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11-27胡怀利
[摘 要] 不断增强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指引之一。高校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教学的有效实现策略,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善用“大思政”课堂、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及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新手段等策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完成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教学的构成要素与识别路径研究”(2021szjyxm029);2022年度安徽省思政能力提升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sztsjh-2022-3-6);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安徽红色资源与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探索”(2021szjyxm027)
[作者简介] 胡怀利(1980—),女,安徽阜阳人,哲学硕士,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7-0173-04[收稿日期] 2022-10-0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1]新时代的高校肩负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中坚力量的重要任务。
不断增强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指引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终要落到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教学的有效实现策略,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善用“大思政”课堂、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及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新手段等策略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完成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不足的原因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面对的紧迫课题。当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在学生方面,主要有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不足、认识上存在偏差,不清楚学习的目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说教,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关联性不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原因。在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基本功欠缺,教学方式单一,上课还是局限于课堂,导致学生缺少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参与和体验。另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形成了冲击,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教学的目标、主体、对象、手段、环境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要“增强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教材,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2021年11月,教育部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以下简称新《标准》),旨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些新政策的出台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身教胜于言传,目染强于耳濡。建设一支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面对面接触,教师的政治信仰、家国情怀、思想深度、思维方法、人格魅力对学生影响极大,是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导师。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时,可以从“中流砥柱”概念本身入手,指出中流砥柱不仅是一种时空存在,更是一种力量体现和精神象征,进而论证:作为时空存在,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抗战的旗帜;作为力量体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倡导、建立和维护统一战线,展现出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抗战,展现出高超的组织力;实行持久战战略以及游击战战略战术,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作为精神象征,中国共产党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相结合,形成了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为抗战胜利和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
广大教师要努力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好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相信“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3]。
(二)要准确把握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情况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好,青年才会好。青年时期是思想多变的时期。当今青年处在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只有了解和掌握新一代青年的思想情况,尊重青年人的个性特点,才能切实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學时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旗帜鲜明,要回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困惑,要启发当代青年大学生思考,更要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善于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三)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铸魂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标准》的修订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变与不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了近代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不同阶级阶层开启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早期探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聚焦建党百年历史,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责任,用好实践研学、现场体验教学这本鲜活教材,追寻党的历史足迹与思想理论发展轨迹,感受国家改革开放和科技攻关的巨大成就。
引导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做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接班人。
(四)要善用“大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决定着一个国家将来的整体风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成长,让当代青年大学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讲在课堂上,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讲在祖国大地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的情感认同,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先进人物、实践基地、网络资源等,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多次参加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协会、历史文化协会、大学生爱心社、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读书俱乐部的活动,赴延安、西柏坡、井冈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让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结合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理论、重要节庆日等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堂,让当代大学生在行走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参观中感受革命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突破“只在课堂讲、只靠书本讲、只靠老师讲”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外的“大天地”感受国家发展,进一步形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合力”,只有这样的“大思政课”才会直击学生心灵,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源头活水。
(五)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针对性教学目的,必须要做到其他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既要注重差异,又要看到两类课程的开放性和互通性,确保两类课程的优势都能充分发挥,以思政课程为基础,以课程思政为把手,组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研究团队,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各学科专业,形成全员上思政的良好局面;要在课程设计、教学评估、课堂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有针对性地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全面构建立体化的工作体系,真正守好高校教书育人“主战场”。
为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导向,充分挖掘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润物无声地融入其他课程。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达到育人的目的,避免“两张皮”,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兵作战”的困境。课程思政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层层发力,协同推进,争取让每一个学科、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做出贡献,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效应。
(六)要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新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在新时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即以大数据搭建全景的教学平台,科学地使用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2021年12月2日,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我们要抓教学技术方法,技术水平是学习革命的关键突破,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技术。我们的老师现在要不断自我革命,自我突破,把原先所谓的黑板、粉笔、作业本变成教学技术新的黑板、粉笔、作业本。”在吴岩看来,学习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是教师的一个新的能力,教师的“教”要用新技术,学生的“学”要通过新的技术来学习。技术与教学教育新的融合将引发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時代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师能力和思路都要适应这种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结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6]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把“金钥匙”,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满足青年成长成才需求,不负国家的重托和期待,是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紧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久久为功,通过各种途径和策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圆满完成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A/OL].(2020-12-18)[2022-09-0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2022-09-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9/c1024-30982117.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4]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EB/OL].(2021-03-07)[2022-09-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526815664080364&wfr=spider&for=pc.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09-08].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
[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全文)[EB/OL].(2022-04-21)[2022-09-08].http://www.scio.gov.cn/ztk/dtzt/47678/48169/48177/Document/1723487/1723487.htm.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Pertinen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Huai-l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Constantly 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is one of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specific guidelines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teaching of “Pertinence”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reality of the current young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ng students with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arxist theory, making good use of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nsisting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the new means of mixed teaching. Through these measures, the “Pertine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can be strengthened, th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accomplish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he new gener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ertinence teach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