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门口就业”缓解企业用工之困

2023-11-12王功领

人力资源 2023年9期
关键词:用工劳动力企业

王功领

企业缺工问题与经济、人口、职业等诸多客观因素及企业自身因素有关。整体而言,一线城市企业更多面临常年的用工荒挑战,二、三线城市企业则以特定时期的用工荒为主。但二、三线城市以及周边县域企业的用工缺口规模通常大于一线城市,这和当地制造企业的员工规模整体较大有关。近期,笔者对S县企业用工情况及缺工原因进行了调查,采集企业基本信息,包括生产经营状况,企业行业类别、员工人数、用工需求,并向企业人事工作相关人员和其他员工开展缺工原因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从调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当前S县企业缺工问题仍然普遍。本文仅以S县为脚本,分析当地缺工原因及对策,供其他地区或同行参考。

●外部大环境因素

外部大环境因素主要是经济、人口、国际贸易等宏观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在加快调整,第三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加速,加上劳动力成本增加,劳动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用工更加灵活的新业态、第三产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而许多传统工业企业、制造业因工作时间长,劳动操作机械枯燥,对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员工缺乏吸引力。人口老龄化加速,适龄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同时劳动力人口的区域和职业流动、人口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部分地区企业招工难。这些共同构成了影响企业缺工的宏观环境因素,使得传统工业企业缺工矛盾整体呈加剧趋势。由于国际贸易形势而产生的订单变化等因素,又使得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波折,呈现出短期性的产能缩减和用工需求在整体变化趋势中的暂时波动。

●区域和产业职业因素

一方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工资待遇水平等区域因素影响当地企业用工环境。S县本身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经济发展与南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工资待遇也明显低于南部和沿海发达地区。长期以来,每年有逾十万人选择到苏州、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务工,使县域内企业缺工现象较为明显。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各有特点的不同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这些不同产业和具体职业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差异。S县纺织、染整、服装等均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主导产业,也是缺工主要集中的行业,缺工工种方面主要是普通操作工,特别是其中的熟练工,在技能熟练后一般会向待遇更高的发达区域流动,形成留工难。而生物科技、航空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主要缺少相应专业技术类人才和部分管理人才。

●企业自身因素

企业自身因素包括企业的薪资待遇、劳动条件、企业文化、地理位置甚至招聘組织等。调查显示,企业的薪酬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每天工作时间及休息日安排等,是求职者关心的基本问题。同时,加班时间长在企业中仍较为普遍,如服装、纺织、染整等行业,企业的薪酬水平常依靠较长时间加班支撑,加上工作环境差,机械操作单调乏味,使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吸引力不足造成缺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在年龄、性别、婚育、学历方面设置歧视或隐性歧视条件、过高条件,也是影响企业缺工的重要因素。一些企业在薪资待遇、劳动条件、企业文化等方面对员工没有产生较强吸引力,员工在技术熟练以后会向更心仪的同类企业流动,造成明显缺工。另外,企业新上、扩能项目一般会需要较多员工,特别是新引进的重大项目,初期常有较大的劳动力缺口。

●劳动者因素

一是年轻劳动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央企、军队文职等稳定职业作为首选,不愿到一般民营企业就业。

二是年轻劳动者对企业普工、技工等一线岗位兴致不高,如对缝纫、纺织等一线操作工岗位缺乏兴趣,这类岗位普遍缺工比例大,劳动者年龄偏大。

三是劳动者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招工难、就业难。

四是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分流到时间、管理等相对自由的第三产业,投身外卖小哥、网络直播、快车司机等新兴业态。

五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部分女性劳动者因子女上学、照顾老人等原因,暂不就业、灵活就业比例提升。

●优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覆盖全体劳动力的政府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发布对接网络平台。通过激励性措施,引导流动劳动力主动、及时在政府网络平台更新求职需求信息,让政府网络平台融入人力资源供需双方日常需求。

二是根据宏观形势和人力资源市场具体需求,紧扣具体成效,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加强就业服务补助、职业介绍补助等政策和资金支持,放大市场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成果。进一步拓宽路径,到劳动力资源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开展劳务合作,加强地区政府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实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为企业引入急需的劳动力。

三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基础,坚持因势利导、优化提升,因地制宜打造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构建立体化人力资源服务网络。

●深化产业与就业协同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将就业优先纳入宏观政策层面,加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与劳动力供求整体规划。紧扣风电装备、动力电池、粮油加工、精密结构件、智慧家纺、光电显示、水污染防治设备等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和县域劳动力状况,推进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实现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良性互动、同频共振。重点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纺织、健康食品等县域主导产业和潜力产业链发展需求,强化产业人才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培育、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加大返乡就业宣传引导和政策支持,有效推动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回流,促进“家门口”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了一个双向交流平台,既方便了求职者就近求职就业,也帮助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一家公司人事经理表示,“刚刚在我这儿填写了简历的求职者,现在都已经去我们公司应聘了。”对于县域来说,通过“小站点”服务就业“大民生”,可以不断提升服务频次和服务效率,促进公共就业服务。

●加强劳动保障和观念引导

强化对平台企业、家政公司等新业态的政策支持和规范,鼓励和引导其发展员工制用工模式,加强以社会保险为基础的劳动权益保障。根据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因势利导,强化对第三产业灵活就业特别是新业态、数字经济领域就业的政策支持,对弱从属关系和弱社会保障的新业态产业领域的就业用工进行扶持、规范、引导,构建覆盖全体就业人群的职工社会保险网络,为新业态新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提供政策法规支持。实施专业化服务,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引导企业发挥用人主体作用,消除性别、年龄、生育等方面的歧视,转变买方市场观念。打造企业文化,改善劳动条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注重维护员工劳动权益。加强对劳动者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宣传和弘扬典型就业事迹,化解对部分企业、行业、岗位的职业偏见,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念。

●积极化解结构性缺工矛盾

一是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引導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核心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施政府补贴性培训全过程系统平台监管,显著提高培训质量。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校企通过联合办班、冠名办班等方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企业提供订单、定向、定岗培养人才。完善政策激励和考核机制,优化新成长劳动力工学交替、实训实习培养模式。搭建便捷服务平台,拓展线上线下校园招聘。

三是促进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对接。以覆盖全体劳动力的政府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系统平台为主体,以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中介为补充,构建立体化劳动力供需信息发布网络,打破信息屏障,促进求职者和用工单位供需充分匹配。

四是开展专业性职业指导。推进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配备专业化力量,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专人专责,开展专业化职业指导,为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切实高效的专业指导服务。

当经济环境改变的时候,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家企业,想要招聘到合适的员工,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尤其是在人口红利不占优势的地区,企业要不断适应新环境、提出新思路。这是双方互相成就的事情,也是人力市场的纳什均衡点选择。

作者单位 射阳县劳动就业中心

猜你喜欢

用工劳动力企业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企业
企业
企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