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过劳动教育加强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
2023-11-22汪昌芬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天明小学王显春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高级中学
■ 汪昌芬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天明小学) 王显春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高级中学)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人生价值观,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身心在发生着快速变化,因此开展德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小学生通过引导形成正确认知观念。根据目前的社会状况,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普遍会产生社会认知不足的问题,有的学生会在自己温饱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养成了喜欢铺张浪费的习惯。所以,在小学阶段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吸引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之时,能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以改变以往铺张浪费的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是劳动教育导向不明确,内涵不清晰。在当前的劳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劳动而劳动的现象,即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都只是为了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把握住劳动教育的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导向。缺乏教育导向和内涵的劳动过程,空有劳动的表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的内核是育人,其教学导向应当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基准。其次是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缺乏时代性。开展劳动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教育方式和内容必然也应当与时俱进。
然而,当前不少小学学校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还停留在最浅表层面,无法与时代要求相适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社会需要,并通过劳动取得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而相对滞后的、缺乏时代性的劳动教育无法完全满足这一育人目的。再次是劳动教育过程尚未有效地落实到实践之中。
劳动教育不论是从其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原则来说,“实践”必然是其根本。而当前的劳动教育过程尚未有效的落实在实践之中。一方面,这是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学和课程设计中缺少劳动实践的安排与规划,留给劳动实践的空间较少;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学校中的劳动教育与实践场所尚未完善,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意识也较为淡薄。因此当前的劳动教育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劳动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让学生养成劳动意识,正确认识劳动行为,了解劳动背后的意义是教育中的重点工作。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得到了深化,素质教育在当前的教学中更为深入,在这样的教育工作中,提升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人才,是推动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必须实现的一个目标。
二、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价值与作用
新时代的到来,虽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便利,但是由于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体力劳动,因此当前小学生非常容易形成好逸恶劳、不想劳动的思想,这就会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培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外,还能帮助小学生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德育的渗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小学劳动教育及其相关课程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们在不断劳动、不断实践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好逸恶劳的想法,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形成充足的完善的补充。除此之外,德育的渗透还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们的品质与品德得到更好的培养,从而增强劳动教育开展的效果。
对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分析后,发现了一些问题。教育方式单一,小学德育主要采用理论说教方式,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较低。虽然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开展德育,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对学生思想认知影响不大,没有达到德育目的。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小学德育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要根据他们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但部分学校开展德育时忽略了这一点,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自身情况不相符合,导致教育质量较差。德育途径单一,小学生德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开展,再加上时间有限,无法保证学生德育效果。对小学德育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其中原因,通过改进提升德育水平。
三、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的教学策略
1.寻找学生群体当中的劳动代表,传播劳动精神
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专门利用班会时间引导学生们找寻身边的“劳动榜样”与“劳动代表”,以此来形成模范作用,引领学生们向其行为进行学习,并对劳动精神进行有效传播。同时,学校方面还可以专门开设“个人自理”课程,对学生们的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并对课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鼓励,选出劳动榜样。此外,学校方面还可以与周边社会资源进行合作,邀请每个行业中的劳模代表进校开展演讲,并加强对周边贤人以及优秀手艺人的探寻,以此让学生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学生们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
2.基于小学生特点,完善劳动课程建设
想要将德育更好地渗透进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之中,还需要针对德育的特点,对劳动课程的建设不断进行完善,以此来提升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开展的科学性。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年龄特点等进行考虑,基于小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3.通过创意性手工劳动,促进德育理念的渗透
从劳动教育与德育的特点与内容上来看,两者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因此在将德育渗透到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于德育渗透的环节,比如手工劳动。这样一来,劳动教育的开展就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上,而是能够对学生们的品质与品德实现更好的培养,让学生们得到更为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大这门学科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认识。学校可以增设研讨会,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自己都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让他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和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在加大宣传的时候要和教学内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学内容的有趣性是吸引学生的最基本的指标,在宣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劳动教育活动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教材质量,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状况的教材,教材的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状况、心理状态,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教材,从而促进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全方位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选择合理的教材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门课程,让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提起兴趣。
6.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需要教师的配合和密切指导,因此在教学时要提高教学的专业素养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认真研读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当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时代的教学指标对学生进行教学,把握小学劳动教育教材的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课程的流程真正地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
7.设定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进行劳动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方向,制定学生发展的总目标。当然,目标的制定是需要综合考虑之后进行的,而不是独立于现实情况之外侃侃而谈的。所以,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整体的发展规划,运用恰当的方法,增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8.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学生的劳动意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不断成长为有用之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价值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劳动过程是美好的。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学校开展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如,举办一些有关于劳动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具有实用性且趣味浓厚的话题;组织学生参观工厂环境及企业生产,让学生感受到物品的生产过程,明白劳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懂得种植农作物的辛苦。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法和参观游览、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学习劳动课程相关内容的兴趣。同时,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生活化小故事片或者动画影片,以此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观察身边事物,从而使其养成良好习惯并且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9.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
在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基本知识。
例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来帮助小学生认识周围世界以及生活环境与学习相关事物;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出发,去思考并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探索科学知识中蕴含着的丰富有趣且重要的话题,培养正确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所学内容进行理性判断、选择及运用的能力。
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创造一些劳动场景来模拟工作任务。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等,这些都能使学生在教师创造的环境中感受到实践带来的乐趣和帮助;还可安排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实现共同进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劳动教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生活、学习以及与人相处等各方面需要注意提升的基本常识与能力。
四、课程评价
在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提升其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需要对其各项指标不断进行细化,比如对学生劳动观念成长的评价、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具体评价、对学生们劳动技能的相关考核以及对学生劳动精神品质的评价等。除了对评价内容进行优化以外,还应当对其评价方式不断进行完善,比如可以通过智能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数据化的跟踪,以此来形成对学生的动态化观察。此外,在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除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增加家长评价以及社区评价的环节,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程评价的准确性,从而保障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效果。
五、启示与建议
在对以实践为导向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挖掘社会资源,并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实现对学生更为科学与全面的评价。同时,还需要强化对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此来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此外,在强化家校社衔接的过程中,需要使劳动教育进一步深入到学生们的家庭中,从而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使学生们的劳动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总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展开适应了新形势的发展,符合培养新时代学生的潮流。精彩绝伦的劳动教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增强,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遇到困难就放弃。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小学生可以快速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水平,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进而更好地学会生活,更好地体验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