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3-11-13刘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8期
关键词:协同主体育人

刘畅

(郑州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人才协同培养是指多方育人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设置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利用多方育人资源,发挥多方育人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两课堂多主体协同培养,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多方育人主体的主动性,促使“产学研用”等育人主体积极发挥各自优势,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持续延伸与拓展[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新时期社会对高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3]。为此,育人单位需要深度融合多方力量与育人资源,拓展人才协同培养的维度与深度,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 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

协同育人的概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协同育人工作开展得比较晚[4]。目前,我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要依托项目合作,人才协同培养组织形式缺乏持续性与延展性,协同创新的水平较低,协同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5]。

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协同培养,积累了许多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6-8]。然而,由于一些高校的建校时间较短,受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管理机制与工作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多方育人主体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但由于协同不够充分,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安排与活动环节的设计方面协调融合不足[9-10]。第二,第一课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资源配备均较为完善,而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设计较为简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未形成协同融合的育人目标与育人方案。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建设还需优化,基本技能培养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平台建设设计规划与协同不足。第四,协同培养激励与评价机制不健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与动力不足[11-14]。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协同育人角度出发,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协同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协同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协同培养平台建设,融合多方力量与育人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完善。

2 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模式及路径

2.1 建立协同培养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高校应按照学习、创新、创业三位一体递进的发展模式,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管理体制,形成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协同管理模式,完善协同合作的组织与制度体系,确保不同管理部门及管理主体之间科学分工、协同配合。高校应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培养工作机制,实施学业辅导、创新引导、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多主体工作模式,制定多主体协同培养工作目标与工作制度,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工作平台,加强育人主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工作的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

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分工,精心做好顶层设计,由上至下逐步细化,由学校组织成立协调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工作网站、微信群与QQ 群、微博等渠道,加强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校友、学生干部、教辅人员等校内校外多方育人主体的沟通交流,形成人才协同培养的运行机制。

2.2 构建“2+3+4+5+6”协同培养模式

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分析协同效应,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关键问题,以协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围绕“两个聚焦”,加快“三个转变”,强化“四个结合”,立足“五个融入”,打造“六类平台”,构建“2+3+4+5+6”两课堂多主体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模式,建立融自主研学、分享交流、帮扶指导、竞赛研发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打造融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层层递进的实训与实战协同的多元化育人平台,全方位、全过程协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两个聚焦”:聚焦创新精神,聚焦创业能力。

“三个转变”:育人目标向能力导向转变,育人模式向产教融合转变,育人过程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四个结合”:分类引导与精准指导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多层次与多形式结合。

“五个融入”:融入培养方案,融入课程体系,融入学科竞赛,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校企合作。

“六类平台”:读书平台,特色课程平台,创意平台,竞赛平台,项目平台,校企合作平台。

“2+3+4+5+6”两课堂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从实施层面强化了育人模式、育人方法、育人内容、育人过程、育人环节与育人平台的深度协同融合,增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持续性、针对性,实现创新创业的知识教育、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多个环节的动态滚动式全覆盖。高校通过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协同培养,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融通性、互动性、高效性与开放性,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持续深入开展。

2.3 完善协同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高校构建贯穿大学各个阶段的人才协同培养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方案中,强化协同指导专业实践、实习课程与课程设计的比例,对企业导师进校指导课程设计、“双师”指导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细化,融通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内容与环节,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整体功能和实际效果,使创新创业人才协同育人方案更具时代性和精准性,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保障。

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特色课”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学习与两课堂实践,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推进与深度融合。一方面,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将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块,搭建循序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通过多元化深层次的课程协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素养。

2.4 打造多元化协同培养平台

一是建立读书学习平台,使学生增强对创新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二是建立校企特色课程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方法;三是建立以“交流、分享、协同”为理念的创意平台,通过创意论坛,学生可以分享、交流创意思想、经验与教训,在创意工场中,团队成员协同将自己的创意设计转化为实体产品,通过创意名品店铺宣传、展示与销售创意作品;四是搭建各级各类竞赛平台、创新项目训练平台、项目孵化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营造适合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环境和共同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励与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2.5 建立健全协同培养激励与评价机制

高校相关部门协同修订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协同培养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办法;修订奖学金评定办法,增设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定能够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研发的相关措施,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研发等协同育人活动,在活动中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高校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一是对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采取撰写学习报告与答辩方式进行考核;二是对注重工程实践与创造潜能培养的课程,采取撰写综合性实验分析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三是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依据学生参加的科技竞赛类别和获奖的等级、发表的学术论文级别、取得的专利类别及参与的创业实践活动等进行考核。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多主体联动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推动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工作整体规划与深度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融通,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内容与环节,搭建循序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保障。高校通过“2+3+4+5+6”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模式,强化育人主体、育人方法、育人内容、育人过程、育人环节与育人平台的协同融通;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协同培养平台,使协同育人平台进一步优化,促进协同育人内容与资源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健全协同培养激励与评价办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促进两课堂多主体协同育人优势互补与融合发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协同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