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视域下父母话语身份建构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2023-11-30黄书娴

华章 2023年4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家校共育

黄书娴 等

邵晓霞  杨维玱  吴丽娜

[摘 要]随着升学压力不断增大,青少年逐渐成了社会的重点关注群体。家校共育有别于传统的家校合作,是基于家校平等的基本关系下,把学生作为共同的教育对象,家校双方各自发挥教育优势和资源,积极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而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父母话语身份建构不仅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也对家校共育的有效推进产生影响。本研究选用电视剧《小欢喜》中的父母话语作为语料,分析父母话语中所展现的身份建构对青少年的影响,望能推动亲子关系向好、家庭氛围和谐,也为家校共育中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尤其是在建立良好情绪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家校共育;父母话语;身份建构

青少年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和成长的关键期,处于此成长期间的青少年受亲子关系、学习压力及异性交往等因素的影响,极易滋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步入社会之前接触最久的环境,新的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家庭有较强的关联性,家庭环境及教育质量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自从语用学发展成一门学科以来,交际者的身份便得到了语用学家们的关注。学者陈新仁将语用身份定义为“一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关注说话人的话语选择的特定身份和听话人理解话语选择的身份[1]。父母话语为家庭教育中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手段,话语的使用不仅帮助其实现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在使其通过话语掌握着身为家长所有的权力的同时,建构了不同的语用身份。那么,在当今青少年压力陡增的情况下,父母应如何行使这种“权力”,如何建构适当的语用身份,便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语料分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对话,揭示父母同子女交流时建构的身份及其交际意图。本研究语料选自电视剧《小欢喜》。该剧讲述了北京三户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进入高三之后,各个家庭都开始“备战模式”,由此引发了许多生活问题。《小欢喜》中三个不同家庭间的话语,彰显了父母不同的身份建构,也带来了不同的交际效果。

该部分将结合语料,分析父母话语建构的不同身份,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进而探究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引导者

父母通过语言塑造引导者身份。他们经常通过建议、启发或鼓励来影响孩子的生活。他们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在谈到孩子的发展方向時,他们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给他们空间和自由去思考和做自己的事情,但也引导和把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正确认知。总之,他们经常用柔和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非强迫性地发号施令,削弱父母的权威[2]。

(1)刘静:妈妈就知道,杨杨呢,喜欢开车,想当赛车手,开车的时候呢,能给你带来最大的快乐,对吧。爸爸妈妈希望你永远能享受到这种快乐,所以妈妈支持你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可是呢,做任何工作,它都是需要知识的,你看,你舅舅那儿呢,他做那个车辆研发,调校啊,那都是工程师,都得是在学校里面踏踏实实学出来的。所以杨杨,高考这一关呢,你必须得过。

在语料1中,父母的话语趋于缓和,强制性较少,且多用开导、建议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伴随温和平缓的非语言符号。他们在说话时,称自己为“爸爸妈妈”,唤孩子为“杨杨”,拉近了自己与孩子间的距离。但在学习方面,仍会对孩子进行适当且必需的强制性要求。他们既尊重孩子,又对其有明确要求和合理限制。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进入高三的季杨杨对学习有了明显的重视。伴随着这种重视,学习上的焦虑感也随之而来,但他也能从父母的话语中感受到明显的关怀和爱意。在充满温情的家庭环境影响下,这种学习压力并没有让他产生情绪障碍,而是化焦虑为动力,最后,在高考中完成了从倒数第二到排名中上的逆袭,与此同时,性格也从起初的孤傲、冷漠,变成了后来的体贴、开朗。

(二)并行者

父母会通过话语建构并行者身份。他们被塑造成孩子的监护人和朋友,寻求与孩子建立相对平等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相互理解和共识。在日常交流中,父母和子女经常用相对亲密的称呼来称呼对方,模糊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界限,有效地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2)方圆:之后咱俩就出去吃个午饭,大汉堡、比萨饼和薯条,你随便选,好吧?妈妈不让吃的咱全可以去吃。然后回来你就得安心学习了,不能再玩了。

在语料2中,父母在沟通中多采用商量的态度而非发号施令,且注重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交际环境,在缓解孩子紧张、闷闷不乐等不良情绪的同时对其进行疏导,以便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父亲方圆虽然也非常希望成绩十分不如意的儿子能够努力学习,然而,他们没有直接使用“命令”和其他言语行为,而是采取移情策略,用“咱们”和“咱俩”来开始对话;紧接着,选择“打篮球”“吃汉堡、比萨和薯条”等话题,缩短与儿子之间的距离,强调彼此之间的平等,从而与儿子建立和谐的关系;最后,通过祈使语气“不能再玩了”“你得加油必须考上大学”对儿子提出要求,希望其能够换位思考。如此,方一凡也已经不排斥父亲对他提出学习上的要求了,并开始学着体谅母亲童文洁因自己成绩不佳而产生的焦灼心理,意识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深切关心和为之所付出的心血。在父亲潜移默化引导之下,他的想法也开始慢慢发生改变,一改早前的吊儿郎当,渐渐意识到了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三)独裁者

父母会通过话语建构独裁者身份。这样的父母往往利用他们作为权威的身份,利用命令式的言语行为和强制式的语气等话语实践,制造出无视子女的社会权利或自由、过度干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的“控制者”,也被称为专制父母。

(3)季胜利:要不要这次考试都得考好,我季胜利的儿子绝对不允许进慢班!

(4)宋倩:那再添上一句,就写一定考到七百分,来,写这儿,这儿,就写这儿…考分怎么就不是心愿啊?你想想清华北大,你没七百分能考得上?来来来,写上写上。

在语料3和语料4中,父母的言语都较为强硬,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好比君臣关系。以前的季胜利不知道如何与儿子相处,他用“我季胜利”的命令式的语气和“绝对不允许”的放大词强调了区长的官方身份。同时,他还构建了儿子的官员身份和“胜利季节的儿子”的身份,实现了父亲和官员的双重权力。将自己和儿子置于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中,使季杨杨变得更加叛逆,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加无耻,不听话,与父亲疏远。宋倩则是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命令言语行为、重复请求、反问等方式试图改变女儿的想法,表现出一种强烈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他人、想要把控子女学习行为的意图,毫不顾及女儿内心的想法和意见。这种类型的父母就像是暴君,为他们的孩子制定了固定不变的规则,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在剧中,母亲宋倩为女儿乔英子制定了很多规则,要求她不吃垃圾食品、每天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以及将来一定要报考北京的大学等,对她的成绩可谓是耳提面命。然而,本处于高三的乔英子每天在学校完成学习之后,回家还要面对额外的、做不完的卷子;多次表达了想要报考南京大学的愿望遭到否定和反驳之后,形成了学习和情感上的双重焦虑,由先前的活泼开朗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最后一度陷入抑郁的心理状态,险些酿成悲剧。

(四)调停者

父母通过语言创造出调停者身份。当家庭成员发生冲突时,他们通常会用幽默的语言、劝说、建议或其他言语行动来阻止家庭争吵,解决分歧和冲突。

(5)方圆:行了,儿子,你是这样啊,我跟你说,你呢,你是这么竖着看自己,是吧。觉得自己从三百九十九到了四百五十六,你觉得自己进步了。但妈妈是横着看你,觉得你跟别人一比,和全区排名一比,你没进步。竖着看横着看,各有各的理,但妈妈是真关心你,妈妈是真对你好。你要是看你妈妈你也不能这么看。你有时候,你也换个角度,你横着看妈妈,好不好?

在语料5中,面对激烈的母子冲突,为维护家庭和谐,父亲方圆出面调解,通过讲道理、打比方等方式,借助祈使句、反义疑问句等话语实践建构了家庭调停者的身份。面对激烈的家庭冲突,他用轻松的话语从旁劝解,缓解紧张气氛,让儿子主动向母亲道歉,避免了家庭矛盾进一步升级。儿子方一凡在与父亲的交谈以及父亲的劝说下,排解了内心委屈的同时,也明白了母亲的苦心,意识到了自己言行的不当,进而学会了反思自己和体谅他人。

(五)包容者

父母会通过话语建构包容者身份。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较低,常常对孩子表现出无条件的信任和爱。他们就像是孩子的朋友,很少会用纪律和规则来限制他们的孩子。

(6)乔卫东:英子,这不去上学合适吗?行,那行,英子,你就在爸爸这儿好好放松一下,爸帮你请假…好玩不英子?

在语料6中,父亲乔卫东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女儿的要求,因担心女儿学习压力大,甚至帮其逃课打圆场……他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趋同,主要凸显自己陪伴者的身份,将亲子关系管理放首位,有意弱化其作为家长的权力,强调同子女之间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亲子关系影响下,孩子的学习焦虑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过于放松的情绪也导致了孩子对学习不够重视,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女儿乔英子在父亲的纵容下,不愿直面困难,开始逃避学习、逃避生活,虽然取得了暂时性的快乐,但在内心深处却依旧感到不安,这也导致她的性格变得愈发矛盾。

学校是社会共同体下的一个子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发展需要社会共同体的参与,家长正是与学校最为紧密的共同群体之一。因此,家庭和学校间应站在同一战线,而家校共育正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应重点把好“语言关”,表扬不失实,批评不贬斥;牢记身教重于言传,让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接受情感的熏染和启迪,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非“教书匠”。青少年在学校里得到教师的切实指导和关怀,在家得到父母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不仅能够促成良好心理的形成,还能提升其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二、结果与讨论

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受不同的交际目的影响,父母通过不同的话语实践,如话语内容的选择、语言和行为的选择,构建了五种语用身份,即引导者、并行者、独裁者、调停者和包容者,不同的身份选择会产生不同的交际结果。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向好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助推力。家长参与家庭学校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发展,还可以增加他们对教育、家庭-学校关系和学校氛围的信心。因此,父母通过话语实践进行良好身份建构,对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家校双方共同探索多元的有效沟通途径,提升教育效果

教师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同一阶段青少年的不同表现,深入分析原因,及时调整沟通方式,以适应这一阶段青少年的不同性格,通过话语建立不同的身份,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与青少年沟通和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家校双方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寻与青少年恰当的互动方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与家长进行更直观的沟通,及时得到家长的反馈;微信群或学校公众号也可以实时或定期更新,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青少年在校的动态,有效形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模式。双方的密切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对沟通过程中的身份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结束语

青少年群体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焦虑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其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何有效排解青少年的不良情绪,需要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才能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家庭,青少年生活的最基本环境以及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一环,对其产生的影响尤为深刻。关注父母话语及其身份建构,是家庭教育研究的视角之一。家庭话语研究不仅能够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在更好实现家校共育的同时,减弱青少年情绪“危机”。

參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112.

[2]郭鑫鑫.家庭话语中父母语用身份建构的多模态研究: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例[J].汉字文化,2021(18):38-39.

作者简介:黄书娴(1999— ),女,蒙古族,福建泉州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邵晓霞(1975— ),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后。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杨维玱(1984— ),男,汉族,甘肃镇原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实践研究。

吴丽娜(1997—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22年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引导项目“‘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焦虑影响的调查研究——以天水地区乡镇中学为例”(TYCX2231)。

2022年度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现状调查研究”(2022CXZX-795)。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融媒体时代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2021YB110)。

2022-2024年甘肃省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项目“学习支持服务视域下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智慧化转向研究”(GSSKB22-36)。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