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链设置为抓手,培育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2023-11-21朱启平

中国教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问题链案例分析

朱启平

【摘 要】 历史解释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处于关键地位,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育事关其他诸素养的达成。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具体历史知识为依托,合理设置问题链,通过渐进性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理解历史事件演变及不同事件之间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系列问题的解决,潜移默化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关键词】问题链 历史解释 案例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1]4五大学科素养内涵各不相同,同时又是一个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在诸素养中,历史解释以时空框架为基础,运用唯物史观,依靠现有的史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在核心素养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学生诸素养的综合体现。历史解释能力的培育事关诸素养的落地生根。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呢?本文以高中阶段《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为例,以问题链的设置为抓手,探讨培育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策略。

问题链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情,围绕教学主题,设置的一组具有渐进性、逻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问题链教学是指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主题课前准备一系列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按照教学需要的顺序联系起来,构成一条或几条问题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链对教科书知识进行转化和整合,以问题链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形成高阶思维。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育,需要以具体历史知识为依托,以问题链设置为抓手。

课标指出:“教师要结合教科书对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该专题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概括和确定该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并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起联系,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1]47因此,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史料,把历史教学内容设置为一组有中心、有序列、有关联的问题,围绕关键问题,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创设历史教学情境,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

一、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设置目标链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师生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课标指出:“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二是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1]46教师结合学情、教科书内容及课标要求,制订目标链,通过问题链分解落实教学目标,最终潜移默化地培育和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为例,教师分解教学目标,形成目标链:(1)通过表格总结各个文明相关情况,并归纳、概括、提炼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理解文明诞生的三大标志。(2)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史料,分析农业产生是文明形成的前提。(3)结合教科书上的《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认识文明多元性,并分析独特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形成尊重人类文明多元性的意识。教学目标制订后,问题链的设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通过关键问题整合学习内容,创设主问题链

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指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起统领作用,基于核心知识,指向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健全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围绕专题核心内容,凝练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关键问题对教科书知识进行转化和整合,以关键问题的解决为依托,为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理解历史内在逻辑提供思维脚手架,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问题的解决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确定“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主题为: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性特点,理解时空条件对文明多元性特点的影响。结合主题,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如下主问题链:(1)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产生的?(2)这些文明有何特点?(3)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时空环境有什么关系?

【问题分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初步归纳出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由采集食物向生产食物转变。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产生、发展,村落和城市逐渐形成,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形成,文字诞生,早期文明逐渐形成。受生产力水平和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和多元性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这个主问题链由三个关键问题组成,切合课标要求,抓住本课主干知识,让教学有结构。教师通过主问题链让学生思维聚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解决某一关键问题,创设子问题链

在普通高中歷史教学过程中,主问题链的设置有利于整合、聚焦教学内容,让教学有结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个主问题下可设置若干小问题,形成新的问题链,为学生理解主问题搭建脚手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主问题,教师可设置子问题链1:(1)根据地图,指出早期文明包括哪些。(2)结合教科书分析这些文明有何共性。(3)结合教科书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及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相关材料,分析这些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材料一:由于实行了农业灌溉,食物的来源也比过去更有保障。食物的增加意味着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使某些村落得以发展成……城市。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分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文字及地图,初步从地图归纳出早期文明包括古中国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及古希腊文明;这些文明的共性包括私有制产生、阶级和国家形成、城市产生、文字出现,以及家畜、工具的使用。文明产生的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增加《全球通史》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归纳、提取、整合史料信息得出: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养活大量的人口;人口增长促使村落变为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剩余产品的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社会分工及国家形成,从而推动文明产生。在初步感知历史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文明产生的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三个问题形成一个子问题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理解文明产生的标志及前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明有何特点”这一主问题,教师可设置子问题链2:(1)根据《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指出这些文明主要产生在哪些区域。(2)根据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对这些文明进行分类。(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每种文明的独特特点。

【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地图,学生归纳出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早期文明分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以古巴比伦为代表的两河文明出现《汉谟拉比法典》,发明楔形文字,出现洪水和方舟传说;以古埃及为代表的尼罗河文明确立法老的至上权威,农业较为发达,发明象形文字,创建金字塔;以古印度为代表印度河和恒河文明形成种姓制度,宗教发达,产生婆罗门教和佛教;古希腊形成小国寡民城邦,诞生城邦民主制度。本子问题链的设置,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古代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四、史料研习及关键知识结合,探讨相关问题

史料是通向历史的桥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史料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结合特定时空环境来辨别、分析史料,提取史料的关键信息,借助史料创设情境,解决问题链中的相关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为例,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时空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一主问题时,可借助如下史料。

材料二: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人们对人神关系持着悲观的态度。……这种人们内心的彷徨与不安的缘起,可以从西亚的地理环境来探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不定期的泛滥带来破坏性的洪水; 在波斯湾一带,大浪与南风所带来的损害亦使该地的人们感到痛苦不堪。……他们深信人在神威莫测之前,根本无从逃避,人生即是永远的无常与不定。

—刘文豪《古代两河流域与埃及人神关系的比较》

材料三:希罗多德指出尼罗河泛滥灌溉对埃及农业的重要意义说:“现在必须承认,他们(指埃及人)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易于不费什么劳力而取得大地的果实,因为他们要取得收获,并不需要用犁犁地,不需要用锄掘地,也不需要做其他人所必需做的工作。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

—蒋保《论希罗多德的埃及观》

材料四: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同属大河文明,都以农耕为基础,但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等因素,使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经过历史长河漫长岁月的折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造就了我们今天人类的多元文化……多元与异质的文化可以纠正或弥补本民族文化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它还有利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激发人类在思维方式、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不同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今天的我们,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既要继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也要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构建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

—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根据材料,设置子问题链3:(1)结合材料二,分析古代两河文明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三,分析古埃及文明有何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河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共性和差异,分析这两种文明的差异与特定地理环境之间有何关系。(4)结合材料四,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问题分析】学生通过研习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1)受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不定期的泛滥带来的破坏和灾难的影响,古代两河文明带有悲观、恐惧和不安的色彩。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进一步分析,洪水泛滥带来恐慌,外族入侵,两河流域需要一部成文法典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2)希罗多德指出,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泛滥灌溉对埃及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深挖材料内容,受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埃及文明有着自信、乐观、保守的特点,加上特定历史传统的影响,古埃及形成法老统治。(3)结合相应地理知识,通过史料研习,我们发现,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属于以农耕为基础的大河文明,有共性,但在政治、经济发展及思想文化层面存在差异。从成因看,两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可能诱发各种自然灾害,这给两河文明打上悲观的烙印,带来紧张的人际关系,这里需要一部法典协调各方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研读史料,可知尼罗河温顺可预测,不仅促进古埃及的农业发展,还是一道天然屏障,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古埃及人民自信、乐观。这里没有法律,权力的真空由强大君权弥补,形成法老统治。进一步推断得出,文明具有多元性,每种文明具有对应的地域标识。通过史料研读,形成历史认识: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多元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文明多元性还与历史发展、生产力发展、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相关。前三个问题的解决,为学生解决第4个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4)学生通过材料归纳出环境的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多元与异质文化能够启发人们反思本民族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提供宽广的视野,启发人类的智慧。从长远看,文明多元性为人类在思维方式、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创新提供了丰沛的养料和更为广阔的视角。今天,我们既要继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又要承认和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让文明得到进步与发展。

我们应理性、辩证地看待文明的多元性,让不同文明和谐共生、交相辉映,人人都能感受到文明的魅力、享受文明的滋养。历史教学最终的归宿是涵养和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属于内心隐性的情感,需要在教学中无声体现。通过问题链的设置来研读史料,应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前面问题的答案为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支架,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前后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或递进关联,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人类文明多元性和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文明的多元性。史料展示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研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形成历史认识。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能力的培育要以具体历史知识为依托,根据学情、教科书内容和课标要求,创设目标链;围繞目标链,创设关键问题,形成主问题链;围绕关键问题的解决,创设子问题链;在史料研读的基础上,借助特定时空尺度和唯物史观解决相应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教学中,以问题链为抓手,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通过问题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亲近历史、触摸历史、感悟历史,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推动历史解释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系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096)的阶段性成果;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历史问题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B1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问题链案例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