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预防性用药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产生的影响

2023-11-25赖志辉

北方药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史者异丙嗪预防性

赖志辉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作为临床常用特殊治疗手段,输血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失血患者的治疗中,对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但是血型系统具有多样性、血液成分复杂,存在较高的输血风险,会对治疗效果直接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面临死亡风险[2]。输血不良反应即为输血时或者输血后受血者出现的新的体征或者症状,如过敏、发热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痉挛等症状。临床上关于输血前是否有必要预防性用药尚未达成共识,有观点认为预防性用药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也有观点认为预防性用药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无确切效果[3-4]。此次研究选取544例输血者,自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分析预防性用药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所发挥的作用,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44例输血患者,输注血浆者245例、输注血小板者146例、输注冷沉淀者74例、输注悬浮红细胞者79例,有输血史者77例、无输血史者467例,有输血不良反应史者27例、无输血不良反应史者517例。根据患者是否预防性用药将其分为三组,包括异丙嗪组、地塞米松组及对照组,各有患者142例、147例、255例。异丙嗪组(n=142)男性22例、女性20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49.56±4.57)岁,地塞米松组(n=147)男性25例、女性22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48.96±4.54)岁,对照组(n=255)男性29例、女性26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49.47±4.50)岁。各组输血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精神状态、意识状态以及表达与沟通能力均正常;②均具备输血指征,由于治疗需要输血;③配合进行相关调查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伴精神障碍者;②伴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对异丙嗪或者地塞米松有过敏反应者;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⑤合并未能控制的传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输血者输血前不接受预防性用药。异丙嗪组输血者输血前预防性应用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生产企业: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2504,规格:2mL:50mg),于输血前实施异丙嗪注射液肌肉注射,注射剂量为25mg。地塞米松组输血者输血前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生产企业: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51020513,规格:0.5mL:2.5mg),于输血前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各组输血不良反应,以下为诊断标准:过敏反应:输血时或者输血结束后4h内如下症状数量≥2项:皮肤瘙痒、舌/唇/雍垂水肿、斑丘疹、周围神经性水肿、低血压、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面部潮红、皮肤红斑眶周水肿、结膜水肿。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时或输血后出现如下任一症状:发热(体温≥38℃或者与输血前相比体温升高≥1℃)、畏寒或者寒战。迟发性溶血输血反应:满足第三条或同时满足第1条与第2条标准:输血24h至输血28d直接抗人球蛋白检测结果呈阳性;输注红细胞同种抗体洗脱试验结果为阳性,受血者血浆检出红细胞同种抗体;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未达到预期或降至输血前水平,因其他原因无法对球形红细胞形态进行解释。

(2)比较输注不同血液成分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比较有输血史者与无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比较有输血不良反应史及无输血不良反应史者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异丙嗪组、地塞米松组以及对比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2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输注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n(%)]

2.3 不同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有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不同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情况[n(%)]

2.4 有输血不良反应史及无输血不良反应史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有输血不良反应史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无输血不良反应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有输血不良反应史及无输血不良反应史者不良反应情况[n(%)]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输注全血引发的不良反应或输注成分血引发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免疫性及非免疫性,根据体征及症状不同可分为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及发热反应等[5-6]。异丙嗪及地塞米松均属于输血前常用药物。其中,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类合成激素,具有理想的抗敏、抗感染效果,能够预防免疫反应,还可通过对细胞内钙离子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调整的方式控制不良反应。异丙嗪属于抗组胺药物,可抑制平滑肌痉挛或者收缩,针对输注血浆或者血液制品的过敏反应可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7-8]。

此次研究中,异丙嗪组、地塞米松组以及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研究可知,输血前预防性用药难以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输注不同血液成分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全血相比,成分输血感染率更低,能够减少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合理应用洗涤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等对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价值。有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者且有输血不良反应史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无输血不良反应史者(P<0.05)。可知输血前必须对既往有输血史输血者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获得控制。多次输血可导致机体内生成同种特异性抗-IgA抗体或者白细胞抗体,继而可诱发过敏反应或者发热等异常反应。输血前可对血液制品实施滤白处理或者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可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医师需要全面认知输血相关知识,不断端正和强化合理用血知识和观念,有效控制不必要输血,以及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不断规范和完善医院规章制度;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则和程序,坚决杜绝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9-10];医院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输血不良反应识别能力与处理能力,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改进措施;输血前,输血科必须做好输血前检查、交叉配血等工作确保临床患者安全、合理用血;提倡实施成分血液输注,针对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第一次输血时可应用悬浮红细胞,针对既往有非溶血性发热史患者可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输血后需对不良反应实施动态观察,随时采取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措施[11-12]。

综上所述,输血前预防性应用异丙嗪及地塞米松对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效果不明显,故而不推荐输血前预防性用药。有输血史者及既往有输血不良反应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有必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猜你喜欢

史者异丙嗪预防性
倍他司汀加异丙秦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症临床分析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降低紫杉醇对卵巢癌的化疗作用*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有流产史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女性健康行动
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的有效成份测定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有流产史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女性健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