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SYB+X”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3-11-13饶欢
饶欢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101)
2021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1]。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1 问题的提出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提质升级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2]。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需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具备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大学生。
“SYB +X”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在SYB(Start Your Business,意为“创办你的企业”)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专业教育的精准对接,其中“X”是指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此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实现毕业与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对于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推动社会经济顺利转型有重要作用。
2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时代要求
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创新驱动指的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和促进发展的第一动力[3]。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又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2.2 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4]。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综合素养高、技术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亟须顺应时代要求,精准对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借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化进程。
2.3 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5]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根据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群体需求,通过实践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3.1 资源层面的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供给欠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实现,不仅包括学校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形资源[6],还包括创新创业制度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等无形资源。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资源供给不足,呈散点分布,仅能勉强支持常规创新创业课程。
二是现有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多用于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利用较少;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融合度低,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3.2 行动层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未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7],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多为课堂教学。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创业学院,但多是挂靠在招生就业处等部门,院长由招生就业等部门负责人兼任,实际并未推动“专创融合”进程,并未深化产教融合,且未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二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高职院校多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简单、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教学,很难激起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且很多高职学生偏重专业知识学习,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相对不足。
3.3 环境层面的问题
一是校内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缺失。学校应构建“协调发展、动态平衡、精准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8],但部分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上忽视了“双创”教育,在教育生态环境营造上存在短板,导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均较低。
二是内外环境协同教育链断裂。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流动、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构成的统一体[9],通常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10],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环境缺乏联动机制。
4 高职院校“SYB+X”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4.1 强化认知体系
一是学校层面。高职院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应要求教学部门协同学校其他部门等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各部门达成育人共识,协同管理,在职能上优势互补并形成合力。
二是企业层面。企业是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增强参与意识,明确自身责任。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储备奠定基础,也为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政府层面。政府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政策制定者角色,也是督促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监督机构。因此,政府需要多调研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和人才培养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4.2 推进教学改革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SYB+X”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运用重点在于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高度融合,建设完善的创业课程群是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应参考SYB 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先培养意识后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差异,结合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目标[11],采取赛教融合方式,逐步提升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是优化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借助SYB 创业教育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沙盘推演、头脑风暴、商务谈判等,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学习积极性,合理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加体验式分组训练,培养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加强师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包含创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高职院校应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师资(例如:SYB)培训,提高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水平;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应建立创业导师准入制度,引进优秀企业导师、联系成功创业校友,为学生获取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提供师资条件。
4.3 丰富服务资源
一是健全学习资源库。创新创业教育包含线下和线上两种形式。作为“SYB+X”创新创业线下教育的补充,高职院校应健全线上学习资源库,按照创新类、创业类和拓展类开设标准化核心课程;根据不同学习群体设计包含个人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环境认知明晰、企业组织管理优化、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等在内的课程列表;完善“SYB+X”特色案例、众创空间、“双创”文化等特色子库。
二是丰富活动形式。高职院校应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增强创业软实力为目标,围绕创业环境和创业形式探析、创业政策宣传解读、创业历程和案例分析、创业技能咨询指导等内容,开展辩论、沙龙、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大赛等教学服务活动,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使“SYB+X”创新创业教育充满吸引力。
三是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必须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训练,高职院校可借助企业的产业服务优势,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创业环境,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12],实现“SYB+X”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4.4 改进评估制度
一是科学确立评估指标。“SYB+X”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可从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和能力导向三个层面设定。过程导向层面从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师生满意度等维度进行监测;结果导向层面从学生考试成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自我诊断能力等维度进行考量;能力导向层面从学校组织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培养、创业教育发展、社会影响力等维度进行考查。
二是采取多元评估方式。评估方式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多元评估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客观了解教育效果,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主要包含参与者的满意度调查、不同专业间的对比评估、高职院校实证研究、企业实践反馈研究等方式。
三是有效运用评估结果。评估结果的价值导向要进行转化,回归教育本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筛选效应[13]。高职院校应依据评估结果,持续科学调整“SYB+X”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高职专业教育的融合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础[14],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SYB+X”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尝试,有助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