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理论遵循、 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3-11-30张颖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包括理论遵循、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通过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传统文化在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傳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实践路径,以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遵循;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遗产,是构成中华民族独特魅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淡化甚至遗忘的风险。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精神文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遵循
(一)重视道德伦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如孝道、忠诚、仁爱、礼义等,以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孝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孝子如郭巨等人的孝行事迹,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忠诚是对国家、对领导的忠诚,如《史记》中的“忠烈”一篇,讲述了赵胜等人为国家效忠的事迹。仁爱是对人的关爱,如孟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二)崇尚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修养,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以提高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李白的《将进酒》等诗歌作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等作品,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崇尚。
(三)倡导和谐共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中庸之道等,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道家的无为而治,如《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度干预。儒家的中庸之道,如《中庸》中提到的“中者,天下之本也”,强调在处理事物中要遵循中庸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四)强调实事求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如墨子提倡的“兼爱”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关爱所有人,消除战争与纷争;《韩非子》中提到的“法治”,强调以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五)注重教育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培养有德、有才、有用的人才。如孔子的“教无类”“因材施教”。
(六)尊重传统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尊重传统,又注重创新,如唐宋诗词的发展、明清小说的繁荣等,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
(七)强调团结协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团结协作,如《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文明积累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和谐
传统文化通常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基石。它为个人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组织形式,为国家提供了一种治理方式。例如,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仁爱、忠诚、谦让和尊重的价值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和谐气氛。
首先,个人修养与家庭伦理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它们是个人和家庭生活中道德、礼仪、智慧的具体体现,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所示。个人修养旨在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智慧,而家庭伦理强调的是家庭成员间的尊重和照顾。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可以构建出和谐的家庭,进一步促成社会的和谐。
其次,社会秩序与国家治理在传统文化中也起着关键作用。以儒家文化为例,五常——仁、义、礼、智、信,都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则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和包容文化多样性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关键。在中国,56个民族各具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只有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允许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才能增强不同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民族融合;同时,也能丰富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提升社会的和谐度。
(二)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独特的优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帮助理解和尊重历史和身份,同时也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例如,茶文化、书法、瓷器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被广泛推崇,也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通过创新的营销方式和产品设计,这些传统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1.文化产业的振兴与繁荣
文化产业,如电影、音乐、艺术、出版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产业不仅提供了娱乐和教育,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为了使文化产业兴盛,政府部门需要进行投资,培养人才,并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来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帮助电影制作公司制作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有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减免税收降低电影制作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电影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2.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会。例如,数字技术可以用于创建对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的精确复制品,或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例如,许多博物馆现在已经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在家参观展览。另外,通过AI技术,可以复原古老的艺术作品,或者分析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更深入的方式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美学元素,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道德的弘扬与实践,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1.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传统美学主张和谐,讲究平衡,重视自然的美和内在的美。在传承中,需要理解和维护这种美学理念的核心精神。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借鉴园林设计的理念,充分融入自然元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在创新方面,要将传统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例如,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可以将传统元素如书法、绘画等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风格。
2传统道德的弘扬与实践
传统道德,如诚信、尊重、谦虚等,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道德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如何在实践中弘扬这些传统道德,是目前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在企业中,可以倡导诚信经营,尊重员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教育中,可以将这些道德理念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历史故事、古典文学、艺术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是一项重要而又必要的任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保持和传承各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也需要让传统文化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性的方式去教育新一代。
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需要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这可能包括: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创新思维等。课程应包括传统艺术、文学、哲学、历史,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理解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影响现今的社会[2]。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考虑使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例如,让学生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中,或者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帮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2.师资培训与教育资源
对于师资培训,需要考虑如何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能将这些知识和热情传递给学生。此外,教师也需要学习如何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和技术,以创新的方式教授传统文化。在教育资源方面,需要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料,如传统艺术品、历史文档等。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数字资源,如在线数据库、虚拟博物馆等,也可以让更多的學生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3.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是一项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一方面,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接受和利用现代教育的优点。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故事和传说融入STEM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同时,也能了解和欣赏到自己的文化遗产。此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一些旨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项目中,如修复老旧的艺术品,或者记录和传播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也相应地扩展和更新。如今,电影、电视、音乐、图书、演讲、研讨会,甚至电子游戏和虚拟现实等都成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例如,通过电影《屈原》中国的端午节为各国所熟知,而且这部电影还对屈原的诗歌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越来越重要。由于各国文化的互动和交融,可以看到许多跨文化的元素在世界各地流传。例如,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全球已设立了500多个,为其他国家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与民间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与民间传承对文化的维护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地方和民间的文化传承,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例如,广东省有粤剧、狮子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都是通过地方性的民间活动和节庆进行传承的。此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意识到,通过保护和发扬自己地域的传统文化,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如文化旅游,以及发展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过程,既包括了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实物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包括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同时,还要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1.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
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要对其进行物理层面的修复,还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解读。以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为例,它不仅是一座保存了大量宝贵文物的博物馆,也是一所重要的历史研究机构。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专家们还在研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侧重于文化的传承,这要求不仅要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更要传承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例如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其唱、念、做、打的表演技艺,更需要传承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承。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通过媒体进行普及和宣传,甚至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保存和传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既要保护传统,也要不断创新。如景德镇的瓷器,可以在保持其传统工艺的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的新产品。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结合,提高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结束语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策略,以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精神文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冯维.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赜[J].现代交际,2019(10):3.
[2]张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3):57-63.
作者简介:张颖(1998—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中国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