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层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索
——以农科专业研究生为例
2023-11-15卢茜
卢 茜
海南大学凤翔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研究生人数逐年增长,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是确保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社会竞争加剧等因素,研究生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保证和有力抓手。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当前办学实际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发,创新学院层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至关重要。
一、农科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农科专业研究生受到社会家庭对专业片面认知的影响,科研实验压力较大等原因,展现出与其他研究生不同的心理特征,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值得研究讨论。
(一)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征
与农科专业本科生比较,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原因主要来自自我意识发展程度和个体社会发展程度。从自我意识发展程度上看,研究生普遍比本科生的实际年龄大,身体发育趋于稳定,自我意识已完成从分化走向统一的任务,对自我定位比较明确,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应对的能力。从个体社会发展程度上看,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加丰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阅历,部分研究生曾有社会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职场经验,看待问题更加理性、成熟,能站在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而学习压力、家庭经济条件、性格特征等,不是造成研究生与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之间比较,研究生类别(学术型和专业型)、性别等因素造成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并不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与文科专业研究生相比,农科专业研究生心理问题更突出。表现在农科研究生更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能力,多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处理问题,容易忽视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培养,情商得不到提升,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尤其是文科专业的研究生相比,易出现社交障碍、心理困扰个人无法调节、积极心理暗示不足等现象,引发心理问题。第二,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农科专业研究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和认可度低于其他专业研究生,原因主要来自社会群众对农科专业的片面认识,父母亲戚对其学习农科专业的不支持,自己学习农科专业并不是出于热爱等,容易出现学习科研动机不够、动力不足,疲累感和无力感凸显。第三,对农科专业研究生进行年级比较,高年级研究生比低年级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高年级研究生即将毕业,面对科研、就业、生活的压力相对低年级较大,容易导致阶段性心理失衡,产生负面情绪。
(二)农科专业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现实来源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农林专业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产生主要来自就业、科研、情感、人际关系四个方面。
从就业方面来说,压力主要来自三个层面。一是对专业前景的把握不够清晰,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而考取研究生,对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认同感并不强烈,对未来工作方向并没有思考,导致快要毕业时迷茫焦虑;二是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岗位对个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造成紧迫感,甚至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三是部分社会群众、学生家长对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带有偏见,不能看到农林专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社会贡献,认为已经是从农村家庭考上大学的学生,回过头来却还要从事农业工作,不能理解和支持孩子所学的专业。
从科研方面来说,压力源自实验任务、英语提升、论文发表、毕业论文答辩,尤其是在实验任务完成方面,因实验室资源紧张、实验时长较长、实验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实验失败率较高,影响数据的提炼和论文的撰写。
从情感方面来说,人际关系、恋爱成为主要的压力来源,但比起就业压力来说,情感压力相对较小,其压力主要反映为少部分研究生担心毕业后年岁增大,不易找到合适的对象,为此产生一定的焦虑。
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近年来,研究生人际关系压力主要来自和导师的关系处理问题,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成为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部分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学习、科研不够主动,都有可能导致与导师关系不佳,产生压力。
二、农科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科专业研究生有其特有的心理压力来源,通过目前工作情况,我们发现农科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格体系仍需谋划和创新
农科专业研究生科研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学生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远远大于待在宿舍的时间,而实验室方面缺乏对农科专业研究生在心理层面的关注,专业导师缺乏心理相关理论知识,不具备或者没有足够时间给予学生心理指导。[1]需要更加重视在实验室对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关注和心理帮扶,在谋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格体系中加入实验室这一必要环节,在完善心理帮扶师资队伍时把专业导师列入,要求专业导师学习心理知识、参与心理相关培训。
(二)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关于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主要针对本科生设置,一是本科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发生心理危机的概率更高;二是本科生群体人数更多,从数量来看发生心理危机的概率也更高。出于以上原因,甚至部分高校还没有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测试普及化,研究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存在巨大的隐患,往往是学生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老师才得知情况进行心理干预,而这个阶段进行的心理干预往往效果不佳。尽快完善研究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能够快速弥补上这一安全缺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秩序稳定保驾护航。
(三)对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很少有面向研究生群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没有面向研究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生获取心理知识的渠道很少,加之研究生忙于科研实验,长时间缺乏对自身身体和心灵的关心,容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个别研究生缺乏心理学常识,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出现心理困扰时不能及时、主动地寻求专业帮助。事实上,心理健康工作不只是等到心理问题严重后,甚至已经发展为疾病后的处理,前期预防才是工作的关键。实现对研究生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的宣传非常重要。
三、学院层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索
对学院层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探索,需要针对学生实际,调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最根本的是要引起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和客观评价,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质量。
(一)创新建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格体系
1.纵向建构:建立学校、学院、实验室、宿舍四级联动工作机制
学校研究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院的上级单位,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安排专职心理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学院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学生组织应增设朋辈学生干部队伍,积极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协助辅导员开展心理排查。各实验室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安抚和疏导,[2]实验室应设立心理委员一职,积极主动协助老师,关心实验室有心理困扰的同学,发挥朋辈互助作用。每间宿舍的宿舍长需要发挥密切关注、随时汇报的陪伴职能,做老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传手。
2.横向建构:充分调动人力资源打造多层次心理咨询团队
发挥可调动的人力资源,组建由心理辅导员、专业导师、朋辈学生等构成的心理咨询团队。可将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导师吸纳进心理咨询团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导师对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沟通。积极发挥朋辈正向互助作用。[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先导罗杰斯告诉我们,通过引起咨询者和来访者的共感,可以调动来访者的潜力,并促进其逐步自我实现。朋辈群体具有来访者和咨询者天然的信任关系,可以对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开展相关心理培训,使其具备协助老师开展心理咨询等技能。
(二)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主要针对疑似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确诊为精神疾病的学生而制定的,目的是尽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防止事态严重化。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尊重科学、依法依规,各尽其责、通力合作的工作原则,通过排查、预警、干预、控制、跟踪等环节,进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
第一,排查、预防、预警。研究生入学后定期进行心理排查,对存在心理困扰学生进行约谈,对情况严重心理的学生进行干预,建立人性化心理档案。
第二,干预、控制。当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后,心理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应第一时间共同向上级汇报,并及时制定危机干预方案;研究生辅导员立即联系学生家长,通知学生家长尽快到校了解学生情况,召集心理危机学生室友,了解该生此前各方面情况,要求密切关注其动态,在家长到校之前进行24 小时看护、陪护,如有突发状况及时向研究生辅导员报告;家长到校后,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应共同与学生家长面谈,专业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告知家长该生日常表现情况,心理辅导员则从专业角度说明对学生症状的初步判断,介绍心理疾病常识,建议其带该生到三甲精神医院鉴定、诊治。
第三,跟踪。研究生辅导员进一步跟进学生诊治情况,与心理辅导员共同了解医院检查结果,要求家长到校面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讨论处理方案,并做好相关手续办理;学生后续治疗、康复阶段,研究生辅导员全程跟踪、记录,对休学复学学生进行管理和帮扶。
第四,在进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过程中,还要预防如学生自残、轻生或伤人极端事件的发生,要和学校保卫处、后勤、校医院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帮助学生化解危机。
(三)多举措联动提升学院层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
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要从师资水平提升、朋辈团队构建、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下功夫,多举措联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
第一,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应鼓励更多辅导员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相关资质,掌握科学全面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在实践与理论的反复指导下提高自身实力。
第二,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朋辈帮扶学生干部队伍。心理健康朋辈帮扶学生干部队伍是协助辅导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组织学生干部集中学习、培训,提升学生干部协助老师开展心理工作的能力,增强其在实验室和宿舍中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最大限度发挥朋辈互助作用。[4]
第三,广泛多层次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借助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和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各类期刊、橱窗、展板、电子报刊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围绕研究生热点问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班会、心理沙龙;针对学生关注度高的话题,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根据研究生日常学习、实验特点,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自我关爱的重视。
四、结语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是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建立更优质、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更好地引导、服务、教育广大研究生,全力以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