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理论建构与建设路径研究
2023-12-02熊佩英陈暑波宋迎清
熊佩英 陈暑波 宋迎清
摘 要:针对传统大学数学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教研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扩充、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以及教研水平有限的问题,有必要探索高校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具体应从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教学资源、运营体系以及教学评价建设着手,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切实发挥其育人实效。
关键词:共同体视域;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5-053-05
收稿日期:2023年01月17日
作者简介:
熊佩英(1964-),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陈暑波(1980-),男,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宋迎清(1966-),男,湖南沅江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共同体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与运行模式研究”(XJK22CGD070)。
引言
虚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其建设顺应了“智能+”时代背景,是推进国家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在共同体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不仅能有效弥补传统大学数学教研方式的不足,使教研工作更加动态、开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以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并有效补充传统数学教研室的参与人员和教研功能,聚集数学专业较擅长某一领域的教师,使其就相关教学、教研、科研课题进行在线研讨,进而推动高校建立大学数学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最终实现高校大学数学专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2022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其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华罗庚数学实验班)虚拟教研室、大学数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数学分析课程虚拟教研室都属于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构建范围,可见虚拟教研室已经进入探索试点阶段。但在实际建设层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存在对虚拟教研室建设要领认识不清、建设标准不明确、建设路径与运行模式较为模糊等现象,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建设水平不高以及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持续性发展,便有必要对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理论建构与建设路径加以研究。
(一)受时空限制,教研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传统大学数学教研室通常以本科院校的数学专业为依托,仅在本校本专业组建形成教研室。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学术研究探讨、师资培养以及探讨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作用,但基于时间与空间层面的限制,本科院校同其他高校大学数学专业的交流与沟通不具有持久性,难以对相关教研问题加以持续跟进。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逐渐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其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具有专一技能的人才,而是需要具有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以及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但传统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基于自身固有的“学院—系—教研室”的组织结构,教师仅能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研讨交流,不仅阻碍了不同学科教师跨专业的探讨交流,而且也不利于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数学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融入和渗透以及自身的创新型发展都产生影响。
(二)教学资源有限,难以得到有效扩充
传统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组织内部通常具有封闭性,且以数学学科为本位。在以考试分数为重点的传统考核目标的要求下,一些教研员与教师更关注数学教材、考试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标准,对于教学资源的探索有限。同时,受统一标准、培训内容以及模式的影响,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中的教学资源有限,在地域条件的影响下,各高校难以及时分享教学教育资源,院校知识更新速度较为缓慢,甚至出现多年仍研讨同一问题的情况。实体教研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部教学组织,不仅承担着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工作,而且是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基于其有限的教学资源,最终导致其教研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学资源需要教学团队的持续开发才能不断更新,但囿于传统教师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评价机制的现状,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师对数学专业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最终影响了教研室功能的发挥。
(三)组织与管理工作涣散,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正如前文所讲,中国大多数实体教研室的组织结构都为“校—院—系—教研室”形式[1]。该种结构形式虽然对教学过程的掌控与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弊端逐渐显现。首先,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的人员构成通常由院校确定,较少由教师进行自愿组合,而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兴趣,影响了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功能的发挥,也对大学数学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同时,基于实体教研室松散的管理状态以及组织结构的模糊性,例会、教研、听评课等教研活动难以定期开展,多在上级存在要求的情况下按照相应要求开展,具有形式化倾向,不仅影响了教研室成员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而且难以实现创新性发展,最终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四)团队成员缺乏互动,教研水平不高
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高水平的数学教学团队,还离不开团队成员的互动与沟通。但在实践中,各个院校的大学数學实体教研室成员多为本校数学专业教师,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以及科研经验,通常通过学习专业内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相似,教学研究以及科研的创新性缺乏,教研水平难以得到提升。此外,教研团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对于教研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实践中,由于专业内不同的研究方向以及时间的不一致性,一些教师难有统一时间坐下来对教学问题、学科思想、教学观点进行互动交流[2],教研室功能发挥受限。
二、共同体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理论建构
在共同体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构建顺应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就目前来看,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建设、有较为优秀的国家教学名师领衔以及较为完善的高校交流协作基础,能为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构建提供相应基础。
(一)建构背景
首先,顺应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以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通过构建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不仅能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产出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而且能促进大学数学教学方式和形态革新,推动数学教育形成“互联网+”新模式,顺应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其次,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成为助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引擎,高等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3]。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作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具有人员组成灵活、组织载体虚拟化、教研形式多样化以及互动化的特点,能实现大学数学优质资源共享、盘活教研室、发挥基层教研组织功能,构建规模化、跨校化、交叉化的教研方式。总之,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建设是传统教研室的智能化探索,顺应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需要。
最后,促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层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打破时空的局限,推进不同院校、不同地区尤其是东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在大学数学专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交流合作[4],不仅能为不同院校大学数学教师提供优质、实用的资源共享,而且能通过构建“数学基本理论+实践操作”“数学知识拓宽+创新技术应用”等知识体系,探索以科研促教学、着力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国家发展输送更多优质数学人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
首先,有较为成熟的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建设体系,且教学成果丰富。目前来看,中国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已经发展成熟,各教研室具有优良的教学传承和教学氛围,承担着教学改革、教科研、课程建设等工作,以及大学生数学竞赛培训和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等工作。总体来看,成熟的实体教研室为虚拟教研室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有较为优秀的国家教学名师领衔,有完善的教师成长制度。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建构的最终目标便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需要有优秀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以大学数学系列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为例,其既有虚拟教研室专家组副组长,也有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河北省教学名师以及教研室43所高校和企业的30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教研室成员线上参会,教学团队已经初具规模。最后,有较为完善的高校交流协作基础,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就当前的大学数学实体教研室来看,各高校的数学教研室一般通过举办数学年会的形式来搭建数学教育事业交流合作新平台,各高校之间的大学数学交流平台也已完善。建设虚拟教研室,则可以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并促进优质数学资源的互通共享[5]。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建设数学虚拟教研室具有必要性。在具体构建时,则需要考虑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教学团队、教学资源、运营体系以及教学评价建设层面。
(一)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教研团队的建设
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作为传统实体教研室的创新性表达、内涵式扩展,其本质上仍然是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云端教研室”或者“云端教学与学术共同体”,承担着数学课程建设、新形态教材出版、教学研讨、师资培训等层面的任务[6]。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时,应首先关注教研团队的建设。为了激励教研团队的积极性,并保证教研室教学研究的与时俱进,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结合数学教师对专业领域的兴趣以及学科前沿和时代需求,积极吸纳其他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进行跨专业互动、交流,在为教师合作教研提供场所,使教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运用集体智慧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此外,为了提升教研团队的教研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可以吸纳数学专业领域的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教师以及高校著名教授,通过定期举办虚拟教研室研讨会、线上学术讲座和沙龙的形式来进行学术交流、教学研究、专业问题探讨等,组建一支回归教学、向往教学、钻研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教学资源的建设
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之所以优于实体教研室,重要一点就在于其能够在信息网络以及云端存储系统的支持下,突破时空层面的限制,形成资源聚集、功能聚合的新结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慕课、腾讯会议、直播平台在内的开放式教学平台为依托,搭建虚拟教学团队,进行数学课程建设,突破常规专业和数学学科边界,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构筑更加开放、平等的教研环境,充分调动各级各类资源为大学数学教学服务,实现有效的數学教学资源共享和高效协同研究[7]。同时,跨专业、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互动,使得高校大学数学课程能借助虚拟教研室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秀师资团队培训资源库等,整合数学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科研课题、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教学资源,以云端存储系统为支撑搭建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学术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优质共享的大学数学科研资源数据,推动大学数学教研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运营体系的建设
在建设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运营体系时,一方面,鉴于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并非完全服务于个人,也并非基于教师个人兴趣爱好成立的组织体系,而是由一所或几所高校联合成立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基于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不承担教学学术研究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之外的其他事务性责任,所以,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运营体系建设的定位应该为“官办第三方”。首先,虽然虚拟教研室是由发起教师确定研究主题之后自主牵头、教师自愿参与的,但也需要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之后才能组建,并且牵头教师所在的高校教务部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实体教研活动场所、办公设施以及经费保障。其次,教研载体不仅可以采取线上方式,通过教学平台或者教学直播的形式实现,而且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通过在线下开设讲座、教学研讨,在线上研讨、共享教学资源等形式,提升虚拟教研室的教研效果。最后,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人员构成扁平化,除了少数负责维持教研室运行和工作人员之外,其他成员通常由所研究问题或者项目来决定,待问题解决或者课题完成之后即可自行决定是否退出。
(四)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教学评价的建设
教学评价作为大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的引导下,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形态能够呈现出有序发展的态势。建设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教学评价,首先应注意的是虚拟教研室的教学研究、课程研讨、教师培训的方式以及过程都因专业、师资、情境、平台以及资源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教研室的相应活动也不要求教师和学生按照统一形式进行,应采取适当的指标模式来对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价[8]。其次要注意评价应包括多个方面,即包括主观与客观层面的评价、内部与外部层面的评价、过程性與结果性评价等,以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综合性。最后,为了提升虚拟教研室教研团队的积极性,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通过对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有突出贡献的团队成员予以评奖评优、职称评定层面的奖励,鼓励其积极参与虚拟教研室的科研项目或者课程建设,在充分调动教师教学活力的同时,提升大学数学虚拟教研室的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严笑.大学本科虚拟教研室建设探析[J].高教论坛,2022(5):58-61.
[2]臧智慧.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教研室的重组与改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1:35.
[3]谢劲,何吉.“智能+”时代教研室的变革图景:虚拟教研室——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5):102-109.
[4]梁君英,向朋友,闵尚超,等.科教融合 东西联动——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理念与路径[J].外语界,2022(4):2-7.
[5]曾芳芳,陈雯,张晋昕,等.医学统计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2,12(3):13-16.
[6]董春桥,王秀萍,王琳玲.智慧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实践——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19-123.
[7]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8]祖强,马贺,乔宏志.协同学理论视角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2(5):51-55+74.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XIONG Peiying, CHEN Shubo, SONG Yingqing
(School of Science,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university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 such as difficulty in giving full play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functions, difficulty in effectively expanding teaching resources, difficulty in ensur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limi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 of mathema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ecifically,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teaching resources, operation system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college mathematic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and create a college mathematic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with a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role, and effectively give full play to it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Keywords:community perspec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ollege mathematic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责任编辑:莫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