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11-21林子敬

中国教师 2023年11期

林子敬

【摘 要】 高质量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聚焦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找准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方向、明确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内容、构建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策略、建立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机制,探索区域教师研修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推动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關键词】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 教师研修体系 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高质量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以下简称“上地学区”)以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平台,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各级各类研修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区教师研修体系,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与保障,推动了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中国教育国情,立足新时代国家建设和人民发展的需要,从优先发展教育的国家战略和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出发,深刻指出教师发展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育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教师则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与任务。

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北京市教委“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学区制管理模式”的要求,北京市海淀区于2016年开始探索学区制改革,力争在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框架下,打通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建构资源平台,盘活优势资源,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上地学区内中小学办学模式呈多样化特点,学校办学规模和教育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内学生、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区域教研力量,做好区、校两级教研的有力补充和有机衔接,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名学生都能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上地学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上地学区以学习共同体为理论基础,在《海淀区上地学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构建上地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即基于教师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区域发展愿景而组织起来的教师活动组织,是以教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多渠道、多样性的合作、分享、交流等活动,构建区域内各学校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教育的良性运转、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教师命运共同体,以此增强校际交流,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缩小校际差距,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和教师素养,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地学区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论高度,探索顶层设计,挖掘底层逻辑,构建了上地学区教师专业专发展共同体DST实践模型。该模型由学区(D)、学校(S)、教师(T)三大主体组成,其中,学区行使政府职能,主要进行区域教育资源的统筹,包括外部优质资源的引入和内部资源的融通;学校是独立法人单位,有自主管理权,在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中进行资源共享和跨校交流;教师是学区内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中的核心要素,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肩负着不同的岗位职责,通过学区平台进行共研共学、骨干辐射,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同伴互助。学区、学校、教师三大主体协同发展,缺一不可。

二、共同体框架下教师研修体系的建立

高质量教师研修体系是促进区域教学创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在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引领下,上地学区着眼于区域研修体系的设计,确保学区研修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深化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不断强化和创新研修模式,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群体的需求,为区域内每名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基。

1. 找准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方向

研修方向是导航。在市级、区级、学区级、校级四个层级的研修中,学区级研修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价值何在?为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地学区积极探索区域教研的切入点,得出市级、区级研修是树立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风向标,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专业引领和精细指导;校级研修是理念的落地和日常教学具体实施;而学区级研修既是对市级、区级前沿理念的推广和深度研修的纵向延伸,又是区域内部的横向辐射,旨在借助区域内的优质校带动薄弱校发展,以此缩小区域校际差异,促成本土区域教学经验的共享。

2. 明确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内容

研修内容是核心。上地学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专业思想、专业品格、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中,专业思想是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育人理念,专业品格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素养,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课程研发等方面具备的技巧和能力。上地学区围绕以上四个维度,结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师德修养、学科教研、教育科研、课程实践四个方面,开展有别于区级和校级两级研修的学区特色教研活动,以独具特色的上地学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内容为核心,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区域教师专业研修,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3. 形成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策略

研修策略是方法。上地学区积极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学习共同体优势,立足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大力开展学科分层研修,以此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助推教研“最后一公里”精准落地。

(1)新任教师:新手起航,骨干带动

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尤其对于新入职的教师,需要尽快提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在研修的过程中汲取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对此,上地学区结合新任教师的特点,推出“新手启航”项目,依托区级师训部,在区域各校的大力配合下,多次承担海淀区小学语文、英语、体育等学科新任教师培训任务,通过同课异构、骨干引领等教学展示、交流研讨形式,增进对校际新任教师的了解,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学习,充分发挥区域教研作用,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

(2)青年教师:青蓝携手,师徒结对

上地学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区域优质校A校骨干教师与薄弱校B校青年教师结对,开展跨校“青蓝携手”项目,将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到薄弱学校。一方面,师傅要对徒弟进行诊断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带教指导,向徒弟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信息,帮助徒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徒弟备课等;另一方面,徒弟要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虚心求教,认真钻研,勤学好问,主动听师傅的课,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公开课等。两校师徒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师傅结合徒弟的自我成长规划进行诊断分析,帮助青年教师找准定位,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3)成熟型教师:开放研修,深度互动

成熟期教师一般在班级管理和教学教研方面有所积淀,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对专业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倦怠感。如何突破已有的禁锢,超越专业发展“瓶颈”,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上地学区在推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中尤为关注成熟教师群体,借助学区学科研修基地平台,充分发挥基地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开展专题性、系列化、多元性等基地研修和学科共享共研活动,全面提升成熟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几年来,上地学区共组织100余次开放研修活动,这种“没有围墙的教研”受到各校欢迎,促进了学校间、学科间、学段间、团队间的多维交流,促进教师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真正让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愿景成为现实。

(4)骨干教师:市级视导,高端引领

骨干教师是区域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为提高区域骨干教师队伍素质,使其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国际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地学区积极調动人力资源,分别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面向区域骨干教师开展市级视导和高端研修项目,对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诊断和综合素养提升培训,以此提高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开阔骨干教师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拓展教育格局,赋能专业发展。多年来,上地学区有586人次骨干教师参与市级视导做课、专题汇报,近300人次骨干教师参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继续教育高端研修班,有效充实了区域骨干教师力量,促进了区域教师梯队建设。

(5)领军教师:名师引领,精英培养

领军教师是指在学科领域有显著辐射引领作用的卓越教师,是建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的精英力量。为满足各校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需求、合力打造领军教师团队,上地学区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合力打造“名师高徒”培养工程,联合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知名度较高的名师,力图通过5年一对一的“师带徒”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启动至今,上地学区12名“高徒”累计承担市、区级研究课或公开课40多节、发表论文著作10多篇、论文获奖30多篇、市区专题讲座20多次、主持或参与课题14项……培养效果显著。

4. 建立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机制

研修机制是保障。为确保研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提升研修质量,上地学区建立了3项研修机制,即因需服务机制、共享融通机制、项目带动机制,以此保障教师研修品质。

因需服务机制—区域研修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聚焦区域范围定制研修课程,具有区域特色。为确保研修的有效性、针对性,每个学期前上地学区都要通过“务需会”对各校进行教育、教学需求调研,了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际困惑或难题,制订具有可行性的研修方案,进行精准施训。

共享融通机制—本着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上地学区积极整合区域内、外优质资源,组织开展学校间、学区间、学区与集团校间的共享共研活动,秉承大格局,实现大教研,为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促进区域研修的共享、共融、共建。

项目带动机制—区域教师研修的开展需要借助市区教育、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力量,建立长效、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上地学区采用项目式研修的方式,通过体系化、持续性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研修进程,预设研修成果,把握研修进度,调整研修内容,解决研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目前,上地学区开展的“视导项目”“名师高徒项目”“青蓝携手项目”“清华研修项目”等都是以项目为驱动,促进区域研修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上地学区最终形成区域教师研修体系,即以促进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理念,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平台,以因需服务、共享融通、项目带动机制为保障,从教师专业思想、专业品格、专业知识、专业能力4个维度,面向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实施全方位、多元化的专业研修,以分层研修模式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三、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高质量构建的成效

在学区制改革的背景下,上地学区致力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充分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优化区域教育结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资源与支持,使共同体成员持续进行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与组织学习,最终达到总体提升区域师资水平、追求师资均衡的目标。

1. 师资水平大幅提升

上地学区借助教师发展共同体,持续提升区域内各中小学的师资水平。例如,基于发展需求,区域某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学区基地教研、学科研修、高校研修、名师高徒等研修项目,有效推动了该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几年来,该小学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量增长76.9%,其中市级骨干增长3人,实现了零的突破,区学科带头人增长58.3%,区骨干增长71.4%,涨幅明显,有效缩小了校际差距。

2. 教师科研能力整体提升

“十四五”期间,为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在原有独立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带领各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为学区科研注入基层力量,在市区专家的大力指导下,先后组建作业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实践活动、新课标学习等研究共同体,由学区各部门负责人牵头,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组织专家讲座、交流研讨、参观体验等科研实训活动,不断拓宽教师的科学研究视野,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借助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平台,区域内教师共商共研,先后成功立项百余个市、区级课题,全国、市区级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选特等奖4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学区内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大大提升。

3. 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

上地学区通过建立教师研修体系,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学区研修活动参与率逐年攀升。各校学科教师学区级研修活动参与率由2018年的68%提升到2022年的91%,参与人数逐年增多,辐射面逐年扩大。二是学区骨干教师数量涨幅明显。上地学区学科骨干教师总数由2016年的235 人上升到目前的264人,骨干教师数量涨幅明显,教师梯队形成,区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4. 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三方主体(学区、学校、教师)的努力下,区域教育质量持续保持高位,七年级学业水平监测连续多年在海淀区名列前茅,上地学区7所中小学全部成为优质校。2022年,社会满意度调查中上地学区中小幼教育满意度群体得分跃居全海淀区第一名;2022年,学区英语教研基地作为典型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会上,向外省、市教师进行成功经验介绍,反响强烈;2023年,上地学区成功召開“聚焦区域优质均衡发展 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市级教学现场会,向市区领导全面汇报上地学区在推进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深入思考、实践路径及显著成效,得到高度赞扬。

上地学区的教研力度、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等不断提升,体现出了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带来的改变,共同体建设初见成效。为持续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地学区将持续深耕细研,不断优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以高质量的区域教师研修体系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管理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