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闪罐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验案一则
2023-11-10高文琦杨恩惠
祝 曼 莫 媛 高文琦 杨恩惠
听神经瘤术后面瘫根据临床表现主要考虑为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癖”范畴。笔者采用针灸联合闪罐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1 例,疗效佳,现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2 岁,2022 年9 月22 日就诊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诉:听神经瘤术后面瘫两个月。现病史:患者两个月前体检发现听神经瘤,择期手术治疗后家属发现其口角歪斜,闭眼不全,自述左侧面部感觉异常,不可名状,前往多家医院行针灸治疗后效果不佳,经熟人介绍至门诊。查体:左侧额纹变浅,左眼闭合不全,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歪,鼓腮不能,易流口水,进食容易夹食,舌暗淡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听神经瘤术后遗症,中医诊断:口癖(气虚血瘀证)。治疗原则:补气活血,疏调经络。
① 温针。取穴:患侧阳白、鱼腰、攒竹、太阳、人中、迎香、下关、地仓、颊车、承浆,远端取双侧合谷、足三里穴。具体操作:阳白、鱼腰、攒竹、太阳、地仓、合谷选用0.25 mm×40 mm 毫针,人中、迎香、承浆选用0.30 mm×25 mm 毫针,下关、颊车、足三里选用0.30 mm×40 mm 毫针。颊车直刺1 cm、下关直刺1.5 cm平补平泻,双侧足三里直刺2.5 cm 采用提插补法行针1 min 后,分别予18 mm×30 mm 艾条置于针尾,根据毫针倾倒方向,用医用纸胶带固定针身,以防针体倾倒燃着的艾条烫伤面部皮肤,艾条自靠近皮肤端点着,燃烧过程注意患者面部感觉,如感觉温度过高不能耐受,可用约1 mm 的纸片垫于皮肤上。余穴采用平刺进针,平补平泻,待艾条燃尽后取针。针刺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坐起休息,至面部皮温降至正常。② 闪罐。选用1 号玻璃罐1 个、2 号玻璃罐3 个,按面神经在面颊部的分布特点分别在额部、面颊部行闪罐治疗,额部操作时可适当减缓速度,以罐子可以吸附为原则,期间如觉面部皮温过高更换罐子,直至面部皮肤出现潮红为度。治疗结束后将面部擦拭干净,注意避免受寒。隔日1 次,每周两次,10 次为1 个疗程。治疗时间可顺延,保证每周两次。1 个疗程后患者自觉面部感觉较前好转,信心倍增,继续治疗1 个疗程后,与健侧无明显差别,不讲话时面部无明显异常,询问能否降低治疗频率,考虑目前症状更改每周1 次。患者治疗4 次后自觉目前无明显异常,未继续治疗。随访1 个月,患者面部症状无加重。
2 讨论
选穴上采用远近配穴,阳白、鱼腰、攒竹、太阳、人中、迎香、地仓、颊车、承浆为面部局部取穴,可以对面部肌肉物理刺激的同时通调局部经络,也是周围性面瘫的常规用穴。下关穴、颊车均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根据下关穴的解剖位置,其下有面神经的颧支、颞支分布,针刺可以促进面神经恢复,营养面肌,促进面瘫的恢复;颊车穴为气血之枢纽,针刺能激发局部气血,达到祛瘀生新之功。足三里为补益气血之要穴,患者术后气血虚弱,选用该穴既能增强患者全身免疫力,又能达到经脉所过治之所及的功效,促进面部肌肉恢复。三个穴位应用温针,结合灸法的作用,达到通畅气机、营卫调和、消瘀散结之功。拔罐疗法本身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功效,针刺完待局部皮肤恢复常温后,按面神经分布选合适的罐子行闪罐治疗,有机械刺激性作用,引起相应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同时火罐的温热作用于皮肤表面,使局部皮温升高,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供给,以增强组织耐受力,调节全身。
周围性面瘫属于术后并发症,治疗前应告知患者预后情况,降低患者的心理预期。治疗过程中避免灼伤皮肤。因患者面部感觉本就异常,对温度的感觉较常人弱,故操作要谨慎。整个治疗完成后,嘱患者外出时避免感受风寒,居家应起居有常,避免熬夜、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