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探究
2023-11-15于雨琴
于雨琴
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根和魂,戏曲音乐是民间音乐五大类之一,是世界三大重要戏剧文化之一。所以,戏曲传承是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世界戏剧传承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中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校”主要指高校,涵盖校园、课堂、学生以及戏曲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师资等;“企”包含剧团等专业的演出团体、打造校园戏曲文化环境的新闻媒体、建设戏曲文化数字平台的新媒体等。
一、戏曲音乐普及与传承的现状分析
(一)国家与地方政策大力支持戏曲音乐
早在1951 年5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对戏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15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戏曲保护与传承、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及戏曲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了政策支持。
2012 年,江苏省文化厅和财政厅联合发布了《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在“建立舞台艺术生产引领机制”中提出了:“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保护传承昆曲、评弹、扬剧、锡剧、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增强舞台艺术作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2022 年7 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925 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快推进传统文化戏曲网络平台建设的建议)》中也提出了未来规划:深入推进戏曲数字化建设、筹划建设江苏戏曲博物馆等四方面的工作。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给戏曲音乐的普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政策的保障。
(二)戏曲音乐的普及和校园传承现状
中国戏曲几百种,随着时间的流逝,为大家所熟悉的并不多,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各地戏曲剧团得到了大力发展,促进了民间戏曲票友会的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也从进校园演出,到现在的新课标中提出进入中小学必修学科课程,继承弘扬,砥砺前行。如今,京剧、越剧、评剧、豫剧等已经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很多经典的唱段也家喻户晓。但以地方方言为主的戏曲音乐受语言的影响,还是很难普及,听懂戏曲就是普及的一个难点,在听懂的基础上能欣赏到戏曲音乐的美,甚至能唱几个经典片段,才能做到“人人都是传承者”,实现对戏曲的传承。如何在全民共同的努力下,做好戏曲音乐的传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戏曲音乐传承的研究现状
自2001 年百戏之祖——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各地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成为戏曲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例如吴新雷教授的《当今昆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宏观考量——从“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和“上昆”全景式〈长生殿〉》,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立足戏曲曲目演出,就唱腔、舞美、配乐等方面,探讨戏曲的传承[1]。庹修明先生的《西南地区傩戏、傩面具的保护、创新与传承》从建立各种戏曲道具、保存场馆及研究保护中心方面,探讨戏曲的传承。关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也一直是艺术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四)戏曲音乐校园传承的研究现状
自2008 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梅葆玖先生等4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京剧进入中小学校园”开始至2019 年,各省省级以上相关基金课题立项项目就有10 多个,戏曲音乐进校园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上的文献有400 余篇。在戏曲进校园的一片呼声中,2017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又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在戏曲进高校的研究中,以邓斯博《戏曲进校园政策背景下普通高校戏曲建设课程研究》为代表,侧重于高校戏曲课程的建设探讨,并第一次提到了戏曲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建议[2];以汤洁的河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浅谈戏曲进校园成效 以河南豫剧为例》为代表,重点呈现了戏曲作为专业课程与非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两种方式并存的课程建设成效,提出了培养传承人与观众的两者并存的方向,将戏曲音乐进校园真正落到实处。[3]
(五)戏曲音乐传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戏曲音乐的校园传承及戏曲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硕的。但是从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演员进校园授课、演出,戏曲课程的设置以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等研究方向。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能进校园的专业演员是有限的,学生课时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兴趣调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怎样做好戏曲音乐的融合性校企合作传承,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戏曲音乐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探究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传承是多方合作的传承研究
校企合作传承涉及三方:校外专业戏曲演出团体、校内专业戏曲研究创作师资和作为传承主要力量的学生、社会专业媒体制作包装企业。
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将戏曲文化送“进”校园,送“进”课堂,培养戏曲文化的观众和传承者;校园专业文学和戏曲专家协助剧团等演出团体做好戏曲剧本的修改、创新等工作,专业演员和校内教师共同培养戏曲观众和戏曲传承人;社会宣传媒体为校园打造全方位的戏曲文化的宣传环境,为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做好宣传普及和推广工作;网络媒体为校园建设戏曲文化学习与鉴赏的平台,帮助学校做好课程教学平台的拓展,帮助专业演出团体做好线上数字化演出制作等。
由此可见,只有在多方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实施真正意义的戏曲音乐传承,无论作为观众还是传承者,个个都是传承人。
(二)校企合作传承既是传承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依托戏曲文化传承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以传承戏曲文化,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厚植道德沃土,用文明的力量助推发展进步。”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借助传统文化进高校的契机,在融合性的戏曲文化校企合作的传承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既保护、传承了文化遗产又助推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大学生在戏曲文化的传承中,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盲目追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建立文化自信。
三、戏曲音乐的校企合作传承具体路径
(一)专业剧团等演出团体与学校的单向校企合作传承路径
1.单向校企合作传承路径的模式
专业剧团等演出团体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传承是目前最常见的传承路径,是一个单向的传承路径。呈现的形式就是戏曲音乐进校园,进校园也是两种模式:一种是观众培养模式;一种是初级爱好者培养模式。
2.单向校企合作传承路径的具体实施与要求
观众培养模式是在校园中进行戏剧演出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欣赏戏曲”模式。旨在认识它、辨别它、欣赏它,培养的是戏曲音乐的观众,培育戏曲音乐传承所必需的“环境”。实施步骤就是精选剧目,在校园中演出,关键在于“选”剧目,选出经典的、当代青年能接受和理解的经典剧目,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定的改编。
初级爱好者培养模式不但让戏曲音乐进入校园,还进入了课堂,成为选修或必修的课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学习戏曲”,旨在了解它、学习它,培养的是戏曲音乐的初级爱好者,能掌握几段经典唱腔,形成戏曲音乐的非专业传承。
(二)专业剧团等演出团体、学校与社会媒体融合性校企合作传承路径
1.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的模式
专业剧团等演出团体、学校、社会媒体三方面的融合性的合作传承,是我们努力打造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融合点就是学校。
融合性的传承包含了单向性的传承。想要融合,先要让戏曲进校园,“欣赏戏曲”和“学习戏曲”的过程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已不是简单进入校园,而是要进行“包装”后进入校园的课程。融合性的传承比单向性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更注重传承质量,举多方之力融合传承,效果更为显著。
2.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的具体实施与要求
(1)具体实施
专业演出团体将戏曲音乐送“进”校园,送“进”课堂,培养戏曲文化的观众和传承者,在送进校园与课堂时,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中首先会进行“包装”,然后进行“传授”,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校园专业文学和戏曲专家协助剧团等演出团体做好戏曲剧本修改和创新等工作,这是“创新”的过程;新闻媒体为校园全方位打造浓郁的戏曲文化的舆论环境,为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做好宣传普及和推广工作;网络媒体为校园建设戏曲文化学习与鉴赏的平台,帮助学校做好课程教学平台的拓展,帮助专业演出团体做好线上数字化演出制作等,完成最好的“包装”,最终,专业演员、校内教师以及我们线上赏析与教学平台,共同培养戏曲观众和戏曲传承人,完成最后的“传承”。
所以,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要经历“包装—传授与继承—创新、包装与传承”的过程。
(2)各环节的具体要求
包装:包装的目的是提高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与单向传承不同,融合性传承需要更多学生主动学习戏曲,包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台舞美、迎合当前审美需求,适当添加现代音乐元素加强戏曲文化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力,助推大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认知与兴趣,为后续的传授与继承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传授与继承:剧团、剧院专业表演者在校园以课程教学形式传授戏曲文化仍然是传统而专业的传播手段,专业的教学为了培养更多的传承者,公共课程的教学为了培养更多的观众。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途径日益增多,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网络传播空间,在校园构建戏曲文化的网络教学传播平台也是传授与继承的重要途径,线上和线下的教学都成为重要的教学传授模式,线上教学还能推广到社会成为自学的重要途径。
创新、包装与传承:戏曲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某剧团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校与企在传承中都要找准自己定位。在从传到承的过程中,高校应发挥专业文化底蕴的优势,做好协助剧团完成剧目保护、修正与创新工作,尊重传统,传承并适当创新才是戏曲艺术传承的保障。
四、从具体案例分析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的路径
戏曲音乐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其传承重点在于传承链的接续,传承链的关键环节是传承人,仅靠专业戏曲院校培养传承人是不够的,年轻人都可成为传承人,会唱会演是传承,爱听会听也是传承。有足够多的人了解戏曲,理解戏曲,认可戏曲,广泛普及戏曲,才能为戏曲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好的“生存环境”,才能维系传承链,才能做好传承。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的探索,正是以学校为基地,以高校学生为传承人,在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协助下,以各地戏曲剧团专业演员为指导专家,与学校相关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改革创新戏曲及传授戏曲知识和表演的过程。
2004 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和浙昆名演员汪世瑜联手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2009 年白先生在北京大学和叶朗教授共同开设了课程《经典昆曲欣赏课》,2017 年北京17 所大学的学生联合推出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问世,真正实现了从“欣赏戏曲”“学习戏曲”到“表演戏曲”的完整传承过程。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打开了戏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这是一个戏曲音乐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成功的重要案例。以下,笔者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分析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
(一)选择恰当的对象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一个戏曲没有年轻观众,就没有了前途。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年轻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更需要年轻人。
传承不是一句口号。白先勇先生“培养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的理念,正是融合性校园传承的目标,只有完成了这个目标才真正完成了传承。白先生以高校青年为培养和吸引的对象,去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中,高校青年至少占到70%。这与我们提到的校企合作传承是一致的,校企合作传承的传承主体也正是年轻的高校大学生。[4]
(二)舞台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解决欣赏戏曲的问题
如何让新生代欣赏在全国各地几近消亡的中国戏曲音乐?只有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戏曲,改革创新传统戏曲去感动他们,才能让戏曲音乐继续传承下去。青春版《牡丹亭》正是站在他们的角度,首先解决了“欣赏戏曲”的问题。
去除掉冗长的片段,留下必需的经典片段,青春版《牡丹亭》将原有五十五折精简到二十七折。不变的是传统舒缓的唱腔,改变成相对紧凑的情节,合辙押韵的节奏让年轻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却又不会觉得拖沓,保持了很好的观看体验。
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既有传统的一桌两椅的舞台布置,又有以中国书法和水墨画为背景的布置。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符合现代年轻一代的审美,又融入了古典神韵,既遵循了传统戏曲中,仅提供表演空间中的基本元素实体,不影响在虚拟表演中的空间的自由转换,中国草书飞扬飘逸的笔画之下,若隐若现出昆曲中的唯美身段。
(三)课程学习与实践演出相结合,学校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打造融合性的校企合作传承路径
传承不仅仅是演出。白先勇先生领衔打造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几百场的巡演,把经典“给你看”,给年轻人一个中国古典神韵的盛宴级别的视听震撼。
1.开设课程,解决学习戏曲的问题。白先生和叶朗教授在北京大学共同开设了课程《经典昆曲欣赏课》,这是进一步为年轻人剖析这个古典神韵,让历经震撼而兴致高昂的年轻人深入了解昆曲中优美的辞藻、婉转的唱腔与缠绵的曲调的完美结合;了解昆曲中“行断意不断”的传神身段,感受“音止韵犹在”的表演精髓,让你学习昆曲发展与美学,让你在了解中知道怎么去学习昆曲,剖析经典“教你学”。
2.指导学生表演,解决表演戏曲的问题。2017年北京16 所大学和1 所中学的学生联合推出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问世,已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传承,年轻人已经能走上舞台,自行演绎中国的古典戏曲,这就是“你来演”。所以说,传承不仅仅是演出。
3.融合社会力量,打造校企融合性传承路径。白先勇先生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到北京大学的《经典昆曲欣赏课》再到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打造了值得我们借鉴的校企合作传承的融合性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无处不显示出新闻媒体为《牡丹亭》打造的全方位的精致宣传。
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到北京大学的《经典昆曲欣赏课》再到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在这个过程中从请昆曲大家坐镇指导并传授,到舞台、服装、音乐、宣传制作等如此奢华的阵容,不是所有戏曲都有能力做到的。所以,从选曲到最后的演出,应当量力而行。如无需选择整本戏曲,只需选择经典唱段;没有知名戏曲大家,我们可选择地方戏曲剧团的专业演员;没有精美的服装,与专业剧团联手合作,借用剧团现有的资源等。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戏曲源起于农耕时代,是中国民间音乐的最高发展形式,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戏曲音乐必须要传承下去。
从改革创新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到校内外专家联手打造的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课》的昆曲知识和昆曲表演的讲授,再到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学生自己的排演,在国家大力扶持戏曲音乐的状况下,在新闻媒体的协助下,完成了昆曲的经典传承,这是戏曲音乐校企合作传承成功的重要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