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方法漫谈

2023-11-22张监海广东省英德市第七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品思想品德案例

■ 张监海 (广东省英德市第七小学)

在过去所开展的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摆到了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步伐去学,这样就很难能激发学生的智慧以及发散他们的思维。所以,要想改变目前的教育状况,就需要教师提高思想认识,用思想来指引行为,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以便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小学生通过“思品”课程学习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要求与原则

1.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要求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为中心,而教学的内容也仅仅限于教科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习惯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很难理解所学内容的含义和意义,更别提把这些知识内化成自身素养中去了。另外,随着社会以及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试教育观念中的缺陷越来越多,而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成为必然,进而就需要教师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不断地丰富和革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思考,从而使得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得以有效体现。

2.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进行教育,以便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二是多样性原则。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思维和较强的学习技能,他们对“思品”课程的学习兴趣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方式,进而教师在开展“思品”课程教学时,应坚持多样性原则,采取理实结合、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三是启发性原则。现代教育观认为,小学生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这种特征,并对其进行持续的启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道德素养的意义,从而达到新的发展层次,所以在实际开展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启发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和要点,而要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和探索,并能找到问题的深层含义,以便学生能够长期保持对“思品”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是示范性原则。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以及人生道路上起着引导作用,在学生没有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判断力的情况下,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作用。

二、小学“思品”课堂的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目标是实现“思品”教学的标准和结果,是进行“思品”教学的指导。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们也开始重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但有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存在着偏颇,盲目求全责备,或追求全面,忽视了教学的重点,造成了“多而杂乱”。教师的“新”常常是在学习方法上有所创新,经常会进行合作学习,过分强调形式而忽视了深度和层次,造成了学生对所学“思品”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缺乏明确育人目标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品”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想使学生迅速了解思想品德的核心与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就需要教师明确育人目标,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促使学生注重参与到“思品”课程学习过程中。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中缺乏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进而致使学生的综合学习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很差。同时,由于缺乏教育目标,还会导致所开展的“思品”教学工作存在缺失问题,久而久之会导致小学“思品”课程开展流于形式,难以突出当代教育观念的功能与价值,并无法达到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育人方向出现分歧

由于应试教育的作用,使得在开展小学“思品”教学中育人方向出现分歧,进而使得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难以提升,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由于育人方向出现分歧,也使得小学生对“思品”知识学习不感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文化与德育不能使学生走向“核心发展”,使其总体的学业水平下降,使其在一定的学习与生活中呈现出“崇尚文化而忽略德行”的现象,长此以往会使得小学生学习“思品”知识的动力被遮蔽。

4.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要想有效开展小学“思品”教育教学工作,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知识点开展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点不断地进行探究,以便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树立起一种良好的纪律意识,确保“思品”教学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但是在实际开展“思品”教学时会受到某些外在因素的制约,导致小学生在探究“思品”知识点时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由于受教师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小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能力进行学习,不能保证在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等方面与课程教学观念发生共振,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成效的方法

1.合理引入生活情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成效,就需要教师采用生活化方法进行教学,把生活化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课堂的影响扩展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加强“思品”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性,以此促进学生深度且有效地学习,且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他们的认知系统已经基本成型,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事物的理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还是有缺陷的。因此,在实际开展“思品”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引入到课堂,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学生能认知到的生活化内容,并在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生命最宝贵》的教学中,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要尊重生命,让小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展开教学,比如让孩子在自己面前背着自己的背包,感受妈妈怀孕时的行走姿势,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家人的爱》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小学生创设如下情景:父母带孩子逛超市,这时孩子看见一个毛绒玩具,但是他们的房子里已经有了太多这种东西,所以父母没有给他买,这让孩子非常不高兴。此时,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去剖析情景,并问父母为什么不给小孩买玩具,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小孩吗?经过教师的询问,学生发现:是由于家中有很多这种玩具,所以不能再购买此类玩具,或是由于小孩子年纪还小,不能玩这种有细毛的玩具,这样学生就能对情景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时教师再对其中所要表达的道理进行讲解,就会使得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利用信息手段,突破教学重点

“思品”这门课程可以教会小学生一些常见的道德问题,从而在实际遇到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目前我国“思品”课程教科书内容涵盖较少,所以教师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且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从而对“思品”的认识有一定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举实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走进大自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在整个课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学习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保护大自然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品”核心素养,进而为构建高效的“思品”课堂奠定基础。

3.有效开展思品课程实践活动

鉴于小学生年龄偏小,个性活泼,教师可以在开展“思品”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并使得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得以有效体现,为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比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各类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也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帮助小学生有效了解废弃物的科学分类及回收价值。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并组织对校园内常见的废弃物进行分类,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废弃物是可以回收的,什么是危险的。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反思,养成不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另外,教师还可以表扬和激励那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认真学习的学生,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小学生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改正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并确保小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4.创设案例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想境界

小学“思品”教科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复杂,学生需要掌握和背诵的内容非常多,所以许多小学生都会对学习“思品”知识有负面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案例教学情境,将“思品”教学内容与案例教学情境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剖析、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案例情境开展教学:一是根据自己周围的实例来进行。教师可以采取在周围环境中发现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案例情境教育,例如附近所发生的案例,这种案例既贴近于学生,使得学生易于产生情感共鸣,又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示范意义。二是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情感特点。在进行案例情境建构时,如果教师挑选与学生情感特点无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则常常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而难以达到较佳的教学成效,进而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情感生活的案例,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5.树立榜样,促成良好行为

在实际所开展的“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模仿意识和可塑性,并将其与教育内容、目的相联系,并将模范事迹以及先进人物树立成学生学习的榜样,并对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使小学生觉得有必要向他们学习,从而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同学之间的榜样效应也很重要,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先进同学的榜样示范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要大力宣扬学生所作的好人好事,以便引导小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得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加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奇,所以要想有效开展“思品”课程教学,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进而有效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因此,教师可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原因,教师可以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也可以在多个分类中创建联合学习小组,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具有相同的兴趣和喜欢相似游戏的学生划分为一组,进而优化和重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小学思想品德学习的魅力。同时,热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在设计和组织小学趣味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合理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学习思想品德知识,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7.互换角色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尽快转换与学生之间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因此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他们实际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利用师生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注重转变对学生主体的认知,并采取互换角色互动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动机以及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在进行《交通规则》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互换角色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成效。具体方法如下:在开始上课前,教师为让小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然后用系统的方法来绘制出一张思维导图,随后再让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基于此,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段空闲时间,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站在讲台上充当“教师”的角色,将自己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进行阐述,教师充当“学生”的角色,并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分析问题,并和全班同学一起探讨。通过组织互换角色的互动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增强学生探究思想品德知识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需要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学,并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小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以便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思品思想品德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