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学体验式教学分析与实践
2023-11-13张红石王一丹孙舒顾颜
张红石,王一丹,孙舒,顾颜
(长春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康复护理学是为了满足康复临床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分离出来的一门专科护理学科。体验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感知、分享、反思、整合,提高对知识获取和运用的能力[1]。本文依托对体验式教学的分析,阐述康复护理学课程开展体验教育的必要性,梳理体验式教学在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为康复护理学课程开展体验式教学做好铺垫。
1 体验式教学概述
1.1 发展历程
体验式学习模式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英国。1941 年,德国教师科翰于在英国威尔士建立“户外学校”。20 世纪50 年代,“体验学习”在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基础教育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80 年代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教授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其构建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为体验式教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之后,彼得教授对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3]。近年来,体验式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青睐。
1.2 教学特点
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互动性、个体差异性、寓教于乐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对自身行为进行回顾与反思。学生通过交流不同的观点,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主动进行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4]。
1.3 常见方式
目前,高等院校采用的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等均属于体验式教学[2]。体验式教学的类型分为直观感受型、实践操作型、社会调查型、角色模拟型等,如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的观看影像、聆听诗歌、欣赏小品等属于直观感受型;模拟采访、模拟诊治、高仿真病房、模拟医院等属于角色模拟型;教案制作、资料搜集、情境对话分析等属于实践操作型。
2 康复护理学课程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2.1 促进康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融合
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康复医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联系的桥梁,但目前该课程尚存在一些问题[5],如康复医学知识传授与临床护理学的结合度不够,理论知识和实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紧密联系等。体验式教学是利用多种教学平台为学生搭建临床情境,使学生体验真实的临床诊治和康复护理过程,从而提升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2.2 改进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愈发多样化。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需引入先进的实训教学项目,如在体验式教学中广泛应用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康复辅助器具模拟及模拟标准化病人等。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理解患者,进而提高对康复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进而促进护理学科的教学改革[6]。
2.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体验式教学呈现自发性、主动性的特点,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置身于不同的环境和情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并进行学习体验和技能操作,进而反思教学内容和自身行为;教师进行辅助引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得自信,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
3 体验式教学在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康复护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分析与准备
康复护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包含理论教学和基于实践情境的虚拟教学,教学资源包括病例、临床案例、脚本、知识点、情境道具、操作视频、VR 模块等。以病例、脚本和知识点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教学能够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吸收掌握教学内容。李凯歌等[7]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专业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情境道具、操作视频、音像、VR 模块、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则需要学生直接使用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余美华等[8]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康复科护生教学,使护生能够加强与患者的互动,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
3.2 体验式教学框架的梳理与构建
体验式教学框架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元素编撰、教学培训、授课实践、教学辅导、成果展示、教学总结七个步骤。
(1)教学准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合理采集、编撰教学元素,如病例背景资料、患者一般资料、病情进展资料、疾病发展阶段背景资料、疾病诊疗过程、康复训练过程、康复护理过程、康复评定及预期结果、患者康复期待及社会支持等。(2)元素编撰:合理安排教学元素进入不同脚本,完成场景布局和教学时间轴布局,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编撰体验式教学授课脚本。(3)教学培训:开展课程组成员案例使用训练,开展授课对象(学生)体验式教学知识准备及教学流程培训。(4)授课实践:设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立组长1 人。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提出多个康复护理问题,并附带实践问题,如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是什么、针对患者的康复护理指导有哪些等。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在小组内查阅资料,展开讨论[9]。(5)教学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可查阅的与本节知识点相关的文献目录、网站以及相应的检索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文献检索系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PPT 的制作,全部过程由组长带领完成。(6)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宣讲,鼓励其他小组多角度提问。教师需要具备掌控课堂的能力,针对预设病例所涉及的问题和线索,进行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并对学生讨论内容进行修正和纠偏。(7)教学总结:教师通过课堂展示、情境回放和问题再现,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对于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并补充讲解该类疾病研究的新进展[10],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3.3 康复护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路径的设计
在康复护理学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具体路径如下:
(1)课前。教师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关于该节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能力、康复护理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关系等多个模块的自我评价调查,并将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表及考核时间和形式等上传至网络平台,同时发布自学检测试题,让学生完成课前测试题目。(2)课中。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情境案例[11],从而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具象化、立体化。课堂上,将学生分为3~5 人的学习小组,引导各小组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资源,就发布的临床案例进行学习和讨论,系统认识案例中患者的疾病特点、康复护理原则、措施和康复护理指导等内容,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结束前,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课程体验、交流课程中的问题,将课程所学知识系统、概括地表达和复述。(3)课后。教师布置拓展作业,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教师让学生将课前的问卷进行二次填写,对两次问卷学生所填写的内容进行评估与反思,为下次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3.4 康复护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康复护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情境再现、终结性评价等。其中,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其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较为契合。利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12-13]。目前,该课程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档案袋评价、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运用、课堂评价等[14]。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收集学生信息,以进行课堂评价,还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网上进行真实有效的双盲评价,师生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与评价。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康复护理学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如何根据康复护理学课程特点安排体验教学的内容,更真实地创设临床情境,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