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有效情境,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3-11-22邓王建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创设法治道德

■ 邓王建 (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教学的目标已经从教育出合格的、掌握相关知识的学生,变化成了探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对小学阶段开展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思政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展形式是道德与法治课,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教育是全方位多元化的,而道德与法治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多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然而,当下的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跟不上课本中教材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滞后,往往还都停留于照本宣科的阶段,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模式,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新课改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这个大前提下要切实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其主要办法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其最直观且有效的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到相关知识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一、小学“道法”教学采用“情境教学”的原因

1.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因

进入新时代,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以美育人,以德育人。首先,了解6—12岁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一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强,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但是,学生常常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不喜欢刻板枯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更加喜欢参与度高、动手能力强的学习方式。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难发现在小学道法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景教学法”改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创设音乐情境、表演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直观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小学生能够良好地融入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现阶段在小学道德法治教育中,应该广泛推行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感兴趣点,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小学生学习“道法”课的规律原因

除了上述认知发展的原因,情景教学教研法能够使教材内容以真实情境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可以在设定的情景中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的一个环境。近年来,社会重视思政教育,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体现形式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而避免学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好的习惯,而且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全方位的需求。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认知上逐步地形成并完善道德评价原则,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得到增强。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道德意识浅薄以及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存在的局限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通过环境影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

二、小学“道法”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1.借助音乐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小学儿童受到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决定了学生对于较为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弱,并且如果强行记忆和灌输,还会引起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通过音乐来缓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排斥和惧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契合的音乐和歌曲冲淡课堂严肃的教学氛围,并且让学生通过音乐和歌曲来理解相关知识点,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我是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采取了使用歌曲来导入主题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用多媒体向全班播放了《上学歌》的MV,由于学生都比较熟悉这首歌,因此在教师的鼓励下都跟着MV唱了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开始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通过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纷纷积极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他感到上学很愉快;有的学生说,从歌词中感受到了,因为可以学到很多的新知识,所以小朋友们对于上学充满期待;还有的学生认为上学可以结交到许多的新朋友等等。在这里,教师使用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不仅打开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积极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且是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得“道法”课堂不再枯燥,不再循规蹈矩地讲授书本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捧着课本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你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做”要更加直观,并且更好的地带领学生感受氛围,增加了课堂效果。

2.借助表演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带入到相关教学情境角色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以某个角色的角度去思考、说话、做事,来达到印证课本知识的目的,并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正确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不可能全部理解课本上所讲述的事情。这时,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模式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就可以让学生短暂地进入其他人所处的道德与法治相关语境之中,真正设身处地体验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相应的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走进我们的教师》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轮流扮演教师的角色,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对班级进行为期半天的组织和管理,让学生真正体验教师的职责与身上的责任。经过短暂的换位体验之后,学生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教师工作的繁忙与辛苦。如在课堂管理和保持教室卫生等方面,扮演教师角色的学生往往会因管理与班级同学产生对立,这时就能深刻地体验到作为教师监督和管理这一个班级上众多学生的难度。在这时,教师还可以对扮演教师角色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导,协助他们更巧妙解决和处理问题,更好地管理班级事务。通过这样的换位体验,学生在日后执行教师的各项命令时也能够做到心悦诚服的接受,还激发了许多学生今后想当教师的愿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同理心与生活体验。

3.借助活动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实践体验来丰富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并把在课本中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其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是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其在活动中体会建设道德与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例如,一名教师在对《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进行教学时,选择“节水”作为教学切入点,在课堂上讲授了相关知识点之后,带领学生开展“我是节水小能手”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别来到学校的水房、卫生间等使用自来水的区域进行节水宣传教育,鼓励其他在校学生节约用水。又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等相关活动,帮助学校的环卫人员进行垃圾打扫分类等具体工作,并且在垃圾倾倒点进行引导、宣传定点投放垃圾、禁止乱丢垃圾的重要性,学生在参加相关实践的同时,可以将实践的思想理论内化于自己的行为之中,变成自身的行为准则。

4.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真思考

巴甫洛夫说:“问题是发现的开始,探究的动力,创新的源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作用下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由浅入深地理解,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比较抽象,很多知识点逻辑性强,小学生既缺乏生活经验,也没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因而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把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案例通过情境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节假日》时,因为本课内容正好在刚开学时,学生们刚刚结束愉快的暑假生活,不久后要迎来国庆节与中秋节,节假日连连不断,学生们心中充满了期盼。因此,教学中利用谈话法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你知道哪些节日属于假期?你都在假期做了些什么事?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就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注意观看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假期中都做了哪些事?然后让学生自主叙述。最后,让他们相互间讨论自己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假期?需要改进自己的规划?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就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因而加深了学生们对“我们的节假日”的理解。

5.创设直观情境,改进学生认知方式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认知以直观的方式为主,并逐步地向理性过渡。情境教学法的特征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这与儿童的认知方式是吻合的。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创设直观情境的效果得到了改进。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作用,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建立直观形象的认知方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探寻有价值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多次中秋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把自己去年与家人过中秋节的情形制作成视频。视频中热闹的情形立即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他们观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想。有学生指着月饼说:“我妈妈每年中秋都会买我喜爱吃的五仁月饼。”还有学生指着皎洁的月亮说:“每年的中秋夜晚,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都一起到阳台上赏月。”从孩子们的描述中,让人体会中秋夜晚的温馨场景。这样,既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改进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6.创设探究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采用探究情境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境的影响下多角度的思考,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探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此同时,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探究情境教学的作用,课堂上展现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已有学习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遵守各种交通规则。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路上出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探究情境,于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晨上学的路上行人行色匆匆,人们忙着上班,学生们忙着上学。十字路口的绿灯闪烁了,行人需要再等一两分钟,但是这样会迟到的。此时的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遵守交通规则进行阐述。课堂上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遵守交通规则必要性进行理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小学“道法”课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同时,通过创设情景,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二是便于学生理解重难点,情境教学法将知识以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得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三是情境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帮助,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格。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对于学生今后人生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科目,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的科目。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师也应当切实担负起作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职责,在课堂教学模式和如何达到教育目的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主动提供学生乐于接受并且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动地热爱学习、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今后的行为准则。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

猜你喜欢

创设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