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插话:另类视角落实学生深度学习

2023-11-21田献国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插话现象思维

田献国

插话,是小学课堂屡见不鲜的现象。一堂课上,总有几个孩子无视纪律、无视规则,在教师提问后随便插话,有时甚至一个问题还未问完就马上插话。对此,很多教师深感恼怒又颇为无奈。平时的课堂已经关起门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以教育,或者严厉训斥、严格教育,可总是收效不大;如果遇到公开课,不光忍气吞声,还得赔着笑脸上课,心中更是郁闷难当。面对插话现象,教师该怎么办呢?笔者前不久就见证过这样的课堂。

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内容是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个喜欢插话的男孩子插了四次话。第一次是在教师抛出“同学们,什么是冬眠”的问题时,该孩子迫不及待地插话:“冬眠就是睡了一大觉!”周围的同学偷偷发笑,教师则选择忽略,点名其他同学回答。一学生说:“冬眠就是动物在冬天里睡觉。”另一位学生说:“冬眠是动物适应寒冷环境的一种不活动的状态。”教师听后大为表扬。第二次教师问:“‘储存粮食是什么意思呢?”话还未讲完,该孩子插话:“这就是藏了很多很好吃的东西!”教者停顿了一下,还是选择忽略,点名其他学生回答。第三次教师在讲解并板书“商”的字形时,该孩子又插话:“商里有八张嘴,七嘴八舌,就是商量!”这时,该教师转过身来,狠狠地瞪了孩子一眼,继续选择忽略,按自己的流程讲解和书写。第四次教师和学生在探讨“第”的记忆法时,该孩子学乖举手了,但老师连叫了三个学生,无论他的手举得多高,也没有叫到他。于是该男孩就继续迫不及待地插话:“弟弟的头发歪了,戴了两顶帽子!”教师这次没有任何对男孩的反应,面无表情地继续教学流程。此后,在课堂上该男生没有再举过手,有时偶见嘀咕两声,有时偶见若无其事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课堂这样的插话现象在公开场合尚且如此,在平时的家常课上也肯定屡见不鲜。为什么插话现象会如此普遍呢?细细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小学生个性心理不够成熟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个年龄段中个性较为外显,普遍喜欢表现自己,争强好胜心切。《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也认为:“学生的情感特点是肤浅的、外露的,越是低年级越如此。他们听课的表情、神态是他们内部思维活动、心理状态的直观显示图表。”因此,当课堂上没有及时、有效、广泛的通道提供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插话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新课改师生地位悄然变化

传统学习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呈现出一言堂的状态。新课改后,学生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堂是教学相长的阵地,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彰显了,互动交流增多了,举手发言的束缚逐渐被学生挣脱,插话的现象也就十分普遍了。

三、问题设置探究力度不够

我们知道,问题的创设应该力求深度、广度,这样学生才能沉浸其中,实现有效思考,实现“真学习”。可见,问题设置的广度、深度和有效度是衡量深度学习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自由度和深广度,往往答案比较单一,学生不经思索就能说出问题的答案。在这种不充分研学学生、不充分研究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自然缺少沉浸思维的习惯,更缺乏沉稳理智的个性,课堂上插话的现象便频频不断。

四、教师缺乏有效的应对机智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面对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不能用老思想老方法,应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应创新教育方法,做到眼里有生,心中有法。这样才能被学生喜爱,被学生推崇。否则,课堂上的不和谐将长期存在,难以消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剪好的衣服版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较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面对如此儿童,如此现象,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问题设置,重探究

课堂问题可分为“瘦问题”和“胖问题”。非常干枯的问题是“瘦问题”,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是“胖问题”。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深入探究呢?这个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学生,认真研究教学。如果教师直接问“什么是冬眠”,这个问题学生不用费力思考,就可以形成答案,很难让学生有讨论的欲望,因为冬眠的概念缺乏讨论价值。可是如果试着将这个问题变化一下——“通常情况下,动物们都睡一晚上,但是在冬天,有的动物要睡一整个冬天,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胖问题”,学生一时之间很难回答上来,必然要认真思考,才能有所解答。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涵咏体味,有效避免了课堂插话现象的产生。再如在教学“商”这个生字时,不要总是教师讲授,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商这个字的下面部分非常容易写错,我们可以怎么记好它呢?”这个问题就很有广度和自由度,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进行记忆,保证了每个思维活跃的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教育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地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因此,基于插话这个另类视角,注重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对于规避课堂插话显得尤为重要。

(二)形式多样,重生本

课堂上如果一直以教师发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展开,课堂的主体永远是一个教师和几个学生。在当今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言语实践活动,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的中央。

1.小组合作,重倾听

小组合作一直是学生和老师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课堂教学以专业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课堂永远是全体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可见,对全体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担任不同的组内角色和任务,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有效达成。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交流的渠道得以保證,个人的见解得以分享,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都自觉养成倾听和尊重别人的习惯,随意插话的现象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台北国语实验小学的李玉贵老师。她的课堂学习总是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每个小组成员除了承担老师布置的问题任务,还承担固定的组内任务,如负责提醒时间的“小沙漏”,负责决策判断的“小总裁”,负责提醒事宜的“小天使”等。在交流分享阶段,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就问题展开讨论并认真倾听,收效甚好。因此,以专业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可以充分打开交流的渠道,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并在交流中训练倾听习惯,这是规避插话现象的有效措施。

2.思维导图,重练习

思维导图是新课改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教师在教学前可设计好探究问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环节或一条线索,习得方法,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该方法自读自悟,填完思维导图,最后全班交流。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教师的引领,又有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充分练习,课堂就变成了学生沉浸思考的“学习场”。

如《小动物过冬》可以制作一张不同动物过冬方式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图上填写完成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还可以补充课外一两种动物的过冬方式。这样学生在思考有了答案后,就能静静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只想着口头语言表达这一种方式。长此以往,那些急性子同学也能变得稳重起来。在教师巡视都填写得差不多后,可以组织孩子在组内互相交流表达,然后由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在全班完整表达。对于这样完全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型课堂,插话现象就变得毫无必要。

3.言语活动,重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語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创设真实有情境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其中,积极思考,乐此不疲。

如在教学“第”等生字词时,可以创设语言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读读这些词,然后以“第”为例,让学生猜谜语“弟弟戴的竹帽子遮住了头”是哪个字。当学生猜出后,看看还能创编怎样的字谜。在记住字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给“第”组词。最后选用一个词语造个句子。通过这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第”字。剩下的生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一两个生字,用同样的步骤——设计字谜、组词、造句,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从而完成“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在这样重实践的言语活动中,教学任务一个承接一个,思维活动层层推进,学生会享受到学习带给他的快乐,他也会自觉地维持好这份快乐。于是,教学变成了双向奔赴,学生的插话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三)直面插话,重引导

课堂是动态的,千变万化的。学生课堂上的插话虽说是个“意外”,但却是认知思维积极活动的结果,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体现,属于情不自禁地语言流露。意大利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教师不应只是“抛球者”,学生也不应只是“接球者”。当插话变得无可避免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智慧积极引导。

以上教学现象中,学生的四次插话就向教师抛了四次“球”。这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资源。如果利用引导得当,将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起点。在该现象中,面对学生的第三次插话“商里有八张嘴,七嘴八舌,就是商量”,教师可以这样追问:“这样的记忆方法合理吗?”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感悟,学生就会发现“八张嘴”就是“八口”,“七嘴八舌”既形象地说明了字形又生动地阐释了字义,非常奇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多识字、会识字的重要方法就是要会观察会联想会记忆,这样的教学就变得深入有效。同样,在“第”的教学中,面对插话的孩子,老师不应置之不理,而是要充分肯定他的方法,并请他说说这样记的依据。如果孩子表达得有理有据,就应该充分表扬,掌声肯定。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想想还有其他好的记忆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课堂上流淌着“思维的河水”。最后出示课文中的其他生字,让学生说说这些字又有哪些巧妙的方法来记住?这样的课堂教师上着上着就“不见”了,学生上着上着就“站”在了课堂的中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直面插话,积极引导,让课堂插话成为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起点,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途径。

总之,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无论我们怎样备课、备学生,插话也是课堂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我们可以换种视角,通过设计可探究的问题,创新多种多样的教学和学习形式,对课堂插话进行积极引导,让课堂教学中的插话现象逐渐减少,直至消弭,让我们的课堂更深入更有效,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插话现象思维
不同角度学写话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DMR通信系统紧急插话方法研究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