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资源 成长于探索

2023-11-21沈芳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扎染山歌经验

沈芳芳

汾湖是芦墟山歌的发源地,芦墟山歌是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芦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汾湖的子孙后代,在芦墟山歌几乎濒临绝唱之时,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留住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让“芦墟山歌”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幼儿强有力的学习支撑,促进幼儿有益经验的形成?我们始终追随孩子的兴趣与需要,通过《呜哎哎嗨呦唱山歌》这个项目活动引发和建构幼儿的新经验。

在课程动态发展中,我始终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从他们喜欢做、能做的事情入手,围绕幼儿的行动,选择能持续深入、有价值的事件,绘制项目网络图,并在活动中呈现出让幼儿质疑、反思、探究的清晰活动脉络,挖掘幼儿内在潜力,开发幼儿的深度学习,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全面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山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于是我决定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愿,让他们全程参与山歌表演的筹备、项目策划、规则制定、实践调查等,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真实、适宜、有趣的任务,努力让幼儿站在课程的最中央,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聆听幼儿声音,将山歌资源转化为课程的载体

《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工程实施要求》指出,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生命气息的环境。幼儿是课程的起点,教师要关注与幼儿生活日常息息相关的环境、事物及各种场所,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幼儿有价值的课程载体。

(一)站位于芦墟的宝贵山歌资源

芦墟地方虽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芦墟山歌是历代芦墟劳动人民群体的非凡音乐文化创造力的硕果,至今传唱于乡间田野,活跃在各种文化与艺术交流展演的舞台上。被誉为中国本土明珠、世界艺术瑰宝的芦墟山歌,其音律婉转动听、清新优美、韵味浓郁,是芦墟人民凭借自身智慧和艺术素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弥足珍贵的口头文化传承,是吴歌的重要分支。

(二)探索幼儿兴趣,了解已有经验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是最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幼儿的兴趣是教师生成课程的首要考虑因素,也说明了课程的建设理念是以幼儿为中心。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一直唱着“呜哎 呜哎哎嗨哟、呜哎 呜哎哎嗨哟”,我好奇地走到孩子身边问:“你们在唱什么呀?”扬扬说:“我也不知道,妍妍这样唱,我们就跟着她一起唱。”妍妍迫不及待地要跟我分享:“沈老师,我在唱芦墟山歌,里面就是这样唱的。”我睁大眼睛表示怀疑:“你会唱芦墟山歌?”妍妍说:“暑假时,港南浜社区搭了一个很大的舞台,很多明星都在表演芦墟山歌。”说完,四个孩子又“呜哎 呜哎哎嗨哟”地唱了起来,越唱越带劲,吸引了十几个小朋友驻足围观,纷纷议论:“他们在唱什么呀?”“听起来好像是用芦墟话唱的。”“这首歌跟我们平时学的歌不一样。”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这是一首奇怪的歌。”这以后孩子们对“芦墟山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为什么芦墟山歌里总有‘呜哎哎嗨哟这句话?”通过幼儿之间的对话,我获取了幼儿的真实想法,他们的兴趣点就是“芦墟山歌”。

在班本化课程中,对话是时时刻刻发生的,教师需要通过对话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对幼儿的话题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山歌是芦墟有价值的本土资源,于是我跟随幼儿的兴趣,倾听幼儿的疑惑:“我们去哪里表演山歌?怎么布置舞台?怎么设计我们的演出服装?怎么制作宣传海报……”较于成人,幼儿的思考方式比较简单、零散,但正是这种表达方式也能最直接知道幼儿的兴趣点和经验点,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转瞬即逝的对话机会,开启我们的课程之旅。

(三)通过多元化资源,拓展幼儿认知经验

多元化的资源也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发挥着持续的功能。活动中,我使用文献资源《芦墟山歌集》《芦墟志》,让幼儿了解了芦墟山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了一些芦墟山歌的音频和视频,拜访了芦墟文化站的张老师和芦墟小学教音乐的袁老师,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和幼儿一起初步尝试筛选和改编了适合幼儿的山歌资源。通过挖掘和开发,使之成为更适宜幼儿发展的资源。

当幼儿的经验水平不足以支持课程内容的时候,幼儿往往会抛出各种问题。教师如果无法判断幼儿真正所需,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将会影响课程推进的效果,从而无法拓展幼儿的认知经验。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为班本项目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幼儿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建构经验提供了坚固的基石。

二、追随幼儿本位,引导幼儿主动深入课程

能吸引孩子的一定是值得继续挖掘的资源,所以我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视角去分析,用孩子的感受去体验。引导幼儿主动深入到课程中去,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孩子主动地学习。通过观察、实践、调查、记录等方式分析问题的原因,迁移生活中的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幼儿在谈论“芦墟山歌”这个话题时,有的幼儿表示去过芦墟文化站的山歌馆,有的幼儿在社区里看过山歌表演。他们会不时提出很多关于“芦墟山歌”的问题:“为什么芦墟山歌里总有‘呜哎哎嗨哟这句话?为什么舞台的背景像芦墟老街?每一首芦墟山歌都是一个故事吗?芦墟山歌是不是还要分角色演唱?演员们演出时穿的是什么衣服?还要化妆吗?”从幼儿的交流讨论中,我发现每个幼儿的兴趣点是不同的,有的幼儿想要探究演员的妆容、服饰和头饰;有的幼儿觉得芦墟山歌很好听;有的幼儿对芦墟山歌的表演很感兴趣;还有的幼儿喜欢漂亮的舞台背景。他们都想跃跃欲试,纷纷表示:“老师,我也想表演芦墟山歌。”

那如何对“芦墟山歌”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并使之与具体的活动建立联系,支持幼儿通过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建构有益经验,从而获得适应性发展呢?“芦墟山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管在家,还是幼儿园,都在说普通话。虽然我不会说地道的芦墟话,但我为“芦墟山歌”骄傲不已,芦墟是我第二个家,研究它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于是我们的活动开始了,经过讨论和商定,班里形成了场地组、服装组和宣传组,以项目活动为主的方式开展对各个话题的探索。

当课程遇到新的挑战的时候,我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幼儿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再次激起了同伴们想要探索的动力,推动着游戏的深入发展。当我在倾听幼儿的想法后也给予了回应和提升,及时关注幼儿在游戏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否有价值,多角度思考幼儿的发展是否有意义。

(一)分享交流,衍生活动

当蓝印花布的演出服装深深吸引幼儿时,幼儿忍不住地想去欣赏、了解和探究。作为幼儿的支持者,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行为中洞悉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发展的可能性。于是幼儿展开了一次扎染小调查,每一次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在不断丰富幼儿对扎染制作的了解。经过调查,扎染需要准备的材料可以是白色的布、橡皮筋、棉签、弹珠、石头、纽扣、夹子等,所需工具有手套、小围裙、扎染颜料、剪刀……除了所需材料和工具,孩子们思考:“怎么扎才会有好看的图案呢?”讨论之后,总结了扎染的方法:捆扎、折叠、针扎等。大家决定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验证猜想。不同的折叠和捆扎方法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孩子们从视频里、图片中获得的这个经验迁移到了学习中,开始了他们扎染的初体验。实施过程中,很多事情幼儿都进行了反复地尝试、操作、验证等循环的过程,比如:“怎样才能让牛皮筋绑得更加紧一点?使用夹子扎染出来的图案会不会更加好看?怎样才能让衣服上的花纹变得更加大一点?”最终才得出结论:扎结与染色之间会产生化学效应,并知道了不同的扎结方法与所呈现的图案之间的规律。

通过交流,幼儿在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架起了桥梁,他们不仅收获了不同的扎染经验,还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作为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周围的生活,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课程的主人。

(二)提供材料,推动探究

制作舞台背景老房子的漏花窗时,我充分给予幼儿欣赏漏花窗的时间,精心选择了不同样式和图案的漏花窗进行播放,并配以中国风的音乐和我的讲解,让幼儿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下,进一步感受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同时我也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想做一扇带着花的漏窗。”“我想做一扇四叶草的漏窗。”“我想做一扇花瓶漏窗。”“我想做一扇圆形铜钱币的漏窗。”同伴的交流能让他们的思考更加细致和深入,也可以在制作漏花窗时,对照着自己的想法进行完善。于是幼儿把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了表征。制作时,我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窗框、薄木片(可以剪成自己想要的图案)、剪刀、双面胶,化繁为简,让幼儿能够专注于漏窗图案的设计,利用简单的材料去表现、去创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商量分工、设计、制作等工作,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既能相互合作,也能独立表現。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位,促进幼儿的深度探究。

人的认知来源于对事物的不断探索,而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往往与材料紧密相连。我们应及时把握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通过材料驱动有效助推幼儿的经验向更高水平递进。教师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寻找最适宜的契机,把握每个幼儿发展的基础,以恰当的方式推动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三、立足本土资源,回归真实课程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挖掘当地有效的教育资源“芦墟山歌”,并以适宜的方式将其纳入课程,旨在让幼儿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方式感受山歌的独特魅力。活动中,幼儿主动参与山歌的所有活动,引发了他们对真实生活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了真实的体验。幼儿每天还将自己的体验用各种方式表征,也是幼儿对课程资源进行的回顾和反思,促进了幼儿更主动、更有意义的学习行为。

“芦墟山歌”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素材,让幼儿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更主动地去发现、去尝试,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使本土资源逐步走向具体的活动,教师会发现活动中蕴含更多的学习机会。幼儿可以在旧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新经验,再通过整合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教育价值也得以实现。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山歌资源如同一个珍贵的课程资源库,是社会的馈赠,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我们应有效地对“山歌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山歌资源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对幼儿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开发实践。活动中呈现了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和学习路径,构建了阶梯互动的形式,形成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指导策略,同时也帮助幼儿推开“芦墟山歌”的大门,更重要的是一颗山歌的种子逐渐在幼儿的心灵生根发芽,终有一日会成为参天大树,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民族之根。

猜你喜欢

扎染山歌经验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山歌还要妹起头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山歌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苗山歌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