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链式矩阵 催发专业拔尖
——新建学校研究型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

2023-12-02陈丽芳上海市嘉定新城普通第二小学

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三线备课组研修

陈丽芳 上海市嘉定新城普通第二小学

嘉定新城普通第二小学创办于2022年9月,学校以“壮志凌云 上德若谷”为校训,秉承“用未来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成长”的办学理念,致力办一所与嘉定新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优质学校。学校要发展,师资是关键,对于一所新建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年轻,研究型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缺乏是学校亟待解决的困境和突破的瓶颈。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9 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00%,研究生学历25 名,占教师总数42.37%;中高级职称11人,占教师数18.64%;区、镇、校骨干教师17人,占教师总数28.81 %;35 周岁以下52 人,占教师总数88.14%。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型教师较少。为此,我们试图立足学校现状,探索和实践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策略和体系。自建校以来,学校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与实践,初步建立了以“三线”链式矩阵策略(见图1),着力注重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催发优秀教师拔尖,以期打造师德丰颐、境界丰远、能力丰硕、学识丰溢、言行丰雅的“五丰”教师队伍。

图1 “三线”链式矩阵示意图

【案例描述】

我校教师结构呈现整体年轻化的态势,理论知识相对比较丰富,但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为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双线并进,学校建立双导师制,聘请市、区级科研专家、教研员为导师,定期为教师进行成长规划、讲座培训、课堂诊断,同时还邀请市、区两级的教研专家来我校指导,带教我校青年教师。

一、一线:以“三研”为方略,夯实专业基础

(一)自研

所谓“自研”,即教师们参与由学校课程管理部组织实施的学科备课组活动,通过反思、研讨,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基本的方式是校本教研。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两周组织一次自研,教师们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聚焦课堂、聚焦问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以打造高效率的课堂为目的创设教科研环境。尝试集体备课,实行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同构,围绕“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这一主题,教师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数学教师: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2 分钟,渗透数学文化。如开展形式各样的数的分拆活动和数学小故事、口诀大比拼等活动。35 分钟的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在这里我们追求高效,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载体之一,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据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二)互研

所谓“互研”,即教师们通过参与学校组织实施的跨学科教研活动,相互研究探讨学科教学的具体做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为提升教研活动质量,探索高效教研活动范式,学校课程管理部先后组织开展了道德与法治、拓展学科的校际联合教研活动,学校全体教师参与了教研。

学校两位教师以流畅有趣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精彩演绎了两堂课。区教育学院道德与法治和拓展课教研员对这两堂课分别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样的教研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老师们的教学成长很有帮助。学科联合教研活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多元的视角来参与和点评课堂,促进教学智慧的相融共生。

(三)共研

所谓“共研”,即给教师们搭建平台,积极争取参加校际及区级教研展示活动,实现与区层面教师的共研共长,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2022年11月和2023年3月我校两位老师在全区数学和语文教研活动中带去了展示课,两位老师分别作了专题交流。区内的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们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给予了中肯的点评,达到了交流研讨、共研成长的目的。共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二、二线:以主题教研为点状突破,提升专业水准

(一)直面问题,加强对主题式研修活动的认识

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的历练,更需要有效的校本研修来提升素养。由于我校是新开办学校,很多年轻教师前期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经历各不相同,与成熟型教师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当他们参与团队而开展校本研修时,在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话语系统以及实践感悟等方面呈现出巨大差异,因此校本研修的策划与开展也必然面临较大的挑战。从我校的实践体会与研究分析中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校本研修会因时间的局限而无法对聚焦的内容展开深度的研究,也会因为过程中缺乏对教师个性化的关注而无法满足不同梯队教师的差异性发展。

(二)顶层设计,形成主题式推进的操作架构

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初步形成了“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机制(见图2),“确立主题—实践研究—正式研讨—反思提升”四大环节为核心的运作程序在实践中得以有效落实。

图2 “主题式”校本研修运行程序示意图

➢ 确定主题:研修的主题一般来源于学科组日常研究中比较聚焦的问题。

➢ 实践研究:围绕主题,在备课组长的引领下,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进行查阅资料、解读教材和学生状态、尝试教学设计等。

➢ 正式研讨:在固定时间、规定地点,全员参与、集中进行,以研讨课、专题论坛、专题报告、头脑风暴等方式进行。

➢ 反思提升:根据前置研究和正式研讨形成的资源,组内老师各自进行教学重建、随笔撰写、网上论坛、成果梳理等。

下面以英语学科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来探索主题式校本研修之路。

嘉定新城普通第二小学英语备课组以“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为主题,全体老师在理论引领下,运用“实践—反思—提升”的策略,通过一系列课堂实践、观察、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校本化课例研修是一所学校备课组为主体的,针对教师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重要问题、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自我提升形式。英语组通过历时近三个月的研究,得到了“问题是切口,理论是方向,实践是方法,课堂是阵地,过程是价值”的有益启示。

(三)“主题式”研修的三个特点

我校语文学科在专家的指导下,尝试以“主题式”的研修方式开展研讨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托学校良好的研修氛围,深化、拓展和完善“主题式”校本研修方式,由最初语文学科的点状突破深化拓展到多学科并进,以这种新的校本研修模式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 专题式推进

备课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这种研修方式以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以关注差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和资源优势为主要依托,使研修活动可以分阶段、有层次地推进,并实现“研”与“修”的相互促进与滋养。

➢ 整体性渗透

在探索研究的起步阶段,学校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科组层面,各学科的备课组长拟定每个学期的研修计划,制定统一的研修主题内容,要求全员参与。学校开展备课组、跨学科、跨校区等三个层面的“主题式”校本研修。

➢ 无痕化研修

我校“主题式”校本研修主要包含四个环节:确定主题—实践研究—正式研讨—反思提升。四个环节形成了循环机制,其研究内容不是简单线性推进,而是在推进中不断反思各个环节,如在确定主题后,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一课多案的设计,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对主题进行适当的修改,达到研修的无痕化。

(四)以点带面,“主题式”研修进一步明确价值取向

在实践推进中,“主题式”的研修方式让教师体验到了无处不在的研究氛围和智慧挑战,学校以共同的理念、方式引领着教师队伍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教师的个性差异及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性慢慢地被忽视了。有些成熟型教师需要更高的平台去发展,有些学科的研修需要更长的周期,有些领域在前移后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逐步提升,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是不同的。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及时更新校本研修的价值取向,使研修活动由指向“事”转变为指向“人”,将“成事”与“成人”有机融合,逐步实现“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价值取向。

三、三线:以活动展示为平台,促进素养提升

自创办以来,学校先后开展了谷学节、教学节等活动,通过开展讲座培训、学科技能比赛、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提升教师们的学科素养。

(一)新教师与骨干教师展示共生

开展教学新苗比赛。学校组织第一年踏上讲台的新教师参加“教学新苗”评比。新教师在前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学习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多次磨课、及时反思、不断优化,通过课堂教学的磨炼,迅速站稳讲台。开展骨干教师展示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议、个案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的教研,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校长室、课程管理部全程参与行动观察、指导、研究。老师们边实践、边反思、边凝练、边总结,逐渐形成自我教学成果。

(二)教师基本功比赛

开展“三笔一话”比赛,参赛教师们用线条劲健,行笔流畅、章法自然的书写和落落大方、音色优美、声情并茂的朗诵牢牢抓住了评委老师的视觉和听觉。比赛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基本功的重视和技能的提升。

(三)谷学节活动

开展谷学节活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们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的,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数学学科有口算、数学创意、数学想象画比赛等;语文学科开展书写小能手、故事大王等比赛;英语学科有课本剧比赛、贺卡展评等活动。活动的开展,提升和锤炼了教师们的策划、组织、协调、沟通等能力。

【案例反思】

一、教师专业素养快速提升

通过一个阶段“‘三线’链式矩阵”研究型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们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学研究为方式,加强对话和沟通,在合作、交流、共享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建校一年以来,学校被评为嘉定区课程领导力种子校、育人方式变革项目校;有3位教师在区级以上上公开课;4 位教师在市区层面做交流发言;13 位教师的论文在市区层面发表或获奖;2位教师的课题被立项区级课题。

二、以研究型教师培养带动优势学科建设

(一)数学“1+1+1”工程,共享中发展

数学学科依托课例实施“1+1+1”工程,即“听一节、评一节、重建一节”的研讨方式,努力构建“有效开放、动态生成,多元互动”的数学课堂形态。这样的实践活动促使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开展学习研讨,激活学校教师的内驱力,强化不同梯队教师的双向、多向交流意识,及时总结出每位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发展经验,并在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达到教师和谐发展。

(二)英语“互动式”沙龙,研讨中提升

英语学科秉持“关注教师差异、整体推进、共同成长”的理念,开展一系列的研修活动,旨在缩小教师间的差距,在整体提升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下,让每位教师获得各自的成长。组织“金点子小微交流”系列活动,组内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把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好的做法进行交流展示,甚至还把教学中挖掘到的一些极其细小的可学习的做法展示给大家。这一做法使教师们既能从身边的教师或备课组找到可以提升自己的突破点,也使教师们在交流中获得自我经验被推广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每位教师成长的欲望,唤醒备课组整体提升的意识。

(三)综合学科“百花齐放”,取长补短,相互熏陶

体育学科以空中课堂为学习载体,研究体育综合活动多元化途径的开发。美术学科利用课程资源锤炼学生基础技能,陶冶审美情趣。音乐学科备课组长依托市区级教学专家资源,做了细致的研修规划,从“学科的规范性”入手,帮助教师从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中研究音乐学科的价值。

其他学科教师同样在实践、反思、总结中专业素养得到快速提升,教师自学自练,专业进修,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

(四)团队建设卓有成效

将以往只是一个参与者的研究任务变为更多人乃至整个备课组的自觉行为,老师们由研修活动中的旁观者变为亲历者,提升了团队资源共享效应。我们把点状研究更多地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营造了良好的校本研修的生态,将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使“研究着工作”成为学校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不断培育教师的内在发展自觉,实现了由“承担教育工作”向“享受教育生活”的转变,实现“五丰”教师团队的打造。

三、教师间良好的教科研氛围逐渐形成

在研究实践中,备课组的校本研修开始关注一个学期乃至多个学期的内在关联性和递进性,即在更为“长程”的意义上关注多次校本研修的“主题”,从而使校本研修由单个回环变成了连续的多个回环;教研工作由个体向群体发展,参与实验的教师由凤毛麟角到组成多层次的研究队伍;参与研修学科从语文、美术、英语拓展到数学、音乐、体育等多门学科;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始呈现出系列性;教研的研究视角从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研究拓展到课程建设领域;教师们开始有分析、有筛选地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力争通过书面总结来把握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也逐渐实现由把一件件具体的事做好,升级到关注活动中的教师成长。

猜你喜欢

三线备课组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把握“三线”激活课 堂教学
江山重工:着力建设“三线”文化资料库
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国家工业化和“三线”建设贡献巨大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