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问题分析
2023-11-22赵水生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第六中学
■ 赵水生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第六中学)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初中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以学业成绩为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把“德育结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中心思想,通过适当的思想教育,加之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的得到改变,最终能够更好地处理今后在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必要性
中国五千年来,品德教育始终是一切的基础,俗话说“学做事,先做人”,一个人道德品质会影响他的一生。从更广义来看,对新一代的教育关系着民族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各种教育思想、育人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实回顾过往并不难发现,品德教育贯穿着学生学业的始终,课本知识与道德教育始终就是密不可分的,都是“育人”的一部分。
1.对初中学生开展德育的现实情况
如今的学生生活条件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那么相对应的教育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初中是一个成长的关键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缺乏法律意识、敏感、脆弱、容易被人挑拨,这也是初中阶段孩子更容易辍学、误入歧途的原因。由于当下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他们更容易被负面资讯所左右,影响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甚至造成了很多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为了减少直至杜绝这样的事情,在初中教育阶段更要重视学生的品德和思想教育,应当包括基础的法律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正向的道德观念。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阶段,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活跃,因此,在道德教育环境并不是很理想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在初中阶段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初中是一个复杂而又迷茫的时期,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一个不小心,就会酿成大错。同时,初中生也是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中学生的思维,那就是一团糟。要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健全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在这两方面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有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初中辍学的学生,都是因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产生的厌学心理,从而导致了辍学。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其中包括道德教育和没有接受道德教育,这两种教育之间的差别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点从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上就能看得出来,无论是对教师的态度,还是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教育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全面、多个角度地去看待问题,对于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加强德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了解到少年对国家的重要性,开展德育,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才华、有气节、有品德的少年才是国之希望,国之栋梁。要让学生能够知道真正的善恶,能够明辨是非,给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促进其正向的发展。比如,在对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更加直观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观念。
比如在初一阶段有一门课程叫《男女生的正确交往》,我们都经历过那个时期,理解孩子们青春期的悸动,所以更要重视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思想变化。青春期的他们身体和心理都在发育,难免会有一些懵懵懂懂的想法,所以学生如何去自我调节、处理这种想法尤为重要,这就可以通过德育,首先让他们知道这很正常,不要逃避,也不要错误地走下去,要学会自己把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所谓“爱情”,这样方能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德育工作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合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教师实施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对策。从总体上看,造成道德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1.学校和班主任思想认识问题
德育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教育评估机制、传统观念等原因,一些学校的教师或者班主任在思想认识上对德育存在着一种轻视的态度,认为只要道德问题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就不必在意。
另外,由于教育主管机构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智育”的教育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教学评价时,也是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些地区不顾不允许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的规定,打着“通过考试”的幌子,按照分数排序,给学生们增加学业压力。为了提高评价的成绩,学校必须对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进行调整,把重心转向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导致学生不但要上晚自习,还要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复习,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也分身乏术,无法去处理德育问题。
2.缺乏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
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单靠一些具体的活动无法实现,它牵涉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德育观等基础的专业知识。
许多教师没有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中。由于缺乏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影响了整个班级道德教育的质量。一些班级的道德教育活动缺乏创造性,跟风而行,学生的参与热情、兴趣不高;一些学校的班主任所开展的德育工作,内容老套,形式僵硬,对学生的影响较低,道德教育作用极其薄弱。
3.缺乏对社会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
目前,许多小学班主任都面临着德育工作方式单一、内容浅显、育人成效不强等问题。由于对社会资源的挖掘利用的滞后,使学校德育工作很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在许多教师的观念里,道德教育属于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与社会有没有关系。在这种认知上,教师组织的道德教育活动大都停留在学校层面,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较低。
三、教学方式的转化及结合
与中学的系统化理性教育、大学的自主化学习相比,初中的学习更需要打好基础,所以,在平时的道德教育和教学中,要注意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灌注式教学与浸润式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而后者,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需要太高的标准,短期内也不会见效,但却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所以,对于初中来说,教师们不能太过专注于灌输,不管是道德还是生活,都要以渗透为主,不能只专注于日常的学习,更要全方位的照顾。在思想品性课程中,在其他文科课程中,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要渗透德育。就学生来说,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学校的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品质。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教学时,教师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渗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要做到多方面的渗透,才能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才能使道德教育更好地开展。
总的来说,灌输与渗透灌输在目的上是相同的,只是视角和侧重点不同。纠正错误的观念,促使他们主动接受,并完善灌输方式和方法,切实优化灌输效果,全方位强化渗透式灌输,这是当前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比如,对于端午节,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开展“端午节”由来的小调查;了解本地的“端午节”风俗;写一篇《端午节记事》或者画一期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帮助家长包粽子;从生态发展的理念,提一条关于文明过节、生态过节的理念等,让同学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活动的选择上,后者也更加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四、对德育的建议与策略
1.要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关键是要改变思想观念,要敢于践行新的思想,要做到既要主动地指导和组织,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要成为活动的帮助者。要充分利用“学雷锋日”“少先队日”“植树节”等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建设活动资源,进行有效的探索。另一方面,要扩大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德育由“神圣”向“平凡”转变;实施家庭、学校、社区的一体化教育,实现单向的道德教育向共享的转变;通过组建假期协作小组,开展自主探究式道德教育,实现了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2.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中学思想教育工作之中,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特征和人格发展的优势,使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更加紧密,并给予他们清晰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他们的认同和尊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方案,为学生设计明确的、科学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使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要注重感情的沟通,要加强感情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讲授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匿名的方式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再把问题收集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们的尴尬,也可以对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教育。
4.加强交流,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所以,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方式,加强学校、家庭的交流与沟通,使德育工作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与学校共同努力。
五、新型德育的发展
1.确定德育工作的应有地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考核标准上,要坚持“生态育人”“立德树人”,坚持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摒弃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在评估方式上,要坚持过程性原则和专门性原则,以保证评估的科学化、多元化。并且各方面共同努力,使小学德育工作真正落实,而不是空洞口号。
2.加强德育工作的创新性
在保证德育的有效性方面,教师自身要具有崇高的品德,要以身作则,以德行影响学生。班主任要以自己的言行为表率,强化和保证德育的效果。
在德育工作创新方面,应注重运用多种形式,提高素质。同时,要加强自身的教学技能,积极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加强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心理学中,相互尊重是相互沟通的先决条件和依据。因而,教师在给学生信心的同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里,充分地信任和尊敬学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生,他们都会给教师同等的回报。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师重道”,对班主任的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3.拓展德育工作的途径
道德教育要为时代服务,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如果社会道德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削弱。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走出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活动。如班主任在班级家委会的组织和协调下,可以前往红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前往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献爱心活动;或在学生中进行向贫困地区捐书活动,等等,以此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德育工作新格局。
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新情况。班主任是学校的重要成员,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情境激发和鼓励下,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其自觉地融入道德教育中,体验到自己学习、探究的成果,能够发现问题,能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