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方法探析
2023-12-01郭新梅苏成付裴玉贺张恩盈
郭新梅,苏成付,裴玉贺,张恩盈
(青岛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未来迷茫,对专业迷茫,不知道毕业后干什么,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中。这种“迷茫”从根本上源于没有信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近几年,教育部反复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义,并督促做好课程思政[2-4]。
课程思政就是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无形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领专业知识的传授,实现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充分挖掘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几年,很多课程的思政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10]。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生物、医学、经济等领域。统计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形成各种交叉学科。统计类课程更是高等学校理工农各专业最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学习统计学的过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鲜有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笔者一直在一线从事本科生的生物统计学、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始终致力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较先在本校试行以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019年开始就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执教课程“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于2021年成为我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思政教育的具体案例融入日常统计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讲授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以期为统计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
一、“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统计学”是国内各大高校很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运用概率理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等数学方法,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对生物体、生物器官等试验对象所观察和试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分析,研究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数理推断,来发现和解释新的现象,研究变异规律的一门学科。“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的认知度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概念和原理抽象,公式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难教、难学。
因此,课程教学中要研究思政教育如何与课堂教学内容及目标相结合,如何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能力培养相契合,对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课程的特点,具体研究课程思政实现的各要素,在实践中尝试课程思政,以提高教学效果。研究与之相应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料、教学流程,探究应用课程思政的条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接收程度,探讨课程思政的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课程思政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及课程的认可度,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的举措
1.积极挖掘统计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教学理念、内容、考核等方面多维度融合,构建多元化课程思政体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课程。积极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从而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全面渗透思政教育(图1)。在教学内容中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解决当代大学生“迷茫”“混日子”的状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无形地嵌入思政元素,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领专业知识的传授,实现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充分挖掘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对1992年到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年度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逐渐变为发展型、享受型。通过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党取得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激发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到理论分布时,介绍蒲丰、皮尔逊等统计学家曾进行过大量掷硬币试验,其中罗曼诺夫斯基投硬币的次数达到了80 640次,引导学生明白不论试验深浅、事情难易,都要有不断探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图1 构建的多元化课程思政体系
2.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使教学策略更有深度。找准、设计构建一系列自然、巧妙的课堂教学思政育人“结合点”和“切入点”。成立课程思政研讨小组,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保证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开展研讨活动,举办各类培训,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集体备课,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思政育人趣味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小组内互相交流,展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中除了讲授课程的知识内容外,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做好课上课下的品德教育;通过案例学习为学生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磨炼本领。通过统计学家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奋斗精神,通过思政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专题式、随机渗透式、实践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政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设计、教学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更新教学材料、教案、课件、案例库等内容。为课程思政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在课程中开展实践并及时进行总结,不断调整具体的教学过程,改进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设计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提供经验借鉴。
三、思政元素在授课环节的实施案例
1.通过引入专题式的方法,在讲到某一专业知识点时引入具有共性的某一思政专题,然后展开分析和讨论。例如,在讲授统计学发展概况时,通过对莫惠栋先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莫惠栋先生出于对农业的热忱,三番五次要求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转读苏北农学院农学系。在苏北农学院学习期间,莫惠栋成绩优异,全面发展,年年被评为优秀生。1957年,莫惠栋被范福仁教授留为助手,主攻试验统计和植物遗传育种。他经常白天在田间,夜晚读书写作。他的导师看到他因熬夜而发红的眼睛和日益消瘦的脸庞,很是心疼,赠以“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字句,规劝他保重身体,持之以恒。莫惠栋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三倍体胚乳性状的数量模型与分析方法,推动了品质性状的遗传和改良研究。
思政点:通过莫惠栋先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前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国内外著名统计学前辈的介绍,学习他们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及勤奋、坚持不懈的品质。
2.通过随机渗透式的方式让学生科学、公正、评判性地判断各种论断,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次数分布时,利用中、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实时疫情追踪数据、图表展示各种类型次数分布图,通过曲线的变化趋势、转折点等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美两国的疫情变化趋势是否一样,造成中美疫情变化趋势不同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思政点:通过思考中美疫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强调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才实现了全国上下一条心,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从根本上来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使得我们国家有效控制住疫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在1994年9月,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对我国粮食经济进行了调查,在得到了众多翔实的数据后,他将自己的理论写成了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布朗在书中论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布朗断言,到2030年时,我国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左右,如果按照每人每日消耗0.4千克粮食计算,就需要粮食6.51亿吨。可是以当时的工业化发展形势,中国的耕地面积还在日趋减少。因此,每年粮食产量可能会下降到2.73亿吨,需要从外国进口3.78亿吨。鉴于此种情况,中国会成为粮食缺口大国,大量进口外国粮食必然会导致粮食的短缺与粮食价格暴涨,继而引起国际上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粮食大恐慌。
我们以1949—2019年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小组分析、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对我国1949—2019年的粮食产量进行分析,制作次数分布图和表,并结合我国人口数据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发现练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培养大家的细心和耐心,并进行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政教育。
思政点: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网络化的时代,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个现状,但他们自己一直没有明确中国粮食是否能养活中国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通过分析国家粮食生产数据能让学生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切实让学生明白“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
另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学专业学生,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学习专业知识,把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做到知识不断更新、精益求精。更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走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所需,做到矢志“三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
在高校专业课中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具体研究课程思政实现的各要素,丰富和发展高校教育学理论,打造一支能综合运用多种思政教育手段,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学团队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基础。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专业课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找准、设计构建一系列自然、巧妙的课堂教学思政育人“结合点”和“切入点”,避免生搬硬套,引起学生的反感。并通过多个教学环节、多种思政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爱国精神的培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