时会导致学生的情绪逐渐不稳定。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目前许多大学生的负面情绪都高于正向情绪,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孤独和妒忌心理,如果不对这些情绪进行有效调整,会让学生逐渐陷入自我困惑中,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后续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推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培育专业素质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对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职业素养进行提升,而思想道德品质及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学生跟上大学期间的生活节奏。良好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正确的心态面临毕业后的社会竞争问题,在短时间内融入社会。简而言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高其自身的心理适应力,进而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实现优秀人才培养目标
如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仅仅是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的人才,更多的是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抗压能力。传统的教育工作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缺乏抗压性和心理调节能力。当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逐渐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高校需要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专业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配置工作,让学生始终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态调节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
虽然许多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目前所呈现出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存在该种问题,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构成。目前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工作,要求匹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但是目前许多院校没有配备专业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建设也并不完善。由于缺乏固定的工作场所,导致无法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所呈现出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二)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完善性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专业教师作为前提基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都缺乏专业教师。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划分不明确,部分辅导员会兼任心理健康教师,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并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开展专业的培训工作来对教师的教育能力进行提升,由于师资队伍的构建不够专业,导致后续各项教育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三)教育渠道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都是单一地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呈现出的教育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在设置课程时,会将心理健康教育设定为选修课,而且课时安排较少,教师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多项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现有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时代背景下,可以被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手段变得越来越多,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模式会影响教育效果,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基于现存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以将线上、线下模式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开设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分析
(一)发展性教育与咨询辅导的融合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需要坚持发展性教育和咨询辅导的结合。发展性教育简单来说是指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让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高校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并定期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部分心理不适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咨询辅导工作,采用及时心理干预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部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将其转交给相关心理机构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教育[1]。
(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将自身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以正确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对学生的个人调节能力进行培养,将教育和自我教育进行结合,让学生懂得反思自我和反思社会。通过对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感,能够从心里真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三)坚持专业队伍与学生辅导结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教育工作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学生辅导员进行结合。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辅导;而辅导员则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者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馈,以便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心理援助。二者的互相配合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对现有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能够使后续各项教育工作有效落实,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进行构建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学校学工处、宣传部和思政教学部为基础,建立心理健康指导小组,根据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各项教育责任进行有效规划,明确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做好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2)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来担任指导老师,对学生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心理辅导。(3)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建立“学院—社团—班级”的一体化管理路径,针对现存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前制定相应的干预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准确把握,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是因为教师仅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要让学生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正确的掌握。基于此,高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需要兼顾好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必修课,并且按照相关要求设置相应的课时数。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数需要具有一定的区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带领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该种方式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打破传统教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更加合理,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当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后,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打造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打造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最终寻求一条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手段,而这一过程对于教师的个人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背景及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从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方面入手来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不断强化。高校可以聘请优秀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作为指导教师,在院校中设置专门的工作场所,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此外,需要注重对本院校教师的个人能力进行提升,定期开展专业性的培训工作,致力于对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进行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由多个人员共同组成,其中较为主要的有心理学专家、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各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议,在会上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科研中心,鼓励教师针对心理辅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课题研究,对师资团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升,进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放在课堂教育上,但是并不能仅以课堂教育模式为主,需要在现有的教育途径基础上进行拓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较强,对一些实践活动会比较感兴趣,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以以此为基础,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学生比较喜欢的辩论赛、知识竞答以及情景剧表演等。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他人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实践活动的作用还体现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上。此外,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实现高效的线上教学。如今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以及QQ群的方式来为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匿名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对学生的个人隐私进行保护,学生可以在线上与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匿名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在线沟通的方式十分便捷,可以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的各项教育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高于专业学科的教育,因为只有当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后,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专业学科的知识内容。目前部分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现存问题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剖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多样化的心理教育辅导措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