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的建构逻辑与时代创新

2023-11-22赵五一马丽娟赵前杰

教育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线接班人建设者

●赵五一 马丽娟 赵前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将“育新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育新人”话语的多种表述。进入新时代以来,“时代新人”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人话语的最新表述,标志着新人话语建构面临着新的叙事语境、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时代新人”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重要宣传话语与热点理论问题,学界从科学内涵、基本特质、历史演进、理论意义、培育方法等多维度展开分析与研究,形成了丰硕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思想方法。但是,当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论争。如,如何看待时代新人的理论定位?其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新人”“四有新人”话语等有何区别、联系?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话语有何内在关系?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的演变逻辑,以及正确理解“时代新人”的话语定位与实践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的基本形态

话语作为一种观念和思想的载体,是对特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以及价值选择的表达与呈现。“新人”话语承载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人的发展目标的具体建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了多种“新人”话语,其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又红又专”“四有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等,这是理解和探讨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建构逻辑的基础要素。

“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渊源要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寻找到了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即解放的哲学不能单独地通向现实的解放,必须通过掌握群众来获取物质力量,进而以物质力量实现现实的解放。由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且通过发现剩余价值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力量。列宁进一步指出,工人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这意味着,在理论上,将工人阶级培育成为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的一代新人,能够启发其革命觉悟,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物质力量。在历史上,列宁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人”话语,提出要“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3]。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造就具备思想觉悟、组织意识与纪律意识的革命新人就被认为是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基本需要。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新人”或“共产主义新人”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概念话语,在党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广泛出现,成为对共产主义事业所需之理想人格的指称。

“又红又专”与“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由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1957年2月,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提出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其后,毛泽东提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5],明确将“又红又专”的适用对象指向党和国家的领高干部以及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从话语所指层面看,这两种话语形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在“红”与“社会主义觉悟”均是从思想政治素质层面而言,要求新人具备明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专”与“有文化的劳动者”均是从本领能力素质层面而言,要求新人具有从事贡献于共产主义事业之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文化素养,能够切实地完成实务工作。陆定一在1958年明确将这两个话语概念关联在一起,指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是“既懂政治,又懂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是“又红又专的人”“全面发展的人”。[6]可见,“又红又专”与“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话语形式上是不同的,而在话语所指上具有很强的互释性。

“四有新人”是由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首次提出。“四有新人”话语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酝酿的过程。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通过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以应对当时被严重破坏的科学文化教育质量。在邓小平的论述中,“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内含有“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要求,是“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7]这是“四有新人”话语的最初酝酿,综合和延续了“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两组话语概念。1985年,邓小平面向全国人民首次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8]次年,党中央明确将“四有新人”的培育定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四有新人”成为党的育新人话语的固定表述后,党的第三、第四代领导人根据不同时代境遇对这一话语概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党的新人话语基础之上的创新。早在1932年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李达就曾使用了“社会主义建设者”话语用以表述对劳动者的觉悟期待,认为“一旦上进到有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水平”[9]就能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从事事业的伟大。宋庆龄在1957年已使用“社会主义接班人”概念话语,倡导青年“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0]“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话语的正式提出则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5月,江泽民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明确提出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培养目标。[11]其后,中央文件明确使用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话语。[12]这时,“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得到基本表述,并被用于正式文件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话语提出后,其前缀逐渐完成了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的丰富。

“时代新人”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中国梦”,“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已被内含其中。2013年3月,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3],这将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历史大任交付于广大人民群众,阐释了“时代新人”的基本意涵。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首次使用了“时代新人”话语,并明确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作为其核心要求。新时代的“民族复兴大任”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华儿女为救国、强国作出的英勇奋斗、无畏牺牲,使中国从濒临分裂、灭亡的境地中逐渐走向正轨。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国人民逐渐“站起来、富起来”。历史上长期的努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前提。从这个意义而言,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均是民族复兴大任这一历史重担的承担者。新时代的“民族复兴大任”较之以往更具特殊性,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使命,民族复兴这个百年中国梦进入了关键期。作为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承担者的“时代新人”,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不允许丝毫闪失,需要更加凝神聚气、刻苦修炼,完成民族复兴历史接力赛的关键一棒。自党的十九大之后,“时代新人”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文献与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人话语的最新表述。

二、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双线并进”的建构逻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这客观上构成了“育新人”话语建构中叙事语境,为不同阶段新人的话语符号、语言特色与表达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根本依据。就本文研究视域而言,中国共产党新人话语演变呈现出“双线并进”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依据群体指向的差异,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新人话语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两条线索,即面向全部群体的普遍表述与针对青年或学生群体的特定表述。厘清这种“双线并进”式的中国共产党新人话语的演变特征,有助于准确理解“时代新人”话语的出场语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产主义新人/社会主义新人”与“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的二元表述。首先,在普遍表述层面,“社会主义新人”或“共产主义新人”在内涵上是可以互释的。毛泽东对其进行了阐述,指出其是具有政治远见、富有牺牲精神和斗争精神、胸怀坦白、积极正直、不谋私利、勇敢坚定等内在特质的新人。[14]“社会主义新人”或“共产主义新人”的指向群体是全体人民。其次,在特定表述层面,该时期的教育方针中明确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最后,普遍与特定的二元话语表述联系紧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对“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在教育领域的落实。1958年11月的《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正确道路。”[16]周恩来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实行正确的结合能够使学校日益发展成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新型学校。[17]可见,关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均被视为特定历史时期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的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新人话语显示出普遍表述与特定表述“双线并进”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新时期,“四有新人”与“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的二元表述。在普遍表述层面,“四有新人”作为文化建设目标被明确提出,其以全体国民为目标群体,具有普遍指向性。在特定表述层面,199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并于次年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取代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被不断补充、发展。从内在关系上看,“四有新人”具有普遍的指向性与宽泛的内涵要求;“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仅针对青年学生群体使用,具有更明确的内涵要求。因此,“四有新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阐释,普遍表述与特定表述相结合的“双线并进”态势得到延续。

进入新时代,“时代新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的二元表述。在普遍表述层面,“时代新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属于文化建设领域,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脉络的历史发展。在特定表述层面,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和使用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话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扩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话语内涵。习近平多次针对全体人民使用“时代新人”话语,而对青年学生则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8]两条线索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就新人话语的群体指向而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时代新人”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的特定表述。由此,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双线并进”演变态势在新时代得到延续。

此种“双线并进”式的演进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新人话语表达的守正与创新。话语演进反映出叙事语境和时代方位的变迁,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到“四有新人”,再到“时代新人”的话语演进中,还是从“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两条话语演进脉络均与时代任务的变迁与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紧密相关。在“守正”维度上,时代新人内在之“民族复兴”的价值指向是对“红”“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接班人”等话语的承继,表现出在理想信念层面的要求,而“担当”“重任”则含有对本领能力层面的要求,显示出对“专”“有文化”“劳动者”“建设者”等话语的承续。[19]在“创新”维度上,由于不同的历史语境,时代新人话语形式适应了新的时代方位,进而被赋予时代意味。“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添了更多的中华文化色彩和民族价值追求,意味着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与中华民族的富强复兴的高度一致性,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中华文化深度融合的自觉,以及对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内在素质要求成为对担当重任的具体诠释,标志出对时代新人能力素质层面的更高、更全面要求。

三、基于“双线并进”演进特征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践要求

话语不能仅停留于表达而终将付诸实践。解析中国共产党“双线并进”式的育新人话语演进特征,是为了阐明“时代新人”的思想价值与实践要求。“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在普遍指向层面的创新表述,具有普遍性的群体指向性,并以青年学生为重点指向群体,因而统合了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话语。由此,“时代新人”话语在实践中客观上要求新人培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全面展开,又要坚持以青年学生为关键群体。

基于“双线并进”特征把握时代新人的理论定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新人话语的普遍表述具有群体指向普遍性与内涵要求宽泛性的特点,而普遍表述的新人观总会落实到不同具体领域中,针对不同群体形成不同人才规格要求,构成新人话语的特定表述;其中在教育领域指向青年学生群体的人才规格要求尤其具有典型性。在新时代,“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新人话语在普遍表述层面的新时代发展,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的特定表述。事实上,这种特定表述表现在多方面。如,刘建军总结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展现着“时代新人”的内涵。这一说法符合中国共产党新人话语普遍表述与特定表述相结合的“双线并进”特征,该特征为明晰时代新人理论定位提供了基本参照。

基于“双线并进”特征廓清时代新人的目标群体。在当前学界关于时代新人的理解中存在一个普遍误区,即将时代新人窄化为青年学生群体。如,“时代新人的主体不是所有的人”而是青少年[21],时代新人是党“对青年成才的战略目标要求”[22]。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新人观的普遍表述,指向群体是全体人民。这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23],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每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责任。更进一步而言,“时代新人”自正式提出以来就明确指向了全体人民,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以来,其目标对象并未限定为青年群体,而是指向全体人民。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习近平论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均未对时代新人目标对象作出限定,而是具有普遍指向性。这印证了党的新人观“双线并进”的基本发展态势,明确了时代新人在群体指向上的普遍性。

基于“双线并进”特征把握时代新人培养的关键目标群体。重视培养和教育青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双线并进”式的演化中,针对青年群体的特定表述从未间断,这体现出青年在新人培育中的关键位置。首先,青年在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新人以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为己任,而民族复兴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并且必然在青年的奋斗中实现。其次,从青年本身特点而言,青年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24],理应在勇做时代新人中发挥引领作用。最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看,教育一直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25],而青年与学生两大群体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培养青年学生成为时代新人自然就具有了优先性地位。

基于“双线并进”特征统筹时代新人培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育新人”作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之一,其内在要求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以“时代新人”为目标要求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具有明确的内在要求。首先,把握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要求,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和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其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任务。习近平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6]这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统一性,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体人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7]最后,坚持以文化人的基本方法。以文化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蕴含着以文化建设涵育人格修养的独到思想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28],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以文化人的实践指向,要求从人文、社科、艺术等多层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资源,做好“育新人”的文化建设工作。在发展还不平衡的当代中国,要格外重视焕发乡村与落后地区的文明新气象,祛除不适于现代生活的不正风气、移风易俗,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综上,普遍表述与特定表述“双线并进”是中国共产党育新人话语的典型建构逻辑,“双线并进”为我们理解“时代新人“提供了基本坐标。“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构的新人话语,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的延续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人话语的普遍表述。“时代新人”涵盖着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内的多种特定表述,具有普遍指向性,并以青年学生为关键群体。这意味着,我们要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审视“时代新人”的丰富意涵,将时代新人的培育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人才培养、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深刻理解“时代新人”的内涵要求,领会新时代育新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升育人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双线接班人建设者
建设者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建设者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劳动者”与“建设者”
双线自动闭塞轨道电路故障时发车进路准备的探讨
双线模式下概念教学的探讨
加油!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