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3-11-25莫玉芳李菲赵云
莫玉芳,李菲,赵云
1 .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2. 徐州医科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3.右江民族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效率提升,是我国医改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居民健康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和需求不断增长[2, 3]、地区分布不公平现象、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突出。2021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21〕893号)要求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4]。2022年1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22〕4号),指出“全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整合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确实如此,自治区在南宁市布局建设了一批自治级医疗卫生机构,自治区级大医院的虹吸效应明显,因此南宁市县级公立医院面临生存和发展双重压力。针对这个问题,2022年11月8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南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要求“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需要提速”优势医疗卫生资源聚集于省会城市,然而省级医疗卫生资源虹吸效应明显,导致其县级医疗机构面临生存和发展双重压力。目前,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果如何,是否达到国家政策预期目标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本文以南宁市为例,研究其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以期为具有相同情况的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
1 资料与方法
卫生资源数据来源于2018年《南宁卫生统计年鉴》,分析2010—2018年间南宁市7个城区、5个县的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村卫生室)配置情况,通过excel软件制表并绘图,描述分析9年间医疗机构机构配置、床位配置、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的现状。社会经济状况数据来自《2019年南宁市统计年鉴》(见表1),2018年年末常住人口最多为西乡塘区124.81万,最少为邕宁区29.26万人;生产总值最多为青秀区,最少为隆安县;人均生产总值最高为青秀区123 366元,最低为马山县13 451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青秀区42 863元,最低为15 034元。可见,青秀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为南宁市最好的城区,马山县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表1 2018年南宁市各区县社会经济情况
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
2.1 机构配置状况
卫生机构的数量反映地区卫生资源的硬件设施建设情况和不同层次医疗服务提供的布局。本研究按县区统计了配置不同层次医疗卫生资源的医疗机构数量,南宁市医疗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379个,增加到2018年的843个,8年时间增加了464个医疗机构,其中2017年增幅最大,一年间增加238个医疗机构,可见医疗机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见图1。
图1 2010—2018年医疗机构数量
地区拥有医院等级情况能体现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2018年南宁市各县区拥有医院总数为120个,三级医院25个、二级医院45个、一级医院46个、未评级医院4个。 其中西乡塘区为拥有医院总数最多的城区为27个,其次是青秀区20个、良庆区13个;青秀区为拥有三级医院数最多的城区为12个,其次是西乡塘区6个、兴宁区4个;西乡塘区为拥有二级医院数、一级医院数最多的城区。可见在医院配置方面,西乡塘区、青秀区的医疗服务质量较优。见表2。
表2 2018年南宁市各县(区)医院等级情况
2.2 床位配置状况
床位配置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指标[5, 6]。2010—2018年期间,青秀区及西乡塘区等中心城区配置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呈现持续增加趋势。青秀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010年的9 646个增加到2018年的12 804个,增加趋势最为明显,隆安县、马山县配置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变化趋势不明显。见表3。
表3 2010—2018年各县(区)医疗机构床位数量
从2010—2018年各县(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可知,青秀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是各县区中最多的,并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5县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尽管在这9年期间逐年增加,但是增加趋势不明显。2018年各县(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中,青秀区医疗机构的每千人口床位数达15.85张,其次为兴宁区的10.76张,床位数配置最少的为马山县和横县。见表4。
表4 2010—2018年各县(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2.3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卫生人力资源作为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7],能够直接影响卫生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8]。从数量上看,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逐年增长,2010—2018 年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环比增长分别为4.99%、10.59%、10.02%、6.96%、5.76%、 5.51%、4.61%、4.78%,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环比增长分别为6.62%、11.04%、9.69%、7.91%、7.32%、6.66%、7.06%、5.46%。据2018年卫生人员及学历构成图表明,2010—2018年卫生人员和卫技人员的数量逐年增加,卫生人员数由2010年的50 646人增长到2018年84 648人,卫技人员数由2010年的38 168人增加到2018年的69 125人,从卫生人员数和卫技人员数的增加情况可得,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人员和卫技人员的需求量逐年增多。见图2。
图2 2010—2018年卫生人员与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从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来看,2018年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构成中,正高级职称卫生人员数为1 445人占比1.85%,副高级职称卫生人员数为4 766人占比6.10%,中级职称卫生人员数为14 591人占比18.69%,助理/师级职称卫生人员数为25.82%,员/士级职称卫生人员数为15 579人占比19.95%,无职称及不详人员数为 21 543 人占比27.59%。从职称的等级和人数角度分析可知,正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是6个等级职称中人数占总数最少,占比最小;其次是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员/士级职称、助理/师级职称、无职称及不详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人数及占比依次增加。见表5。
表5 2018年卫生人员及技术职称构成
从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2018年卫生技术人员及学历构成中研究生学历仅为10.22%,其中大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最多为36.31%。根据数据显示, 卫生人力资源已经取得很大发展,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当前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尤其以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最高。见表6。
表6 2018年卫生人员及学历构成
据2018年各县(区)每千人口各类卫生人员数情况表明,青秀区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卫技人员、执业医(助)、注册护士的拥有量最多分别为29.62人、24.6人、9.04人、11.66人,横县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卫技人员、注册护士的拥有量最少分别为6.01人、4.54人、1、86人,马山县每千人口执业医(助)的拥有量最少为1.4人。可知青秀区医疗机构各类卫生人员资源配置状况最优,其次是兴宁区;而横县、马山县医疗机构各类卫生人员的配置状况较差。见图3。
图3 2018年各县(区)每千人口各类卫生人员数情况
3 结论
3.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呈现首位集中特点
通过本研究发现,医疗卫生资源在区域间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018年,青秀区的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南宁市七区五县中均居于首位,且三级医疗机构数、医疗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青秀区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卫技人员、执业医(助)、注册护士均处于首位,而经济较差、居民收入低的马山县医疗资源则明显少于其他区县。在市场机制下,南宁市的医疗卫生资源优先向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需求大的区县进行集中,首位集中特征明显。
3.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呈现纵向失衡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南宁市医疗机构床位数之间差异显著,青秀区每千人口床位数达15.85张,而马山县每千人口床位数仅为4.15张,说明优势卫生资源大量向中心城区集中,横县卫生资源配置规模较小,且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也不足。青秀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9.04人,而5县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少于2人,说明该南宁市卫生资源配置呈现出的层次间差异,表现出纵向失衡的特点。其次,从区域对比来看,卫生资源的供给结构还表现出区域等级分化的特点,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属于发展地区,整合了全市的优质卫生资源,而部分县属于该市的一般地区,卫生资源的配置较差,卫生服务的提供能力不完善,这也说明了卫生资源配置呈现的纵向失衡的特点。
4 建议
南宁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呈现首位集中和纵向失衡的特点。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与之相似,即省会城市(首府)对该省的医疗卫生资源存在多重虹吸效应。一重虹吸效应体现在:重点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分布于省会城市,对该省的其他城市形成虹吸效应。如:2021年,广州市每千人医生、护士数量分别为3.5人和4.7人,高于深圳市的2.3人和2.6人(数据来源:2021年《广东省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二重虹吸效应体现在:省会城市本市不仅分布着省级重点医院,还分布着市级医疗卫生资源,对该市的其他医疗卫生资源形成虹吸效应[9],如: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医院数为56所,从化区仅有4所(数据来源:2021年《广州统计年鉴》);三重虹吸效应体现在:省会城市本市分布着省级重点医疗卫生资源和市级重点医疗卫生资源,其下的各县区也分布着县区医疗卫生资源,对该市的县区医疗卫生资源形成虹吸效应,如上述的2018年该省会城市青秀区每千人口卫生人员为29.62人,横县仅为6.01人。因此,提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对策,从而为我国其他省会城市应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4.1 采取差异化的配置手段,破解资源倒置结构
为缓解省会城市的医疗压力,《“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推动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向群众身边延伸。”从对南宁市的卫生资源供给结构分析可以得出,首先,我们要严格控制省会城市公立医院(主要是三甲医院)的过度扩张,省属优质卫生资源的城中区公立医院不再增加床位数,而应该向新区和卫生资源匮乏的县域举办分院,引导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10]。其次,政府部门需加强对省会城市的县域公立医院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防止其片面的扩张和膨胀[11]。最后,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省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一级医院等主要提供基础性卫生资源供给的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总体利用率,优化居民就医流向。
4.2 加强县医疗卫生共同体,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是促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路径,更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深化医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12, 13]。患者就医流向对于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分担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从而形成合理的就医秩序至关重要。省会城市中有离市中心较远的县城,其医疗服务能力较弱,居民易受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势的差异而选择异地就医,到省会城市的省属医院或市属医院就医[14-16]。因此,建议在县级医院的配置上进行提升优质卫生资源,那么改善县级医院的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和质量,当地居民大概率会选择就近获得医疗服务。具体举措有:一是适当增加县级医疗设备和床位。增加县级医院的床位数配置和大型医疗设备的投入,提高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能力。二是优化县域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结构[17, 18],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的能力是影响县乡医疗机构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影响县域的整体医疗卫生配置结构。三是省会城市是全省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聚集地,通过利用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我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建设[19],使优质卫生资源实现纵向流动,引导患者错峰就医,构建合理的就医秩序,化解省会城市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20, 21]。
4.3 增加卫生人员教育培训,保证卫生人才供给
随着当前疾病多样化增加,也对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保证卫生人才供给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关键[22]。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卫人发〔2022〕27号)要求:到2025年,卫生健康人员总量达到1 60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全科医生数分别达到3.20、3.80、0.54、3.93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到120万人,推动公立医院医护比逐步达到1 ∶1.2 左右。医生的职称水平从侧面体现了医疗服务能力的高低,因此作为省会城市的医疗机构要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培训学习,保证卫生技术人才的供给规模[23],以满足随着医院科学管理发展而日益增长的对医疗卫生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为省会城市的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到县属医疗卫生机构做准备[24]。此外学历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将不利于省会城市卫生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省会城市医疗机构应该组织县区各医疗机构参加卫生技术人力资源培训,主要以提高县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的在职学历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为主。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医疗机构开展教育培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且能够让卫生人员学习到前沿的医疗知识,以此保证卫生人才的供给[25]。
综上所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始终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始终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为目标。加强医疗卫生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南宁市只是部分省会城市的一个缩影,部分省会城市也面临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多重虹吸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二十大后我国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要通过增强人才供给、优化医联体建设、推进差异化配置机制等办法,以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盘活医疗卫生资源存量、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增量,从而实现省会城市的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省会城市实现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任重道远,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平与效率均衡,坚持维护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为导向,深化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主调控相结合,推进医保、医疗与医药协同发展与治理,为省会城市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打下坚实基础。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