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娱乐化”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的症候及突围之路

2023-11-22汪金英李宜申黄小元

教育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思潮娱乐

●汪金英 李宜申 黄小元

青年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价值取向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在资本和新媒体技术的裹挟下,“泛娱乐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样态悄然无息的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形态,使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躺平”“看脸”等不良现象席卷网络,蔓延至现实生活。作为网络原住民,价值观正在养成的青少年深受其害,这对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提出更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泛娱乐化现象及其现实表征,掌握其对青少年价值观冲击的表现形态,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泛娱乐化”及其现实表征

本源的娱乐被看作是陶冶性情、放松自我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资本的驱动下,娱乐突破原有的边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场域,以去中心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的现实表征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

(一)“泛娱乐化”现象

“泛娱乐化”产生之初,仅代表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资本和媒体的驱动、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相互勾连下,娱乐走出自身的场域,“泛娱乐化”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思潮得以产生。所谓“泛娱乐化”,指娱乐对象和娱乐主体的泛化,从横向看,这种泛化不仅表现为娱乐的过度,娱乐元素在社会领域中过度泛滥,突破其应有的界限,将其伸向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从纵向看还表现为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把娱乐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在泛娱乐化现象影响下,娱乐不再是人们劳动之余闲暇放松的重要活动,而是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为核心,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以搞怪、戏谑、非常规的方式,通过玩弄严肃话题,刺激感官享受等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实现意识形态渗透等目的。正如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谈到的,“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1]在“泛娱乐化”视域下,社会各个领域都成为娱乐的附庸。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泛娱乐化”常常被称作是中国版的“娱乐至死”。

(二)“泛娱乐化”的现实表征

其一,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在理论上是一种“中心稀薄”的社会思潮,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种种社会思潮,无论是“进化论”思潮、“人道主义”思潮,还是“无政府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观念,都有明确的代表人物。“泛娱乐化”作为资本和媒体裹挟下的产物,表现出“中空”的特点,既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立场,也没有坚定的代表人物。它之所以能够引起一种社会思潮,不过是以感性化、碎片化、形象化的方式对娱乐进行异化,将社会的一切题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以感官刺激,营造“娱乐狂欢”的假象。

其二,去价值化。“泛娱乐化”为实现资本增值,掩盖自己的虚无性,主张对人和事物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而价值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是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可见价值来自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某种需要,因此泛娱乐化主张的“去价值化”根本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泛娱乐化”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实现资本增值,引起社会思潮,其原因在于“泛娱乐化”植根于价值虚无主义,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但是,为了获得既定利益,“泛娱乐化”一直披着娱乐的外衣进行价值置换,将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物分解,使他们身着“娱乐”的外衣,满足人追求感官刺激和愉悦自我的需要,制造出“盛大的”的文化景观。

其三,去历史化。“泛娱乐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物,正走向抽象人性论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歧途。“泛娱乐化”为达到逐利的目的,以搞笑、戏谑等方式,不断否定中国历史,否定历史英雄人物、企图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都曾谈过历史的重要地位,恩格斯曾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2],懂得历史才会懂得未来。“泛娱乐化”显然与这一观点背道而驰,一些经典影视文艺作品本应成为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对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还原和思考。但是,“泛娱乐化”沉浸感官世界,对历史事件进行解构和歪曲,为达到逐利的目的,将历史文艺作品变成一种没有深度,没有价值的娱乐副产品,历史本应拥有的崇高和严肃被消解。

二、“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时代的使命赋予青年。“泛娱乐化”思潮片面强调人的主体独立性、主张去价值化、审美感观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等,对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审美观和历史观带来强烈的冲击。

(一)裂解正确认知,弱化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对于增进政治认同,维护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但往往因知识经验的匮乏,价值观独立性极易被不良社会思潮所影响。“泛娱乐化”标榜的“娱乐一切”裂解青少年的正确认知,它所勾画的景观世界是以娱乐为唯一标尺,全部形式的文化产品均被悬置于娱乐的秤杆上以重新度量其价值[3],误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弱化了主流价值观在青少年心中的崇高地位。

其一,推崇价值虚无主义,削弱意识形态凝聚力。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指出:“虚无主义是人类的宿命。”[4]在“泛娱乐化”影响下,资本为达增值目的,满足青少年释放压力、寻求感官刺激的需要,对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进行娱乐置换以吸引受众。一些本该严肃的话题却成为众人的笑柄,一些红色经典却被解构成资本逐利的工具,娱乐失去了本真的目的,偏离了正向的轨道,使得青少年的正确认知被解构,弱化了青少年的理性判断力。同时,“泛娱乐化”推崇的价值虚无主义使它极易被其他社会思潮利用,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青少年内在正确认知被“泛娱乐化”解构,外在被其他不良社会思潮所渗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失去对政治生活的关心与思考,意识形态立场和主流价值观的凝聚力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犹如天平一样摇摆不定。

其二,价值取向去崇高化,淡化核心价值观影响力。青少年是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后备力量。青少年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泛娱乐化”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不断刺激青少年的感官需求,刻意制造娱乐话题激起青少年的情绪对立,通过对素人的包装形成最近较火的“网红文化”,刻意制造娱乐话题激起青少年的情绪对立,让“饭圈”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盛行,形成重流量轻质量的格局,改变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张力,使青少年沉浸在娱乐的镜像世界中无法自拔。“泛娱乐化”推崇的价值取向影响青少年的正确认知,淡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其庸俗化思潮导致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功利化倾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失语、失真。

(二)固化审美模式,扭曲审美价值观

审美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看法形成审美价值观。从美学角度来说,美有层次之分,人除了感官之美,还应有精神之美、和解之美、创造之美等。康德将美划分为优美和崇高,前者指无任何目的的追求感官快乐达到的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后者指通过反思、鉴赏、创作等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青少年价值观具有很强的聚合性,想要独立探索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但同时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泛娱乐化”具有的群体性的特征容易将青少年拖进审美误区,一方面抓住青少年的从众心理使青少年追随某种审美潮流,另一方面抓住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以及偏主观化的审美判断力,对青少年传播庸俗、惰性的审美价值观,导致审美价值观产生异化、扭曲的风险。

其一,娱乐文化产品模式单一,制造审美误区。作为资本与流量拜物教结合的产物,“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的娱乐文化产品单纯追求感官刺激,通过制造明星娱乐绯闻、创作鬼畜视频等,给人以身体上的享受和快感,使娱乐文化产品渐渐被感官享受的理念蚕食。感官上不断带来的新鲜感以及娱乐资本的迅速膨胀,似乎让世界成为了所谓的“娱乐乌托邦”,但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美是实践基础上人的本质的确证”,这说明人应当从实践中,从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挖掘生命之美,形成对美的正确认知,从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泛娱乐化”利用大数据算法技术向青少年渗透各种感官娱乐的产物,给青少年带来感官上的快适,但同质化的审美模式和文化产品却模糊了审美和娱乐的界限,似乎能带来感官快乐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使本就处在价值观塑造时期的青少年陷入审美误区,淡化对美的追求。

其二,鼓吹“三俗”文化,传统审美观边缘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作为青少年全部的精神生活和价值归宿,主张快乐即正义,但娱乐除了感官娱乐,还应有崇高的快乐。“泛娱乐化”为了获得利益,无限度地生产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以博取眼球,刻意营造虚假的娱乐狂欢,行走于法律和道德底线。青少年在“三俗”内容的渗透下,审美鉴别力和感知力被“三俗”文化侵蚀,传统审美观所主张的崇高之美、理想之美、和谐之美在青少年价值观中逐渐淡化,将“三俗”娱乐文化产品带来的感官快适作为美的唯一存在方式。这种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导致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缺乏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对崇高精神的敬畏,使青少年的审美认知力、审美感知力、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趋于平庸。

(三)驱逐严肃话题,滋长错误历史观

正确的历史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泛娱乐化”影响下,资本借助解构主义叙事方式和智能算法技术不断虚化、丑化历史,以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和解构主义的叙述方式呈现历史,助推了隐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滋长错误历史观。

其一,“解构主义”盛行,漠视历史评价标准。“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指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解构,抛弃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标准,以达到片面夸大或否定历史事件,取悦受众的目的,实质是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泛娱乐化”内在的历史虚无和外在的资本驱动助推了解构主义的盛行:一方面割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借主观思想重评历史以遮蔽历史原貌,另一方面背离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表面遮蔽本质。“泛娱乐化影响下一些“学者”为激起话题、受到关注,对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片面贬低其某个事件或某种思想,以搞笑趣味的方式引起讨论,漠视历史评价标准,使历史失去严肃感,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表面上为了营造某种“学术争鸣”,而根本在于扰乱人心,传播错误历史观。青少年本应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以历史眼光审视历史事件,但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历史似乎不再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任何历史都可以不顾历史标准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对历史事件的探究逐渐从真实底蕴转向满足快感,从而阻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评价的标准被赋予“娱乐”色彩,使青少年缺乏对历史的敬畏。

其二,智能算法改变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张力。技术媒介的创新不仅带来了感知能力的提高,而且自身更暗含着影响受众主体价值观的价值评判。[5]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新媒体利用算法技术捕捉用户的网络行为痕迹,并根据数据计算处理向用户推荐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主体之一,深陷于智能算法所构建的“信息茧房”之中,其自由意志易受到虚拟场域的全方位影响,改变青少年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张力。“泛娱乐化”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恶搞恰恰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了重流量轻质量的局面。青少年一旦在网络浏览相关视频,智能算法技术便会锁定用户偏好,制定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的信息精准推送相关内容,青少年自认为获得了心理上的快感,却不知不觉住进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茧房”之中。青少年的历史观潜移默化的受到“泛娱乐化”的影响,将历史仅当作是满足感官需要的工具,失去对历史的判断力,放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考,对崇高历史人物的敬仰,对历史事件的敬畏也悄然消散。

三、“泛娱乐化”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正向引导的基本路径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对青年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面对“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应强化国家、家庭、学校三个主体合力,打造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共同体,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一)强化价值引领,净化价值生态

“泛娱乐化”倡导的娱乐至上理念颠倒了青少年的价值排序,使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审美观、历史观出现偏差。因此,国家必须坚持“纠导并重”,强化主流价值观引领,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营造清朗的价值生态环境。

其一,加强引导,增强主流价值观认同。让娱乐回归本身的价值,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价值观,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而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偏向灌输,教育方式单一,使青少年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应对“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一方面要用主流价值观揭露“泛娱乐化”本质,通过网络宣传、公众号科普竞赛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判断力,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大众化,通过开展如文明社区、五好青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帮助其确立正确认知,增强主流价值观认同。

其二,创新管理,发挥娱乐“以美育人”的作用。萨缪尔森(Samuelson)认为每个生产者“只要能在竞争的市场蒙混过去,便会把沙子掺进食糖里去”[6]。“泛娱乐化”在资本的推动下将娱乐变为“愚乐”,使青少年单纯追求感官快适,对此必须要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紧紧抓住“泛娱乐化”常常涉猎的交叉空白地带,追溯“愚乐作品”的来源,加大惩处力度,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关于青少年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先进文化作品的氛围,打破“重流量,轻质量”的格局。既然“泛娱乐化”善于利用智能算法技术构建青少年的“信息茧房”,那么政府也应加强算法技术的开发,根据青少年用户的日常选择推送优质文化作品,推动主流价值观的话语转化,增强主流价值观驾驭算法的能力。同时,根据算法对近期青少年的关注点做及时预判,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打破单一的审美模式,让青少年身心得到愉悦,精神得到升华,感受美的含义,增强对美的追求。

其三,回归实践,构建历史观格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认识的来源,青少年想要纠正错误历史观的航向,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中抵御“泛娱乐化”的侵蚀,还应从实践中寻找答案。因此,国家必须积极创建各种历史实践活动,净化价值观生态环境,国家主流媒体应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开创历史文化节目,让历史回归本应拥有的严肃感和崇高感,如《国家宝藏》《百家讲坛》和《国家记忆》等节目,既满足了青少年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需要,又陶冶了历史情操、增强了历史判断力。同时,各地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事业要面对青少年开展历史教育、研讨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少年群体形成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氛围,增强历史判断力,在日常中自觉抵制“泛娱乐化”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构建大历史观格局。

(二)夯实学校教育,铸牢坚实防线

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必须行稳,方能致远。“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的青少年沉浸于娱乐的虚假狂欢和“愚乐茧房”中,对此学校应多措并举,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认清“泛娱乐化”的实质,树立正确价值观。

其一,多措并举,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泛娱乐化”之所以侵蚀青少年价值观,重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不能正确揭露“泛娱乐化”的本质,同时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许多思政教师的讲课方式也趋向“娱乐”,使知识的崇高和权威力降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7]。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泛娱乐化”思潮的研判,改变饮鸩止渴的思政课教育方式,在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课方式的同时,也应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清“泛娱乐化”的本质。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实践,开展各种演讲比赛或话剧比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从“泛娱乐化”的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的本真世界,远离泛娱乐化的“愚乐漩涡”。在理论与实践中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其二,加强美育教育,完善审美教育体系。真正的美不是感官上源源不断的新鲜感,而是通过“以痛制快”获得的崇高体验,“泛娱乐化”通过“三俗”文化单纯追求的感官快适并不是真正的美。学校应加强美育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破除青少年的“审美茧房”,帮助学生厘清“泛娱乐化”思潮下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界限,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真正含义,凝聚青少年的审美价值共识。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审美教育,形成完备的审美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形成系统的审美观。

其三,加强党史学习与教育。党史蕴含着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资源,学校应抵制“泛娱乐化”不断否定历史的社会现象,加强党史的学习与教育,构建青少年的大历史观。要坚持党史教育的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明确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政治立场,讲清楚讲明白党的奋斗历程,通过精神塑造、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有效匡正“愚乐”受众褊狭的价值取向、固化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模式。[8]发挥党史教育的实践导向功能,通过学习党史,使青少年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价值取向上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并将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在实践中正确审视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深化家庭教育,奠基正向之路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培育和践行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面对“泛娱乐化”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家庭应发挥自身衔接、传递、转化教育资源及教育成果的功能,搭建好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桥梁,形成三维一体的教育合力,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奠基正向之路。

其一,以良好家风培育青少年价值观认同。家风是民风和社风的根基,优秀家风对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泛娱乐化”思潮在社会的肆意传播,家庭要注重良好家风的传承,以家风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家风建设,推动家风建设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在传承与建设中创建良好家风。

其二,回归现实,在互动中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学校不应是美育教育的唯一载体,家庭作为日常生活中情感最为真挚、感召力最为浓厚的场域,应与学校构建互动的美育机制。“泛娱乐化”模糊美与丑的界限,颠覆青少年的审美认知能力,家庭应带领青少年摆脱单纯追求感官快乐的审美取向,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美的体验,从实践中获取对美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要充分利用美育资源,在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中培育、教化和熏陶青少年审美观念,如在节假日同青少年一起参观美育机构或自然人文景观,开拓视野,理解美的含义,在享受感官之美时得到精神上的崇高。同时应加强美育资源的开发。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家长应带领青少年一起挖掘生活中的美育资源,如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舒适的家庭环境,从未涉猎的优秀作品等,在实践中体验理性之美。

其三,知行合一,激发青少年的历史情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既是学习者又是践行者,为人父母应该履行好抚养义务,加强自律,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让历史回归本该拥有的严肃和崇高,提高青少年的历史判断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需要父母的榜样示范。家长自身应该具备正确的历史知识,胸怀对历史的敬畏,在日常生活中既做到榜样示范,又能言传身教的向青少年科普正确的历史知识,激发起青少年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泛娱乐化”以戏说、搞笑的方式“愚乐”历史,家长应带领青少年作出纠正,并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以历史的眼光抵制“泛娱乐化”现象,激发青少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情怀。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思潮娱乐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娱乐眼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