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定位及发展研究

2023-11-30王加青

华章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原则,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而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着管理权中产业实体的缺失,对传统专业教育路径的依赖,就业创业服务保障能力偏弱等困境。针对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地位、构建参与主体的沟通机制、完善学院内部运行机制、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利益共生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我国于2017年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并要求在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搭建“引企入教”的改革机制。2020年,教育部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我国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确定了框架,是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南。近些年,在我国政策的推动下,各地方高校纷纷探索新型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加强对地方特色、地方资源的引进,创建特色化的现代产业学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高校与企业也面临着政策理解不深、建设路径不优、培养目标不明等问题。基于此,现代产业学院应积极思考,寻求相应的目标定位、行动逻辑和有效的推进路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旨在于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新型深化模式,旨在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聚集多方资源,实现“多元协同”式发展,是新时期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尽管现代产业学院在不断创新发展,但仍然存在育人目标不清、功能定位不明、产教融合程度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做到精准定位,实现产业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一、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育人的发展定位

(一)明晰现代产业学院功能定位,发挥现代产业学院的特色优势

多方协同育人、共治共管方式是产教融合的新产物。共治共管,由此促进培养模式更新,基于区域人才培养的要求,現代产业学院要为区域产业提供全面的服务。由于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主体多样,对于各方权益的平衡十分重要,这也是推动现代产业学院不断发展的关键[1]。因此,现代产业学院要充分考虑各方需求,平衡利益,以获得良好的利益分配;从合作形式、管理形式等多维度出发,确定责任主体,促进各方在权利、义务范畴内较好履责受益。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立足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于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严格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的一体化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2]。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应与科研、企业服务等进行多维度融合。同时,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及质量都要做出明确的设置和安排,并且要突显产教融合的类型教育特征。基于此,全面培育创新人才,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是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三)突出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旨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业发展能力提升。基于此,有效发挥各自特点,达到由科研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维度的优势发挥[3]。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获得强劲的竞争力。同时,要注重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实践基础,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学科研平台建设路径,以期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助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的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协同高质量发展模式,是产业学院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知识流动与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上表现出的优势非常显著,如:功能目的服务性、教学内容职业性特点。同时,现代产业学院正是卓越计划、产教融合工程以及新工科等高等教育政策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合一提供了发展载体和理论支撑[4]。

二、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一)需求层面:对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经济环境下,产业转型、产品迭代加剧,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形成新业态。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高校加大高素质、新工科人才培养力度,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对传统高校追求的人才规模、数量层次等要求。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要求紧贴知识密集型产业,尤其新材料、新技术、高端制造业等创新需求[5],促进现代产业学院朝向行业技术前沿发展。基于此,对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推动工科技能人才创新培养,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

(二)组织理念:交叉融合与协同共享

“新工科”发展,应体现其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多个特点。而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旨在破除地方高校在技术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解决供需的矛盾关系,达到对区域资源、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之初,其组织理念便和“新工科”契合度极高,体现和现代企业的协同发展[6]。因此,需要全面推进校、政、企的多价值融合,推动多方主体在资源设施上的共建、共用,实现利益的共享,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创新发展,真正贯彻执行融合、协同的发展理念。

(三)功能特征:应具有复合一体性

现代产业学院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企业先进设备、技术标准、内部培训体系等,实现功能特征上的复合一体化发展,由此推进学生跨组织、跨学科体验发展。在师资力量方面,通过聚集共性技术,实现联合技术攻关或研发,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在这样的合作框架之下,现代产业学院将发挥双向作用,一则为企业或产业园区主体提供技术培训,二则为高校提供技术服务,满足双方需求,并由此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链,满足地区产业链创新对接需求。

三、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育人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关系的失衡

为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加大高校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但这也让大学培育模式告别了精英式发展,且因输送人才数量太多,引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之所以发生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导致发生了输出不符社会需求的现象[7]。在这样的环境下,迫切要求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但在现实中,由于我国尚未由国家层面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于是影响了合作效果,存在权利、义务不明等情况,影响了双方利益。

(二)校企双方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8]。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可引导高校教师通过兼职、顶岗等不同形式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以便其和社会接轨,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指导。同时,学校也可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是讲师,直接参与授课,或是和教师共同授课,达到指导学生实践学习的目的。

(三)學院管理权中产业实体的缺失

尽管当前已有部分现代产业学院建立了理事会,并制订了相应的规则,以统筹各方力量,实现更良好的治理。但理事会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目前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指导等浅层次的工作方面,深层价值还没有挖掘出来,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缺乏话语权。想要理清现代产业学院的管理权问题,就首先要了解其从属性。现代产业学院是归属于学校和企业的,学校和企业双方是对等的合作关系。另外,因在现代产业学院核心管理层缺失,企业没有归属感、使命感,于是其参与度、积极性不足。

四、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现代产业学院整体组织地位

当前政策,仅仅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设置目的、功能,而未曾明确其相应的组织地位。但从现有政策表述来看,现代产业学院是高等院校的内设性组织,不具备法人资格。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的通知》,规定现代产业学院的申报主体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于是,高校根据自身的资源、需求探索构建了相应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下属二级学院或独立类型的二级组织;二是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高校教学的辅助部门;三是二级学院的内设部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均缺乏融合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功能等,其人才培养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应将现代产业学院界定为介乎高校、二级部门的独立性部门,在层级方面,应超过普通二级教学单位,或是学院负责人至少要达到副校长级,才能有效发挥现代产业学院对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师资、科研人才的调动能力。

(二)构建参与主体高效沟通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利益的集合体,表现出多主体、多功能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需要构建高效化的机制,以便有效发挥各方作用,平衡各方利益。由于各高校本身的差异性,如学校规模不同、参与主体类型不同等,其所搭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在沟通机制上亦存在差别,尤以协议制、理事会制最为常见。校企协议制通常是由单一的高校与单一的企业商讨好合作形式、各方的资源投入、彼此的权利义务及争议解决,并写进协议之中,签字盖章以确认。理事会制则运用在多所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的合作之中,起到了协商、意见征询、组织探讨的作用;其还会下设理事长单位、秘书处等。理事长单位一般是由高校和行会组织或龙头企业所共同担任,当出现重大决策时,如资金的使用、项目的启动等,需要通过召开理事会,由各方商讨决定。

(三)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内部运行机制

通过事业部制的方式,将现代产业学院内设置不同的部分,来负责不同的工作。如:设置基础建设部,主要负责对各方资源、经费的整合,促进基础配置的提升,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并为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企业服务部,是满足和对接企业的服务需求,如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此外还包括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组织学生实习等;创新创业部门,则是通过整合校企双方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等,实现技术创新。另外,还要继续优化师资配置。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学院的教育质量。传统的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已难以满足新的产教融合形势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四)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利益共生机制

加强教学实训过程生产化平台建设,改进当前实训表现出的高消耗性、非生产性特征,避免对办学资源的过于消耗和对人才培养的偏离问题。基于此,现代产业学院应促进教学实训条件及标准的优化,同时基于生产、教学、实习实训等条件,主动承接更多的任务,组织师生按照企业及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技能人才培养、现代技术转换、岗位技能升级等工作,促进教学向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结束语

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已发展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并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产业及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人才。总体来看,当前已有不少高校联合行业的龙头企业创建了现代产业学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反响。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存在各种有待改进的问题。基于此,对于理论界的学者来说,探究如何激发企业及高校,更积极地参与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共赢,依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志东,王华新,陈琳.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77-81.

[2]王艳,李宇红.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类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101-105.

[3]张羽,王伟.高职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点、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44-51.

[4]宋瑾瑜,张元宝.共生理论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共生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23):58-63.

[6]尹克寒.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11(11):57-61.

[7]成宝芝,徐权,张国发.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98-102.

[8]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5):20-27.

作者简介:王加青(1983— ),男,汉族,江西余干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基本建设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共生理论广西高校聚集区产教城融合模式研究”(编号:2021ZJY1862)阶段性成果;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编号:2021-GX-44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