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种教育情境的融合

2023-11-26王靖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百草园

王靖

【摘要】情境融合、组织融合、现实融合,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展开延伸设计,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促进其阅读认知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百草园;三味书屋;教育情境;融合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教材保留篇目,“百草园”“三味书屋”是两种生活场景,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无疑是不同的教育情景。鲁迅小时候在这两个情景里生活,其感知体验更为全面,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的是鲜活的童年故事。“百草园”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三味书屋”是正规的、严谨的,这两种教育情景存在很大差异,但都为作者童年增加无限的乐趣和知识。教师不能将这两种教育情景对立起来,“百草园”是快乐的乐园,“三味书屋”也是汲取知识促进成长的摇篮,作者无意褒贬两种场景,读者更不能做出取舍。

一、情境融合,教学呈现趣味化

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取向,这样才能随时做出科学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升阅读学习效率。学生对直观情境式教学比较受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教材内容,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直观的阅读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刻意设计悬疑问题、推出竞赛游戏活动,都能够创造良好学习契机,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教师设计阅读教学方案需要调动多种辅学手段,媒体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如图片展示,教师借助网络搜集一些适合的图片信息,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对“百草园”“三味书屋”进行直观比对,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活动。为形成对比效应,教师要求家长传输一些学生童年的照片,在展示这些照片时,学生回馈更为强烈。教师要求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童年经历,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情境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学生进行对比介绍时,只能从感知体验方面进行对比。教师对学生介绍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和广泛互动。学生在照片介绍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是丰富的。教师继续布设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插图绘本的形式展示阅读感受,学生积极响应。展评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插图创作过程和学习体验,学生积极响应,围绕插图作品进行介绍和点评,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形成。插图创作带有随意性,学生根据自身理解进行设计和操作,自然带有个性特点,教师对学生创作情况进行正面点评,提出一些建议,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讨论中建立学习共识。

教师利用学生照片展示机会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童年进行多重对比,形成难得的阅读对接机会。特别是创作文本插图绘本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认知内化的机会,学生大多喜欢涂鸦,教师设计插图创作任务,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教师借助多种辅学手段展开助学设计,为学生参与情境化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回馈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二、组织融合,课堂呈现活动化

学生进入阅读核心,教师要借助一些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鲁迅先生年少时也比较贪玩,而且有不少独特的玩法,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整合教材内容,将这些玩法进行直观展示,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童年生活经历,与鲁迅先生“比童年”,学生在深度阅读思考中建立共识。话题讨论、课堂演绎、故事讲解、游戏组织、质疑阅读等,都能够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条件,教师需要做好筛选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建立学习认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其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教师正视学生阅读诉求,针对性做设计和组织,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如阅读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为学生创造良好互动交流机会。“话题辩论”活动,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形式,教师设计话题要带有争议性,让学生自然进入到辩论环节。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两个生活场景,也是典型的教育场景,有人说“百草园”是乐园,而“三味书屋”是“噩梦”,抹杀孩子天性。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带有激励性,学生反馈极为强烈,而且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教师针对学生所持观点情况进行分组设计,要求学生进入学习小组进行辩论活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关键是教师问题设计带来的效果,学生自身对教材中的两种教育情景有选择性,自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对话,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质疑性阅读,不是让学生刻意寻找文本中存在的“问题”,而是针对自身理解出现的疑惑,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教师精选问题内容,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学生回馈主动积极,其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设计阅读学习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对两种教育情景问题进行广泛交流,自然达成一些学习共识。特别是课堂辩论活动,成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针对话题展开深入探索,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深刻。学生有个性阅读理解是最为正常的事情,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学生进入活动之中,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都能够带来一些学习感触。质疑性阅读属于主动性学习范畴,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一些个性化阅读问题,为课堂互动交流创造良好条件。

三、现实融合,教育呈现生活化

读书学习与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时,要注意进行现实对接。鲁迅先生的童年有特殊历史背景,我们现代人的童年也有特定环境,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最为数学,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解读文本内容,也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启示。现实融合还包括学生生活态度、学习思想、性格品质等内容,教师结合作者童年生活进行对应引导,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其思想带有倾向性,对“百草园”有更多期待,而对“三味书屋”则可能比较排斥,教师要从辩证角度进行引导。

教师对接生活展开教学引导,希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正确认识童年游戏、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正确思考人生问题。这些学习目标看似比较笼统庞大,其实不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对两种教育情景进行理性分析,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展开深度思考,便可以达成这些学习目标。首先是“认识童年游戏”,幼儿时期的生活内容就是游戏,“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游戏的内容,这与我们人生成长是一致的。这个时期没有什么压力,生活轻松,我们与鲁迅的童年没有差别,只不过游戏内容不一样罢了。教师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游戏经历,这样可以形成直接融合,建立更多学习共识。其次是“对待学习生活”,作者进入“三味书屋”开始学习生涯时,为生活增加了新内容,与游戏人生形成落差,自然会带来一些心理反馈。作者没有刻意对比两种生活环境的差异,更多的是关注学习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内容时,也要从整合指导,要求学生回顾自身的学习生活。最后是“思考人生问题”,鲁迅童年时自然不会思考什么人生问题,但学习生活改变了一些习惯,这是作者记忆犹新的。学生阅读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生成长问题。“三味书屋”带来的不只是“枯燥和乏味”,还有知识和成长,教师从生活对接角度展开引导,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思考学习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深入互动创造良好条件。

学生阅读这篇散文大多会对两种教育环境进行直接对比,而且会产生心理倾向,对“百草园”充满期望,对“三味书屋”给予更多排斥,这当然是浅薄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对两种教育情景进行融合处理,学生阅读学习走进正确轨道。学生对待人生问题还没有深刻探讨的能力,但透过文本阅读和互动交流,其阅读认知有了升华要求,这对全面落实阅读学习目标有重要现实作用。学生有丰富学习经历,虽然与作者童年生活有一定距离,但相同年龄、相同学习体验,自然能够产生诸多共鸣,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其组织效果更为突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经典散文,具有更高可读性,学生阅读兴趣较高,教师从融合角度展开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对接自身生活认知讨论学习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百草园”是快乐的源泉,给作者童年带来无限慰藉,也让读者感觉欣慰;“三味书屋”是学堂,虽然学习生活比较枯燥,但是人总要长大,在这个阶段学习知识和道理,为后面的人生奠基。

【參考文献】

[1]丁雪平.品咂“浅语”背后的深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教学拾零[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3(02).

[2]赵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种教育情景[J].文学教育(上),2021(09).

[3]孙建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种教育情景的启发[J].语文天地,2022(10).

猜你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方法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寻鲁迅生活轨迹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片段谈读写同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