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中的现实理性
2023-11-23刘洋
刘洋
摘 要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该文本的解读可从现实理性的角度进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发现文本当中亘古流传的价值,而这恰恰是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的时候所遵循的价值。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材分析 文本解读 现实理性 《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一篇经典作品,对于这样的一篇经典作品,已经有无数一线教师和名家从多重角度进行了解读。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解读出新意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本解读,自然要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要结合学生的共性特征和认知特点,从人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所谓与社会互动,是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要有指向社会并促进读者与社会和谐互动的作用。站在高中生的角度,对这一文本的解读或可从现实理性的角度进行。现实理性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是指人们在行动与决策的过程中,基于客观现实来作出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就是客观现实,并不涉及选择与判断者的情感,因此具有非常理性的一面。基于现实理性的视角来解读课文,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发现文本当中亘古流传的价值,而这恰恰是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的时候所遵循的价值。
一、《拿来主义》中的现实理性存在
1934年6月4日,鲁迅先生创作了《拿来主义》。这是一篇现实指向性非常强的文章。在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思潮是打开国门以师夷长技。这个时候社会有着明显的分化现象:有的人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人则因循守旧。在这样的文化冲突当中,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杂文,从如何看待国外文化的角度批判了“送去主义”,强调了“拿来主义”。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这篇文章有着显著的现实理性,即面对现实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期待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理性地坚持拿来主义,以服务于自身,服务于整个社会。
今天解读《拿来主义》,依然可以看到面向当下社会现实的理性价值。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因此人也应该是享受价值的主体。[1]当确认了《拿来主义》这一文本当中有着显著的现实理性,自然就需要思考这一文本对于当下的社会来说,有着怎样的价值,又能够让人成为怎样的享受价值的主体。
比如课文的第一句,“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今天的中国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正以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塑造着新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揣摩上面这句话,然后去思考这里的“一向”对当下的人而言有着怎样的启发呢?很显然,今天的中国已经远离了闭关主义,很多中国人已经走了出去,国家也敞开大门迎来了许多国际友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所获得的认识应当是——开放的中国已经远离了闭关主义,只有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局面,中国才能真正立足于自己的利益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文化自信。而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中所强调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义所在。
当然,文中具有反思意义的句子远不止这一句,譬如“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要重点品读“要不然”三字。对于后来者来说,对于当下的人来说,不能出现的正是“不然”的情形。那么在利益交织的现实世界里,尤其是不同群体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一个群体的“然”可能正是另一个群体的“不然”,这种情况之下应当如何判断并取舍呢?这就需要回到人民利益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上,这才是判断是与非的关键依据,也能够显示出人民利益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所在。客观上这也是现实理性的一种充分体现。
二、现实理性视角下《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虽然也是一篇议论文,还有观点认为其是驳论文。有研究者指出,学习《拿来主义》这篇驳论文需要厘清文章论证脉络,准确辨析文中不同“主义”的特征和实质;适时引进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主张;了解其论证特色,启发学生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表达对当今时事热点的看法;学习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为“拿来主义”注入时代内涵。[2]笔者对这一观点表示高度认同,同时也想强调这是经典文本在教材中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时代内涵实际上就是现实理性。人们解读这样的文本,就是期待经典文本与现实世界交织之后的结论。如果说上面所举的例子在追求易懂时表现出浅显,那就还需要我们在追求现实理性的视角下对该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笔者在这里选择了文中的“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何为“总之”?这是总结陈词,是概括之语,“总之”后面所跟的往往就是作者期待他人所做的。人们称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意在认识其引导意义,将自己置身于该旗帜之下,所以读到此句中的“总之”时,所应当认同的就是其后所说的“我们要拿来”。
那么我们要拿来什么?我们要怎么拿来?拿来以后我们又应当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指向了拿来的主体与客体。我们只有明确了这一主体与客体之后,才能接受其成为“主义”。从当下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所要拿来的是具有先进性的科技与文化,这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必要条件。这是基于现实理性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这一文本的解读要点。当然,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主体与客体又分别是什么?结合实际厘清这一问题的答案,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大势与社会个体的生活需要,然后作出回答,也就体现出具体的现实理性了。
三、尊重《拿来主义》的现实性意义
鲁迅先生的很多言辞都被称为匕首投枪,这些匕首投枪所指向的,就是影响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因素。“拿来主义”具有显著的宏观指向,只要从现实出发认识《拿来主义》,就会发现这一文本所具有的生命力。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还是当下的社会,“拿来主义”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这一现实理性,是感知该文本存在强大生命力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忽视了现实理性,那这篇文本就是故纸堆,要么留在历史当中走不出来,要么人们认识不到这篇文本的现实意义。这显然是對文本价值的消解。
总而言之,《拿来主义》是一篇充满思辨精神的文本。[3]要感知其中的激情与思辨,关键在于立足现实并秉持现实理性,如此才能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并使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孙汝蕊.笛福的现实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6):49-50.
[2]丁雅蕾.破立之道巧运用——部级精品课《拿来主义》品赏[J],语文教学通讯,2022(19):58-61.
[3]郭传斌.经典论述文本教学任务的结构化设计——以《拿来主义》辩证视角研读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3(03):28-32.
[作者通联: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