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中考历史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2023-12-04陶怡
陶怡
摘 要:在“五育并举”的视域下,2022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呈现了五大特点,即德定方向,培根铸魂;素养立意,启智增慧;体育渗透,强身润心;美育熏陶,陶冶人生;以劳育人,知行合一。教师可以用命题思维改进教学策略,坚持“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五育并举”;教学策略;中考历史
一、德定方向,培根铸魂
中考的命题原则之一是导向性,即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确保正确教育方向。试题命制常常与家国情怀素养相结合,凸显德育价值。例如,选择题第3题,以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为命题素材,考查秦的法律制度,让学生了解中国法制史,渗透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大题的命制上,命题人的一般思路就是将教学重点、时事热点、重大德育主题相结合,确定核心主题并用导语加以提示。
例题: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人民奋斗百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1. 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事件。
2.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观点:中国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
事件:南昌起义;古田会议。
论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结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型人民军队,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考查了“四史教育”中的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第一问通过意义反推事件,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相对简单。第二问的综合性更强,考查了多项核心素养,示例对学生的答题方法有明确的指引,即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依靠可信的史料,有理有据地表达历史观点,形成对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树立道路自信。
德育讲究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一节课的落脚点,即历史课的“课魂”归于何处;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准确把握指导思想和育人目标,“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坚定“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找到它们与历史课程内容的联结点,从而提炼出“课魂”,进而构思教学脉络,贯穿核心素养,以达到培根铸魂的学科育人目的。
二、素养立意,启智增慧
新课标细化了评价和考试命题的建议,明确了“教—学—评”的一体化原则。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中考试题,更是以素养立意为命题思想。2022年广东省中考历史题更具整体性、情境化、创新性和时代性,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核心素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的必备技能,“论从史出”的原则贯穿了试题的始终。如第9题介绍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乾隆帝密谕沿海督抚的史料,反映了乾隆帝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如果学生陷入乾隆帝自大的人设,则容易选错。此题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例题: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一些具有全新自然观的先驱者们在17世纪试图用种种手段来确证其结论的有效性……17世纪的自然认识仿佛充当着一个实验室,本着一种方法上的不信任精神,查明如何检验具体的真理主张(无论是自己提出的还是他人提出的)。”
——H.弗洛里斯·科恩《世界的重新创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表中三人被视为近代自然科学代表人物的理由,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简述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引发的重大变化。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自然科学倡导的是什么精神。
本题以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智育水平。第一问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第二问首先考查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学生需要对材料二进行分析,归纳出共性理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其次考查了知识的迁移运用,涉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素养,学生需要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三问让学生归纳科学精神,即求真探索、怀疑批判和独立思考等精神,考查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中考试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往往是综合性的,核心素养是有机统一的,在教学中不可生硬割裂。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智育水平。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史学素养,同时具有分类积累意识,通过广泛阅读、汲取新观点,搜集新史料,建立史学素材库;其次,新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教师可据此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核心素养,站在“五育并举”的高度上做好教学设计;再次,史料解读在中考试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重视史料教学,合理利用教材资源,适当补充课外史料,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史料情境,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参与课堂教学;最后,可以模仿中考试题,在课堂教学设问上做到环环相扣,尤其是针对大概念和关键问题,要形成“问题链”,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体育渗透,强身润心
2022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大特色是涉及体育的相关内容,这在重大考试中并不常见。可见,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新中考的改革,“五育并举”思想对教学评价的影响越来越大。
例题:汉代的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和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了“斗虎”“格熊”等活动。这反映了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
A. 崇尚勇武 B. 含蓄内敛
C. 悠然清闲 D. 宁静纯朴
教材内容提到东汉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其能够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而其他教材内容并未正面涉及汉代的体育。本题选取新材料,考查了史料实证,让学生从材料归纳出汉代的社会风尚是崇尚勇武。此题通过呈现中华的体育文明向学生渗透体育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强国的思考。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挖掘体育素材,如中国体育事业的近现代对比,从被蔑称为“东亚病夫”到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反映出国力强盛是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世界史方面,教材介绍了奥运会的由来、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等。建议教师将教材内容整合成“体育”主题复习课,挖掘体育素材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意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美育熏陶,陶冶人生
美育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而历史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其领域广泛,与美育有大量的融合之处。中考试题多处体现了美育要求。如第30题考查了面对生态环境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应对。将美育与德育结合,反映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创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国际合作意识。
例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 骆宾王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白
本题考查了著名诗人李白,属于艺术美育的内容,意在让学生感受到盛唐文学的艺术之美,从而获得美育熏陶。
历史课中处处体现了美育:其一,文化史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上成美术课、音乐课和语文课,而是要通过艺术反映时代,体现历史特色。其二,教师可以巧用艺术作品,挖掘人文内涵;制作精美的课件,追求“形神兼备”;用好视频资料,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此画怎讲”等,让历史课有趣有味。其三,将历史课与美育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由此将美育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五、以劳育人,知行合一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近年中考的热点,涉及了生产工具、文学作品、农书、劳动者、报刊、法规、生产技术等多个方面,所占分值高达26分,希望引起教师的重视。
劳动教育发挥着综合育人的功能。除了运用好历史学科中的劳育素材,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如了解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等;同时可以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如制作历史教具、体验造纸术和印刷术等,从课内到课外扩展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做到以劳育人、知行合一。
综上可见,2022年廣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对德智体美劳的“五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试题符合新课标“教—学—评”的一体化原则。教师可以用命题思维改善教育教学,坚持“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以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戴羽明.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历史课程教学转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4):14-18.
[2]马蔚.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探究——以《近代化的探索》专题为例[J]. 历史教学问题,2018(05):124-1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