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向度、实践维度与精神高度
2023-11-21殷利
殷利
【摘 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从家国情怀、生命自觉和教以成人方面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从思想体系、教学主张与育人艺术方面构建教育家精神的实践维度,从使命担当、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方面构筑教育家精神的高地,让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价值向度 实践维度 精神高度
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教育家精神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的价值指向,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际行动。
一、价值向度:家国情怀、生命自觉与教以成人是教育家精神的要义
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价值性是最突出的特质。教育家以其崇高的价值追求投身于教育研究与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带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情感,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性、社会性与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心中有国家民族大义的体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干、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出教育家的一种生命自觉。教育家之所以称为“家”,应该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体现出更强的生命张力,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责任担当体现在自觉树立标杆的示范价值、引领社会风尚、追求个体完善与理想社会建设的统一。
1. 教育家心中有着厚重的家国情怀,有着心怀国之大者的崇高感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为教育贡献了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教育家的思想往往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国家和民族的背景,教育家正是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学记》中提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育显然承载着国家治理的职能,这种主张自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把教育置于兴邦、救国、强国的价值高度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特征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精神深刻影响着教育家。
2. 教育家精神中包含强烈的生命价值自觉,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一个人绝不可能轻轻松松就成为教育家,教育家对教育的热爱是建立在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自觉追求之上的。教育自身的价值性赋予教育家精神强烈的价值属性。只有具有强烈生命自觉的教育者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大学》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释了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时代之中,顺应时代需要进行教育研究与实践,才能解决时代中的教育问题。黄炎培以改造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提出“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黄炎培将个人的教育主张融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事业中,体现了个人强烈的生命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家的生命自觉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之中。当下,教育工作者面临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生命价值的内在觉醒,在人工智能日益发达并带来人类主体价值危机的今天,教育家精神从维护教师群体生命尊严的视角看无疑是教育工作者生命价值的回归,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
3. 教育家精神中包含教以成人的育人追求,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需要从中汲取有益滋养,注重教育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突出特征。“采取的方案确实奠基于与个人教育上,因为个人道德的完善乃是良好社会的基础。” [1]教育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社会理想。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2]。这种人文主义传统深刻影响着教育,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近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现代叶澜的“生命教育”无不是教育人文主义的体现。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价值追求,在当今教育发展中应该得到进一步弘扬。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五育融合,正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对人的本体价值的尊重。
二、实践维度:思想体系、教学主张与育人艺术形塑着教育家的实践品格
教育家不仅在教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对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形成创新性的成果,產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教育家的成就往往需要长期的实践,因此,实践维度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维度。教育家的实践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教育家精神的实践维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1. 凝练系统的教育思想
教育家具有高度理论自觉,教育家的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育家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深刻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蔡元培的“国民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家对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看法和见解。深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教育家精神的突出特征。教育家应该具备深刻的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教育家探究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质,透过表面的、复杂的教育现象认识教育本质。教育家应该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这往往建立在长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多学科视野研究教育现象,从系统论、整体论的视角解释教育现象。例如,教育家可以学习并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性表现在思想源于实践、观照实践,能够解决实践问题。
2. 确立可推广的教学主张
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有体系、能借鉴、可推广的教学主张,是教育家有别于一般名师的精神品质,是教育家精神实践维度的重要方面。教学主张是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能够反映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往往需要教育家的长期积淀。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家重视实践、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品质,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3. 形成出神入化的育人艺术
育人艺术是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教育实践品质。育人艺术的形成往往需要教师长期在教育现场进行实践,具有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智慧。育人艺术体现了教育家对日常教育活动的超越,是建立在教育家对学生深入了解、对教育问题深入研究基础上的。教育家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和主体性,才能让自己的教育行为超越功利走向艺术境界。育人艺术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只有深刻把握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运用规律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自由。育人艺术具有明显的个性和创造性,是教育行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达,不仅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育人艺术是教育家情感和人格的投射,不仅是一种技能和技巧,还是一种情感和人格的表现。教育家要通过对教育的热爱和展现出的丰富情感让教育行为彰显艺术追求,具有艺术的表达。努力追求育人艺术的形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努力方向。
三、精神高度:使命担当、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构筑教育家精神的高地
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航天精神、铁人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精神特质。这种文化精神既是教育家成长的动力,也构成了教育家精神内在的规定性。对教育家来说,默默无闻、潜心育人的奉献精神,以及立足教育发展前沿解决教育难题的责任担当和创新意识,构成了特有的精神特质。
1. 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投身教育实践,全面育人
教育家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其根植于教育家所秉持的价值追求,体现为对教育价值、教育理想、教育目标的强烈情感认同与坚定的教育实践行动。教育事业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承担着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的功能,延续和发展着国家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教育家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身于教育实践,以大国良师的学识和道德要求为社会培养人才。学习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学习教育家的责任担当,以强烈的使命感投身到教育改革的事业中,为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作出贡献。
2. 以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扎根教育一线,笃定前行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复杂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与实践。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性决定了教育研究与实践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以发展教育作为救国手段,立足民族振兴培养人才,更是要克服重重困难。例如,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发展乡村教育20余年,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70余年,体现了教育家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情怀和甘于寂寞的执着坚守。新时代,张桂梅、陈立群等一批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扎根乡村教育,致力于教育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在贫困山区办教育,为大山里的学生打开了新的世界,体现了他们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境界,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習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家精神。他们以教育家精神的高度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是无愧于国家和时代的大先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的精神楷模。
3. 以直面问题的勇气挺立教育改革前沿,勇于创新
教育总是与特定时代发生关联,反映时代潮流,并推动时代发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主题,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难题。时代呼唤教育家成长。教育家是一批站在教育改革发展前沿、致力于解决教育问题的开拓者,他们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理想,以非凡勇气探索教育救国之道,探寻教育发展规律,提出教育改革方案,形成独特的教育主张,凝练教育理论,推动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战略,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践行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改革创新精神直面教育发展问题,破解中国教育改革难题。当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求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家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教育难题的改革创新精神,担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人才的使命。
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作用[3]。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家精神。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站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高度,树立育人价值自觉,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的高度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弘祺.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2]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46.
[3] 李军林,宣小红,史保杰.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基于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3,44(3):74-86.
(作者系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