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思想下幼儿园传统文化教学探索

2023-11-21马倩韵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绘本传统幼儿

马倩韵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活动组织策略、活动组织模式、活动组织理念纷纷涌现。面对形形色色的方式方法,如何让孩子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培育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在日常的活动组织中,教师可以参考陶行知思想,并借助“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先进理念拟定活动目标,铺设活动内容。传统文化教育旨在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发蒙、熏陶。凭借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们既能形成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又能让他们在良性的互动中积累生活经验,提升文化修养。儿童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验有限,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拟定新颖的活动形式,不断扩充活动内容。

一、理解傳统文化教学,渗透行知思想

(一)加强环境建设,熏陶传统文化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在陶行知看来,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生活环境。因此,教师要想利用集体活动熏陶传统文化,就要在前期加强环境建设。一般来说,幼儿在幼儿园中接触的主要环境分为室内与室外。为了让他们能够所见、所闻、所触皆是传统文化要素,教师依托文化周在教室内贴上十二生肖的剪纸作品以及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由于环境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如何让育人理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渗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成为教育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幼儿缺乏抽象思维,因此如何利用身边的传统文化要素,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样是教师面临的难题。

为了让幼儿了解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教师拟定了一个装扮教室的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幼儿首先要根据自己的了解装扮教室。“春节期间我们都有哪些习俗?春节那一天我们要做什么?春节习俗出现了哪些发展与改变?”结合上述问题,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民风民俗的探索。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能力,老师将幼儿有序地划分为6个探索小组,其中2个小组负责灯笼、剪纸的创作,2个小组负责为教室添置摆件,2个小组负责装点门框以及教室外的走廊。针对上述分工,幼儿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进行思考:我们家是如何过春节的?基于高效的讨论,负责灯笼、剪纸创作的小组决定以生肖年为基础创作艺术作品,负责摆件布置的小组决定制作富有“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等寓意的摆件,负责装点走廊以及门框的小组决定用特制的红纸写上完整的对联、横批和福字。在此过程中,教师任意加入一个小组,根据小组长的要求准备材料、实施作品创作。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立体的范畴。在环境的构建中,孩子们既可以通过民谣、古诗接触传统文化,又可以通过实际的展品触摸、感受传统文化。当幼儿置身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时,他们将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应用传统文化。

(二)打破时空限制,渗透传统要素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地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地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从以往的活动组织中教师不难发现,每当组织与传统文化的主题课程时,虽然幼儿会积极搜集有关传统节日、节气等资料与信息,但是当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很少主动接触传统文化要素。因此教师需要打破时空限制,于日常中渗透传统文化要素。凭借定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古诗词”等文化经典,讲述其中的故事,孩子们逐步提升自主探索能力,并尝试性地独立发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要素。

以《弟子规》的引入为例。由于本园在生活环节中涉及晨检、晨间活动、集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教师可将《弟子规》的思想融入方方面面。比如教师在晨检时及时表扬洗脸刷牙的孩子,让他们记住“晨必盥,兼漱口”。在餐桌礼仪的培养方面,教师深入贯彻“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一要求,致力于引导幼儿在吃饭时要专心,不东张西望,不挑食。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培养中,孩子们要“冠必正,纽必结”。此外,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拟定不同的与《弟子规》有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在大班阶段,教师可以围绕“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表述,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享相关案例。凭借《弟子规》与主题活动的结合,孩子们逐步学会了懂事、孝顺。

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通过言谈举止等多个方面的熏陶,幼儿既能明晰传统礼仪,增加语言知识储备,又能形成知礼、谦逊的美德。区别于仪式化、表面化的知识熏陶,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国学内涵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具体表述融入日常生活。

二、依托多元策略,优化引入方式

(一)引入多元绘本,加强师幼互动

从幼儿的思维特点来看,孩子们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如果教师在集体活动中采用文字表述的方式进行引导,则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原创绘本由于其灵活性、生动性、简洁性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传统文化教学。通过原创绘本的合理引入,孩子们可以挖掘剪纸、戏曲、中国画、泥塑、童年游戏等多元的传统文化要素。基于丰富的素材,教师再配合图画引导法、提问策略、经验联想法、艺术同构法、情景表现法、愉快诵读法等多种策略,促进幼儿对绘本内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绘本故事《进城》为例。在组织“我有自己的想法”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引入绘本《进城》。从绘本内容来看,《进城》描述了一个“父子俩进城赶集。天气很热。然而无论是父子二人谁牵驴,谁骑驴都要被路人指指点点。”的故事。随后,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技术观察富有国画特色的绘本内容。一般来说,幼儿阅读的绘本多是色彩斑斓且主人公多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经过,然而《进城》以路人的视角推动故事进程。此外,《进程》中涉及的路人往往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人物。凭借剪纸式的表达方式,黑白色的颜色展示,孩子们可以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并总结自己获取的人生哲理: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让幼儿快速、准确、深入地理解教师所要引导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引导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正如陶行知所言。当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明晰主题活动的核心时,就能推动活动进程,积极地与教师展开互动。

(二)善用儿童绘本,实现多领域融合

目前市面上热门的原创绘本包含多个领域,比如科学、健康、艺术、社会领域等。为了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除了可以引入儿童绘本,加速孩子们对主题活动的理解,还可以专门设立一个阅读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沉下心来,将自己代入绘本中的主人公。通过故事情节的理解、分析、演绎,幼儿逐步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家国意识,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可以借助儿童绘本实现多个领域、多个环境的结合。

以《迷戲》为例。作为一本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原创绘本,《迷戏》讲述了京戏名角从众人追捧到再也没有舞台的窘境。“你从绘本中看到了什么?”依托这一问题,有的幼儿表示:自己看到了京剧名角身上的行当。基于这一发现,教师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提前准备好的资料。根据图片、视频、文字的结合,幼儿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模仿视频中的手势。随后,教师继续提问:“除了好看的戏服,你还从绘本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有的幼儿表示,自己看到了京剧名角的难过与悲惨。教师尝试着从战争的残酷以及国破家亡的角度进行讲解。通过对破旧报纸包裹的京剧“行头”等画面的分析,幼儿逐步意识到战争是残酷的。在阅读引导的最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共同了解绘本中出现的诸多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绘本对活动设计的重要性。通过绘本内容的分析,教育者能够将生活场景、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连接起来。考虑到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教师还可以借助绘本内容拟定讲故事活动。幼儿可在家庭环境中向父母讲述自己今天了解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凭借良好的互动,孩子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发挥教师作用,优化渗透方法

(一)注重教师引导,实现科学教育

在陶行知看来,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效果。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综合素质都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以及基础。在日常的活动组织中,教育者致力于贯彻科学教育并不断发掘幼儿的特点,实施启发引导。从科学教育的定义来看,幼儿需要在循序渐进地引导中形成科学态度、科学兴趣以及科学精神。然而受年龄的限制,如何让孩子在较长的时间里维持较高的关注度成为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科学教育的主要障碍。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自然兴趣点,教师可以将人文与自然结合起来,将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资源,幼儿逐步提升探索能力,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要素的理解。

以春分节气的竖蛋游戏为例。由于春分节气最流行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竖蛋游戏”。教师结合小班儿童的特点拟定相应的感知活动。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既要明晰春分节气的诸多习俗,又要了解、感受鸡蛋和鹌鹑蛋的特征,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这两种蛋的妈妈是谁?”在活动伊始,教师拿出了一颗鹌鹑蛋,一颗鸡蛋。随后,幼儿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验纷纷答道:“鹌鹑蛋的妈妈是鹌鹑,鸡蛋的妈妈是母鸡。”基于上述回答,教师继续引导:“鹌鹑蛋与鸡蛋有哪些区别呢?”在此过程中,幼儿从形状、大小、气味、触感等层面进行分析,比如有的幼儿认为两者的大小、蛋壳均是不同的。接下来,教师详细讲解鸡蛋与鹌鹑蛋的异同点。

陶行知教育理念主张将幼儿带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获取科学的真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所以教师在讲解、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探索能力,畅享学习的快乐和精彩。

(二)打破时空限制,挖掘传统文化要素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习惯于采用现成的诗词歌赋、舞曲、字画、雕塑输出大量的传统文化。然而幼儿教育区别于成人教育、小学教育。一般来说,幼儿的年龄小,缺乏抽象思维,如果教师偏重于知识的输出,而忽视了文化要素的渗透,就会使孩子丧失探索的乐趣。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从文化传承这一角度出发,挖掘大量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要素。凭借诸多的主题活动、探索活动,幼儿跟随教师的脚步理解、感受新时期的传统文化。

以捏面人活动为例。在此前的音乐活动《捏面人》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对捏面人这一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考虑到幼儿的积极性,教师与当地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沟通,并争取到孩子们可以上门参观的机会。在学习捏面人之前,孩子们仔细观察陈列柜中的作品。通过前期的观察,幼儿能够对捏面人产生浓厚的兴致。在学习捏面人的过程中,教师随机加入一个小组与幼儿共同了解捏面人这一艺术。在活动的最后,幼儿凭借自己的艺术素养,通过自己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捏出自己的父母、伙伴或教师等作品。

渗透传统文化的活动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内容上的广泛性。教师在选定文化形式中,既可以选择古代绘画竞赛、古典音乐比赛,又可以带领孩子们参观博物馆。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致力于培养幼儿形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学习艺术、技能的主动性。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想渗透传统文化要素,就要依托陶行知教育思想,以一种长远的视角拟定活动主题、活动内容。一般来说,教师是传统文化教学的枢纽。在此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带领孩子们了解、感受、分析诸多的文化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尽可能地优化讲述方式,通过多种策略的引入,让孩子们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绘本传统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绘本
绘本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绘本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