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中《〈论语〉十二章》教学分析
2023-12-02马卫方李耀威
马卫方 李耀威
【摘 要】《论语》是儒家重要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讲授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应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注重义理辨析,着重分析课文的道德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可采取“合理重构,确立目标;强化理义,注重德育;勇于实践,强化效果”等策略,深入挖掘《论语》的当代价值,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功能,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论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67-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愈来愈受到重视,语文课程则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因此本文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论语〉十二章》为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对课文进行辨析,探究其微言大义的道德价值。
一、《论语》与当代德育
《论语》是儒家重要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一)明晰《论语》的德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对《论语》进行义理分析并非单纯的文本解读,更为重要的是发掘其中所蕴藏的优秀道德精神,并将其引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论语》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才培养标识,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指导价值,实现君子人格思想的现代发展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1]教师应分析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社会态度,在教学中以“君子”为楷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追求“仁爱”之心,践行“君子”之举,以“君子”的观点来面对人生中的义利与责任,既能做到重道轻利,也能做到勇于担责;同时指导学生行“君子”之道讲求内外兼修,内修于心,外行于道,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道;采用义理辨析方式,深刻剖析其中所蕴含的儒家哲思,挖掘其道德价值,古为今用。
近年来,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论语》中蕴藏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涵,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认同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功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用。
(二)明辨《论语》的德育类型
《〈论语〉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选文;围绕“君子”这一核心概念,讨论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等问题。在解读时以“君子”这一视角将其进行分类,更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其所蕴含的道德价值。
1.君子“义利”观
“君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在《论语》中得到了多角度阐述:孔子希望借教育之手段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君子,也希望已经身居高位的人能够以“君子”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带动产生更多的君子。纵观整篇文本,选文均围绕“君子”这一核心观点,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两句阐明君子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追求道而轻利的“义利”观。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吸取古人智慧哲思,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2.君子“文质”观
孔子注重教育对于“君子”的培养,面对如何培养的问题有其独到的见解:以“文质彬彬”为核心,以“内修”求仁和“外修”处事的方式追求君子之道。
“内修”。“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两句阐述了对于道和仁的追求,以“内求”的方法达到君子境界。而求仁则在于对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学习追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两句不仅揭示了学习的方式,而且指明了《诗经》的教学价值。
“外修”。“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這两句强调需要具有宽广且坚韧的仁者之心方能在处事的修炼之中达成“君子”目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则指明处事之道,认为处事修行要做到仁德、恕道,克于己修于仁方能成“大德”;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点明“外修”处事要时刻以仁处之。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借鉴“内修”“外修”的修养方法,使其渐渐明白何为君子之道,达到孔子所追求的“文质”观。
二、高中《论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语录体著作,其中蕴含着儒家核心思想,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尽管对《论语》的解读汗牛充栋,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论语》的难度仍较大。因此,在讲授《〈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排除语言演变、篇章编排等障碍,向学生准确传达选文的微言大义。
(一)字词内涵需准确理解
《论语》由于其成书时间距今久远,且在历代传承中词义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因此与唐宋时期的诗歌散文相比,理解《论语》的语言更为困难。
首先,礼乐制度的专有词汇是学生的知识盲点。如“佾”作为一种礼乐行列,对每一级别所用人数有具体要求,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人数各不相同,“古代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或说: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2];“雍”则为天子举行祭祀礼仪时所吟诵的诗;“射”也有四礼,大射为贵族阶级选贤举能,宾射为贵族之间朝见聘会,燕射为贵族娱乐,乡射则为平民学习射艺。由于学生对“佾”“雍”“射”等词汇缺乏专业认知,因此难以理解其本质意义。
其次,《论语》词义较为复杂,如果将单字拎出学生能知其所指,但放在整句之中却又难以捉摸其意。如“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有多种解释(“有知识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君子人格观”等),不同含义在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仁”“天”等字含义复杂,也易造成学生理解偏差。此外,《论语》还大量使用虚词,且用法与唐宋散文中的虚词相差甚远,学生难以迁移已有知识,使其更为晦涩。因此,《论语》中所包含的特有的语言文字现象是学生学习《论语》过程中亟待排除的首要障碍。
(二)篇章编排需全面把握
杨伯峻先生曾说,《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3]
《〈论语〉十二章》分别选自《论语》中的学而篇、八佾篇、里仁篇、雍也篇、泰伯篇、子罕篇、颜渊篇、卫灵公篇、阳货篇九篇,各个章句之间并无明显的逻辑关系,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然而,弱规律性的组合更加丰富其语义内涵的阐述,给予读者更多重构的选择,以此促进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以大观念重组章节,进而探究其所蕴含的厚重哲理;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彰显《论语》的道德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三)微言大义需深入品味
《论语》一书用洁净的语言表达了孔子对于社会、人生等问题深刻而无尽的思考,包含其治国、为人的深刻哲思,具有“微言大义”的典型特点。教师讲解的方式易于引导学生理解《论语》选文的表层含义,但其蕴含于语言背后的哲理却依旧难以把握。例如“学而时习之”一段,表面看似谈论学习,实则涵盖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学”是第一要义,是儒家“成人”之根基;“时”是“时中”“适时”,是对“学”和“习”的贯通和超越;“习”是“行”之基础,是儒家人伦日用、社会关怀、政治实践的内容;“说”在语法上通“悦”,意思便是使人快乐。学而篇作为整部《论语》著作的核心部分具有特殊的道德价值,“说”是儒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终极之乐”;[4]学而篇内容深厚,思想深邃,非简单译释所能传达,这也是将学而篇置于篇首并将“学而时习之”置于开篇的原因。
在《论语》教学中若只注重词义句法等浅层的解读,忽视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义理的阐述,则很难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表述清楚。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文本的解读,也应深刻剖析其德育价值,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文言背后所深藏的哲思,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论语〉十二章》的教学策略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对《论语》进行义理分析是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手段。《论语》具有深厚的思想与文化价值,而入选教材的《〈论语〉十二章》更是取其核心精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德育精神的内涵,发挥语文以文化人的功能。
(一)合理重构,确立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经典选文,十二章之间各自独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以《〈论语〉十二章》的精神文化内涵为准则,对选文进行排列组合,提炼其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从而确定较为合适的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一文围绕君子、仁与礼、道与诗等核心概念,集中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首先,“君子”既是孔子所追求赞颂的人格修养境界,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一章为核心,以“君子”人格为主线,引导学生就何为“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怎样践行“君子”品格等问题进行探索。其次,“问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和基本主张,“仁”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礼”的基础,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统一,可探析“仁与礼”的辩证关系,厘清君子发展要求。最后,“道与诗”进一步揭示了君子当学何方能成为君子之人,为“君子”发展指出路径。以“君子”为核心,引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彰显《论语》深厚的道德价值。
总之,应以“君子”为主线重构篇章,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出发点,发挥《论语》立德树人的作用;同时,辨析“仁与礼”“道与诗”,探究君子修养的目标与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
(二)强化理义,注重德育
单一的文言文教学片面注重字词、翻译等方面的讲解,缺乏对文本义理的深度分析。文言义理分析在梳理文言字词大意后关注文字背后的精神道德层面,引导学生归纳文本的精神内涵,以此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感知,达到传统文化德育的效果。
在《〈论语〉十二章》教学过程中,应以“君子”为主线,“仁与礼”“道与诗”为辅助,重构篇章,探究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引入更多的背景知识,认知孔子的“君子”人格观,加强德育文化在细微之处的渗透作用。首先,以“君子风范”为主题,将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为主体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分析“君子”人格问题,探讨何为“君子”,辨析“君子”与“小人”,感受“君子风范”,体会“君子”为士的志向。其次,探讨“君子”养成的路径,将第一、第三、第七、第八、第十二章为主体进行合并,探析“君子”学习之道,即如何学、学什么方能成为“君子”。最后,以“仁与礼”的道德价值为主题,将第二、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章进行重构,辨析“仁”与“礼”的精神内涵,探究“君子”修养与仁礼之间的辩证关系,尝试理解背后所蕴含的人生观,探讨孔子所提出的行为准则的当代价值,进一步体会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之处,增强文化认同感。
通过对文本背后思想内容的深度挖掘,学生不仅能学到中华文化典籍相关知识,还能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时能坚持正确的认知。
(三)勇于实践,强化效果
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课程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带领学生跳出课堂、走向真实生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孔子思想备受关注,国外孔子学院的开设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推入世界洪流之中,在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中更能够体现自身文化的独特之处。教师应创设语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为题目,组织辩论赛,辨析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等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结合“君子”人格让学生从细微处发掘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与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君子是否相同,体验中华民族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开展家庭亲子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切身实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实际行动来提升自身思想价值观念。
通过真实语境、学习迁移、生活实践的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影响以有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自身的切实行动增进对《论语》道德精神的理解,既能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又能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将德育落到实处。
总之,《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不仅僅是高中生所应学习的语文知识,更应当是他们关注、研读、践行的文化典籍。在《论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困境,超越《论语》表层解读教学,合理选择教学目标,对文章进行有机重构,强化《论语》义理分析,探析《论语》所蕴含的深厚哲思,传递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媛.《论语》君子人格思想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启示[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5(2):86.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1.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26.
[4]陈晨捷.“学而时习之”发微[J].孔子研究,2020(6):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