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兴趣拓展服务策略研究

2023-12-02白金杰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民族地区双减

白金杰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双减”目标之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有了新发展,服务内容得以丰富,服务时长有所延伸。通过对“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课后拓展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课后服务模式单一、缺乏民族特色、教师资源短缺。以“双减”政策为依托,探究青海民族地区小学课后兴趣拓展服务改革的对策和方案,以期为这些地区的课后服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關键词】“双减”政策 民族地区 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13-04

“双减”政策颁布的根本目的是减负,旨在全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校外培训,让学生在一个更宽松、良性的环境中成长。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减负,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双减”政策下,一些民族地区小学课后兴趣拓展服务的实施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文对青海省已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探索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改革方案,以期为小学生感受民族风采,促进他们个性灵动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变革

“双减”政策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是一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双减”政策对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给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如何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是当前民族地区课后服务改革和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内容丰富

课后服务的实施一般采用“5+2”服务模式,并根据地域特点进行动静结合管理,这也是民族地区进行课后服务的依据所在。就以往课后服务内容而言,所调查的大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形式以书面作业辅导为主,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发力,小学的兴趣发展空间向课外扩展,增加了足球、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服务内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的兴趣开发程度也随之加深。

(二)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时间延长

“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明显减少。在具体时间要求方面,一、二年级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在三到六年级,书面作业的平均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使得各个学科的作业任务量显著减少。学生的作业时间减少了,参加兴趣活动的时间得到增加。这有利于缓解小学生的学业疲劳,确保他们获得充足的课后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课后服务时间显著延长。

二、“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情况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小学生的兴趣拓展活动由原来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转变为向课外拓展。随着不同科目课后作业量的减少,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笔者认为当前“双减”政策在一些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中的实施和评价仍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本文从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施教主体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服务模式单调,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在“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基本上沿用“5+2”这一模式,重心更多地集中在作业辅导、体育锻炼等方面,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如此,一些民族地区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效果非常有限,小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降低,从而使课后服务陷入困境。这是目前我国一些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模式单一的原因,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

(二)服务内容雷同,未体现民族魅力与特色

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课后服务活动中引入民族文化,是拓展和丰富小学课后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但是通过对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情况开展调查,可以发现学校开展的同质化实践活动较多。例如学校会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足球比赛,以此来强健学生的体魄。但是像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几乎没有涉及。因为场地有限、材料难以获取等,西宁天齐棍、玉树民间棋艺、格仲祭山赛马等内容无法真正融入,当地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青海的独特魅力。不光是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校存在这个问题,当前一些民族地区的小学都没有涉及传统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等方面的教学,这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三)一些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较弱,影响服务质量

在“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尽管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其引导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双减”政策下,小学生参加课后活动的时间、空间进一步扩展,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任务设定情况等,都将对小学生的课后活动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小学教师对于任务主体不明确,或将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全部责任推给班主任,还有的教师在课后服务中为达到既定的标准,直接规定了学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社团或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在“双减”政策核心要义的阐释中,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目前施教主体的短缺与一些教师个人态度造成了一些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发展受阻。

三、“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对策

在“双减”政策下,聚焦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教学策略的探讨,从挖掘民族课程、开发实践基地、打造特色施教队伍等多个角度,对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进行新的探索,使小学课后服务在“双减”政策下得到全新的发展,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对小学课后服务的新需求。在构建学校课后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专业性、独特性和生本性的特点,努力构建新的服务体系。[1]

(一)学校课后服务体现民族特色

在“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体现民族特色已成为当前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改革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创建民族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具有民族魅力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是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完善程度将对小学课后服务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本文尝试探讨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以保证小学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通过创建特色化的小学课后服务试点,为学校的课后服务建设提供基本保证。所谓特色化,就是在小学课后服务中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且能凸显本民族的最大特色。例如可在青海回族人民聚居的地区设置试点学校,试点学校可将回族的打木球、掼牛等体育运动,牛头埙、羊头弦子等乐器体验活动融入小学课后服务中,以特色化的试点学校为基础,补充与本民族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校自身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从而突出民族文化的价值,实现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内容的创新。

第二,民族地区可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调配合,学校具体实施的方案,其目标是要将各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相结合,设计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方案,并以民族特色为中心,对课后服务方案进行规划、调整。当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具体分析各个小学学生的民族分布、地域特点,建立起课后服务的基础性方案,并对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项目进行定期更新。例如在特色项目的实施周期中,做好课后服务的组织和安排工作,使大部分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第三,学校和教师要为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的落实保驾护航。“双减”政策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要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施阶段,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学校要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资源上的支持,以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相对于传统的课后服务模式,体现民族特色的课后服务的实践性更强,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后服务的核心内容来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课后服务的实施,为小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笔者对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探索。从目前的实施结果来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完善,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打造多元化的课后服务实践基地

通过对“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空间受限是课后服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是校园,小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为了更好地促进“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造多元化的课后实践活动基地。

第一,根据小学生对民族文化中传统体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的熟悉程度,在学校中开展各类传统竞赛活动。例如青海地区学校可定期举办校内的康巴谚语大赛、藏族民歌大赛等。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领悟传统民族文化,还可以筛选出优质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丰富课后服务活动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拓宽小学生课外活动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第二,与多方组织合作,增加校园课外服务的场地。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生学习压力有所缓解,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益心强身的特色课外服務,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对此,可积极开拓课外活动渠道,使小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要加强与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博物馆、马场、文化与旅游部门等的合作,全方位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课后服务内容。

第三,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为小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民族地区小学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民族特色优势,在校园中深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平台。例如通过建立专业的音乐合唱队,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民族音乐人才,以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来推动学校课后服务环境的革新和发展,不断加强小学生的课后服务体验感。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课后兴趣拓展服务在学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为学校的多样化课后服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充分扩大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场所,通过开展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来减轻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压力,达到益身益心的目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三)充实课后服务的教师队伍

通过对“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现状的调研发现,一些教师对“双减”政策认识不到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课后服务秩序被打破、实施目标混淆、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整充实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构建优质课后服务课程的关键。[2]

第一,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课后服务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小学生对多样化的服务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当前,在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中,一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的“5+2”模式,其实施效果并不可观。因此,必须大力进行全能型人才培养,以确保学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与地区体育院校、草原赛马会等相关组织的合作,提升课后服务教师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进一步满足“双减”政策对课后服务的要求。例如藏式摔跤、玉树赛马会、八门拳等项目,都可以作为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通过探讨多元化的培养途径,有助于为小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特色化、民族化的课后服务。

第二,鼓励非学校教师参加多元化民族特色项目课后助教活动。在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中,由于一些地区师资力量匮乏,制约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可以邀请民间技艺传承人,民族文化专业人士等参加各种课后实践活动。外来助教的帮助能够增强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从而改善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尽管他们并非专业教师,但是他们在其他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素质都很好。因此,校外人员的辅助可以使各种课后活动有序地开展,也使小学生在校园内外体会到民族地区课后服务的独特魅力。

第三,对外招聘专业的课后服务团队,负责本校民族特色课后服务品牌的发展,以及校本课程、优质社团的建设等工作。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学校内的教师资源,难以发挥课后服务应有的作用。因此,小学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努力实现“一校一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课后服务的个性化发展已成为一条崭新的道路。例如为了建立人文青海、历史青海特色校园,学校可聘请民族史领域的专业学者作为指导员,对校园建设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构建完善的民族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多样化课后服务的开展。课后服务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小学生的需求,强化对教师资源的补充,确保教师队伍的完整性。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小学课后服务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多元探索、提质增效,为小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后体验,创造更高质量的实践环境。另外,在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为“双减”之下“一校一品”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李莎莎.“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发展与调适:基于陕西省中小学课后服务调研结果的研判[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1):15-24.

[2]李宝庆,纪品.“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65-73.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民族地区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