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思考

2023-11-29郭海婷

银行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消费信贷商业银行贷款

郭海婷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

在促进消费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是提升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消费信贷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其中商业银行是最主要的主体,业务量占总体业务量的90%以上。强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对于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消费信贷是指贷款人向个人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住房、教育、大件耐用消费品及其他生活用途的贷款;狭义的消费信贷仅指商业银行除住房按揭贷款以外的一般性消费信贷。本文所称消费信贷如未特殊说明均指广义的消费信贷。

国内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和特征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经济发展,消费信贷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为56.04万亿元,较2013年末(12.98万亿元)增长43.0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20%。2013年以来,消费贷款增速除2021年和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有所回落外,其余时间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此外,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2年末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5.58%,较2013年末的16.94%提高8.64个百分点(见图1、表1)。

表1 我国消费贷款和各项贷款相关数据统计表

图1 我国消费贷款和各项贷款增长趋势图

我国消费信贷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国际上看,我国消费信贷规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占比在60%以上,而我国仍不足30%,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消费金融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根据麦肯锡发布的《中国金融业转型与创新系列白皮书》预估,2025年中国狭义消费信贷(包括信用卡和消费性贷款,不包括房贷及车贷;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网络小贷公司、线下小贷公司及持牌金融机构)余额将较2020年翻番,从约15万亿元增至约29万亿元。

消费信贷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广义的消费信贷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和非住房消费贷款。从内部结构看,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持续升级,以及“房住不炒”政策的引导,我国非住房消费贷款占全部消费贷款的比例持续上升,已从2016年末的23.62%上升至2022年末的30.76%。从贷款增速来看,2022年末,我国非住房消费贷款增速为4.1%,高于全部消费贷款增速(2.1%)2个百分点,而同期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仅为1.2%,低于全部消费贷款增速0.9个百分点,非住房消费贷款对消费贷款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消费信贷线上化趋势明显。伴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疫情影响,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监管文件相继出台,对相关线上业务进行了规范,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步入稳健发展的新阶段。根据艾瑞统计测算,2021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放款规模达到20.2万亿元,余额规模达到5.8万亿元,狭义消费信贷线上化渗透率已经从2014年的0.4%提升到2021年的69.4%。

消费信贷行业监管日趋完善。近年来,监管部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加强对各经营主体的行为管理,针对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征信数据等方面的监管政策频出,消费信贷领域的监管持续深入和细化,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日趋完善的金融监管将推动消费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动因

消费信贷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2022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了扩大内需战略的方向和重点;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商务部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要求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释放了以金融促消费的明确信号,为消费信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消费升级催生新的消费信贷需求。消费复苏不仅有量的扩大,还有结构的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国内消费市场正呈现“品质消费需求旺盛”“绿色消费蓬勃发展”“健康消费显著升温”等新特点。对照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下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预计未来10年,我国文体娱乐、金融服务、居住改善等享受型消费占比将大幅提升,而衣着、饮食等基础生存型消费占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消费金融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消费信贷是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利差持续收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伴随中国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未来消费信贷业务具有巨大发展空间,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从产品特点看,消费信贷收益率较高,属于厚利型业务,有助于提升收入水平;与对公信贷客户相比,消费信贷客户群体庞大,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消费信贷单笔金额较小,且客群较为分散,业务集中度低,有利于分散和化解风险。

科技进步为消费信贷提供了强力支撑。传统模式的消费信贷业务流程复杂、成本较高、服务范围有限、风险管控难度大,而科技数字手段的应用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强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风险可控,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互联网贷款日渐兴起,全流程线上化服务大幅提升了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与认可,成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重要服务模式,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正在全面助推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发展。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消费基础亟待夯实。尽管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大、韧性强,然而受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制约,消费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与发达国家相比,“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在我国依然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信贷发展。此外,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恢复市场信心、推动消费尽快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仍须努力。

融资环境尚需要完善。当前我国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未对消费金融单独立法,仅有一些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行业规范和约束能力仍然不足。征信机制不完善,消费信贷业务数据主要的获取渠道有央行征信报告、银行自建数据库、第三方征信平台、行业共享数据库等,信用记录存在覆盖面不够、数据缺失、数据更新不及时、整合应用不充分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信贷发展需要。

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很多银行未设立消费信贷专营部门,消费信贷业务职能分散在个人金融、信用卡、网上银行等部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应用,专业化经营能力有待提升。此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贷等大额实物类产品上,装修、旅游、教育等服务类领域产品不丰富、同质化明显,与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存在差距。银行消费信贷客群主要集中于高端客户,对大量中低收入的长尾客户覆盖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监督管理仍需加强。当前我国消费信贷领域的风险仍不容忽视,使用消费信贷引发过度授信、资金流向房市股市等领域、个人信息泄露、平台利率过高、暴力催收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隐患。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消费信贷发展需要政府和银行共同努力。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和配套支持,为消费信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银行应积极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完善消费长效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市场主体的消费实力,让居民“能消费”;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减轻居民在住房、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负担,解除其后顾之忧,让居民“敢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居民“愿消费”。

优化融资经营环境。营造良好金融消费环境,离不开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征信体系。建议出台针对消费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对借贷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积极落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征信体系建设,推动国家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与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深化政府部门与金融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强化奖优惩劣的信用机制建设,持续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提升信贷服务质效。银行内部可参照事业部制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将相关消费信贷职能进行整合,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提供“一站式”综合化消费信贷服务。不断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信贷产品,加强汽车、医疗、教育、文旅等服务消费领域的产品创新,合理扩大对长尾客群的服务覆盖。依托消费金融生态圈,与供应商加强合作,延伸服务,构建全方位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合理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明示价格信息,进一步提升消费信贷的可得性和满意度。

深化科技手段应用。消费信贷业务具有客户基数大、单笔金额小、业务较为分散的特征,与数字金融具有天然的匹配性。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数字化、移动化的方式,深度融入多样化的场景,满足客户综合化、便捷化的服务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客户数据,进行客户画像分析,建立模型以及配套风险评估机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商业银行可将发展互联网消费贷款作为消费贷款业务转型的抓手,加强与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机构的交流合作,深化数据共享和场景应用,合力提升服务质效。

强化风险监测管控。当前消费金融已进入规范发展期,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到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监管部门对新兴消费金融模式的管理不断加强,对消费信贷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不断升级。应持续强化管控,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提高违规成本,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商业银行应合理适度确定授信额度,防范对客群过度下沉和过度授信带来的风险,强化对贷款需求真实性和流向的监测和管理,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理财等领域。

加强客户培育引导。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日本的“消金三恶”、韩国的“信用卡大乱期”,还是我国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融资过度超前消费,都是盲目增加消费信贷的恶果。商业银行应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负债观,根据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合理使用消费信贷服务。监管部门应强化消费信贷有关政策和风险的宣传和讲解,提升消费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引导其选择正规的机构和渠道办理业务,保护好个人信息,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维权。

猜你喜欢

消费信贷商业银行贷款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还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