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国家工业化和“三线”建设贡献巨大

2016-08-03

共产党员·上 2016年7期
关键词:鞍钢辽宁省辽宁

从1952年至1978年26年间,辽宁地区净上缴中央财政累计约900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辽宁投入的2.7倍,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此外,辽宁每年调出大批生产资料和产品支援全国经济建设,还支援全国科技人员和职工达数十万人,一些重工行业的骨干企业支援兄弟省、区、市建设了一批新企业。仅据1965年至1976年的不完全统计,辽宁有30个主要机械工厂搬迁部分设备,承建或支援了内地50多个机械工厂,先后搬迁设备2000多台,支援职工几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50人。

根据中央的安排,辽宁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支援“三线”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到1965年5月,辽宁地区迁往内地和正在迁往内地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共 26个(均列入国家搬迁计划),调出约5万人(其中基本建设队伍近2万人)。迁建中表现出的高效率、严密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呈现出的意气风发的精神,值得今天我们在各项建设中学习和发扬。

1966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老基地、老企业支援三线钢铁基地建设的决定》,辽宁省和鞍钢还负责包建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贵州水城铁厂。从筹建、施工到投产,从配备领导班子和技术骨干、提供设备和原材料到承担试验研究工作、提供技术资料和备品备件等,辽宁省和鞍钢全面负责,一包到底。

辽宁省在支援“三线”建设中,体现出全国一盘棋思想和大局意识,发挥了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作用,输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西南、西北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鞍钢辽宁省辽宁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读辽宁 爱辽宁
《鞍钢故事》创作谈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辽宁出版集团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