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3-11-13陈美容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8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个性化信息技术

陈美容

(首都师范大学 科德学院,北京 102602)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知识呈现、存储、获取、流通及学习的方式,学习环境及学习要素等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兴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与人际交往的方式,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并赋予了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新的内涵[1]。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学习过程成为核心要素,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不断迁移转换,但学习的焦点是联结特定的信息资源,学习的目的是学到更多的知识[2]。

1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指认识信息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选择和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泽考斯基于1974 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及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1989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了解信息需求,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三版)》中提出,教师应具备18 项信息技术能力,涵盖技术应用的三个发展层次(知识获取、知识深化、知识创造)和教师工作的六个实践维度(理解教育政策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与评估、教学法、数字技能应用、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学习)。汉语语境下的信息素养经历了从处理信息的能力向运用信息与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发展趋势[3]。

综上,信息素养是指获取、使用、理解和评估信息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形态的变迁,信息素养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4]。国内有学者提出信息素养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树立信息观,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即了解信息需求,对信息反应敏锐,能及时获取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学习效率的提升等。信息知识指基本信息知识和常识,如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掌握专业领域的信息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相关知识等。信息能力主要包括:利用各类信息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分析、评估、筛选、整合,以提高信息价值的能力以及创造、传播信息的能力等。信息伦理是指在获取、使用、整合、传播及创造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如进行信息活动时,应对信息行为予以规范,树立信息伦理意识[5]。

2 信息素养提升的意义

2.1 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 计划》),明确提出: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教育部2019 年启动的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确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为“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4]。进入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教育工作者需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信息思维,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提升信息素养。

2.2 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要求

随着科技发展和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素养之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迭代,推动了教育的变革,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日益深入,信息素养成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精准、高效的信息应用能力,以及信息创造能力[6]。

2.3 专业发展与个人提升的内在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改变了教学的各要素及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学习资源,促使教育输出及学习模式发生变化。教学目标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分享经验转变为教授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终身学习;学习目标从通过经验获取知识转变为通过信息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意识的强化,促使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强了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明确了实施途径,体现了从技术技能到综合能力的转变[6],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信息技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会对学生产生示范性效应[7]。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以及应对复杂信息环境及未来职场竞争的能力。

3 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3.1 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3.1.1 树立信息素养意识

更新教育理念。理念决定行动,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科发展的推动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信息素养提升意识,养成随时浏览、获取及应用信息的习惯,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和培训。

改革英语教学模式[7]。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加工及传播,这些信息行为引发了知识传播与流通方式的变革,改变了教学模式和师生交互方式。高校英语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做好在线课程教学的设计,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与交互,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引导和督促,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推动优质线上课程的建设与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4]。

3.1.2 坚持信息知识与技术学习

坚持信息知识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加强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英语教师应持续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学习前沿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学科研究和课堂教学,通过信息分享实施信息化教学[6]。

加强数字资源及工具的学习和应用。高校英语教师需要熟悉学科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及教学工具、信息工具等,包括学术资源、文献数据库及检索软件、慕课与微课、在线教学资源及教学管理平台、应用软件、数字化测评工具或应用、语料库及应用平台、电子工具书、在线词典、在线翻译软件等,提升信息素养,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及质量[3]。

3.1.3 提升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教师应提升信息技术整合能力[7]。高校应为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提供支持,创造更加开放、具有创造性的智慧型外语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教师应提升数字化语言智能软件应用能力,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融合学科教学,整合信息资源。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有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6],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移动学习等多元化方式,创设真实的英语使用情境,将英语知识与技能融入英语使用情境[9],实现教学内容和数字资源的深度融合。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培训活动。数字化网络资源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保障。高校应充分发挥在线资源能够共享和交互的优势,通过在线研修、移动学习、微课、慕课培训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教学技术培训,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7]。

3.2 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3.2.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2.0 计划》明确提出“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在信息化时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9],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个性化学习的意识尤为重要。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交互空间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共同探讨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发现问题并协作解决,还可以通过视频语音、在线讨论等多种方式实现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平台为实现多种模式的合作学习赋能,让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更加充足,空间更加广阔,方式更加多样。

树立个性化学习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要求[10],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资源及学习方式,掌握学习进度,通过大数据对学习行为进行智能化分析,形成个性化评价,并据此进一步优化个性化学习的情境设计,提高个性化学习的效率[7]。

3.2.2 鼓励学生掌握基本信息知识

鼓励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常识和信息安全知识,学习专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工具及相关知识,并将其用于英语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信息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意识,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建构知识、资源共享、合作探讨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提出“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的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与条件,教师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科学探究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英语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等[3]。

3.2.3 提升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已成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育人的目标。高校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从普适性的基础内容切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9]。高校还应结合学生需求举办信息素养讲座,就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等的使用对学生进行培训,提升其创新能力[11]。

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宽信息渠道,掌握学科知识,通过网络资源及学术资源检索分析和整理加工所需信息,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完成设定任务,实现个性化学习及深度学习,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11]及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在智慧型的信息化外语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甄别知识,进行探究性及创造性学习。学生通过提升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建构,培养挖掘、辨识、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12]及创新素养,提升创新能力[13-14]。

3.2.4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素养

大学生应积极接受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对保护自身、他人信息安全的认知及提高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11]。学生对信息安全的判断、认知会对其信息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使其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信息安全中的角色形成正确的认知[8],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理论、工具、防范技能等基本知识的学习[8]。

提升自身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在日常信息活动中,学生应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反思;注册App、发送验证码、进行电子支付或转账、点击链接、使用免费WIFI 时应关注用户服务协议和隐私条款、密码及权限设置、安全工具等[8],注意保护并妥善处理电子产品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还应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则[11]。

4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未来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是:从教与学的角度,建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置学习环境及课程体系,制定并不断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并基于此建构配套的数字化教材、混合式学习模式等[14]。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应形成并持续优化服务于个体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通过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探索更多形式的教学实践,充分挖掘师生的潜能,助力其实现信息化时代的个性化终身学习目标。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个性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