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探析
2023-11-08贾翠娇许志晋
贾翠娇 许志晋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经济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重点,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产力论、自然规律论、自然与劳动结合论、科学技术论为理论基石,以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中国传统理念为文化根基,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经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经济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经济;马克思恩格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5-0015-04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必然要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面对我国生态与经济发展冲突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消费、生态经济体系、绿色技术创新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将结构和功能良好的自然生态喻为“绿水青山”,将物质财富和经济财富喻为“金山银山”,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两者的关系,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作为生态与经济发展共同的目标追求。从实践角度提出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建立绿色贸易体系,从思想角度提出倡导绿色消费、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和树立生态保护红线,从制度角度提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等,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经济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刻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生态与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生态与经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凝练并发展了这一重要论述,破解了传统发展方式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悖论,为我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这句话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产力理论、遵循自然规律、自然与劳动相结合、科学技术观等生态经济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生态经济关系的正确认识,推动了中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产力理论
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当取决于:首先,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等”[2]。虽然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依旧不容忽视。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力起基础性决定作用,就像中国古话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自然条件的支撑,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再强,生产资料技术再先进,无法与劳动对象相结合,也无法构成完整的劳动生产力。正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生产力理论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对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科学论断。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对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造成重要影响。只有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扩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结构和功能良好的自然生态喻为“绿水青山”,将物质财富和经济财富喻为“金山银山”,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4]清晰明了地回答了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创造经济财富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需要经济财富提供保障,破解了传统发展方式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悖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规律论
马克思提出:“劳动首先是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在劳动中人与自然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良性互动关系,即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不打断自然资源循环再生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在周期内可循环再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种是恶性循环关系,即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排放大量有害物质,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人类的活动超出了自然的供给力和承载力,自然就会出现雾霾、洪涝、泥石流等现象,形成恶性循环。人类虽然是劳动的主体,但自然对人类具有先在性和制约性,马克思特别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恩格斯直接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正是從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遵循自然规律的相关论述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加快实施保护和修护工程。生态保护红线为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的开发划定了清晰的界限,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环境支撑,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提供“底线”保障。
(三)马克思恩格斯自然与劳动结合论
在《资本论》开篇论述商品时,马克思就指出,“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2]。商品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相结合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在自然物质获取容易的情况下,人们将商品的生产更多放在劳动这一要素上,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劳动能力的提高,甚至西方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而忽略了经济发展背后的生态保障,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不仅破坏了环境,造成了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也缩短了经济发展的空间,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关注了这些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自然的保护。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全面启动浙江生态省建设布局中提出:“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7]兼顾生态与经济发展,在地方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央工作后站在中国发展的大局谋划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设“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8]。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并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既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又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做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共进。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与劳动结合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中国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论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论为习近平总书记正确处理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马克思不仅提到了自然生产力的问题,也提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明确指出:“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2]马克思提出的资产阶级不仅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而且也在剥削自然。资本家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原料,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将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关系转为恶性循环的关系。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基础上,指出通过提高科学技术减少废弃物产生和循环利用废弃物来缓解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和加强废物循环利用的思想正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提出的利用科学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循环利用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出要依靠绿色技术创新破解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1],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经济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重视生态,并形成一系列思想成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与经济关系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引用古文经典,继承和发扬其合理内涵,并结合现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与拓展。
(一)天人合一理念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阐释的最高境界和目标追求。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强调要“畏天命”,即要敬畏自然规律。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知天”和“事天”,即在认识的基础上可以改变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荀子也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他在《荀子·天论》中提出了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还强调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錯,那么天也不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不注意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管子也强调了不误农时和合理使用土地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天人合一”这句话,提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3]。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习近平总书记发扬了“天人合一”理念,不断夯实历史基础。
(二)取之有度的理念
儒家思想在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强调对自然要取之有度,注重维护生态平衡。如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与梁惠王探究“仁政”与“王道”时提出,只有取之有度,才可以持续取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国泰民安。《吕氏春秋》中提及了过度取用的危害,告诫人们要克制无休止的欲望和索取,适度索取以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周期,让资源可以持续开发利用。荀子将取之有度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层面,提出可以通过制定法规,规定砍伐山林、捕捞鱼鳖的时节,才能保证不滥用自然资源,让资源持续再生。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这一思想运用到能源调控中,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制度[1],将取之有度的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中。
(三)用之有节的理念
传统文化在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和取之有度的基础上也注重用之有节的节俭理念。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谈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时,没有直接提出要节俭,而是通过对比奢侈和节俭,将节俭作为优先级。在《韩非子·十过》中韩非子用俭朴来回答穆公治国之道,提出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墨子在《墨子·鲁问》中提出要“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这句话的深层意思要告诉人们根据现实的状况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使用资源要加以节制,不要浪费。墨子指出生产与节用两个观念是相辅相成的,生产是节用的前提条件,节用是为了更好地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深受传统文化中用之有节理念的影响,提出“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9],并将其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中,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时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在论述发展方式时提出要节约集约发展,在论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具体战略时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用之有节的中华优秀文化精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经济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环境保护措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毛泽东同志重视河流治理,兴修水利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拓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兴修水利的措施,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1],打好碧水保卫战。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0]。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369名年轻人在这样的号召下来到荒漠一片的塞罕坝,开始了植树造林重建塞罕坝的工作。经过三代人的坚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战,创造了万顷绿色林海。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1]。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植树造林的举措,提出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碧水保卫战和国土绿化行动不仅推动环境污染防治和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质量,而且还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绿色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生态经济思想具体体现在推动落实义务植树、重视生态经济法制建设。邓小平同志发现洪灾发生与木材的过量采伐和植被的人为破坏紧密相关,便亲自带头参加植树活动,并提出:“是否可以规定每年每人都要种几棵树……可否搞出一个文件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施行,或者在人大常委会通过成为法律。”[12]邓小平同志推动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的通过和实行,之后他又提出可通过检查和奖励制度保证全民义务植树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义务植树这一优良传统,提出:“依法严格保护森林,增强义务植树效果,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6]。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视环境保护,也认识到法制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1982年将“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写进了宪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层面挖掘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注重制度对生态与经济发展引导、规制、激励和服务的功能,通过完善绿色GDP核算和考核体系、提高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能力、完善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健全责任追究行政仲裁和司法救济制度,制定责任清单,明确责任追究尽职免责内容等基础配套,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1],为经济保护和生态发展协调共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态经济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与国际接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探索了经济与自然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出:“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13]习近平总书记拓展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走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江泽民同志积极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1992年,中国政府出席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国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也注重国际合作,针对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议题提出:“绿色金融是中方担任主席国提出的一项新议题,旨在应对环境挑战、促进绿色投资,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14]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
江泽民同志注重发挥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全民环保意識,普及科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模式,从输入教育模式转换为参与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宣传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进行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宣传,及时回应社交媒体上的议题,增强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生态经济思想突出体现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在建设“两型社会”中,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在政府层面,将节能目标的实现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习近平总书记也注重生态考核,提出:“把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15],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严格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提供履职制度保障。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在农村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节能型炉灶。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能源利用方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强节能工作,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型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探析,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传统理念为文化根基,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经济重要论述破解了传统发展方式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悖论,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以期回答这些重要论述从何而来、为何如此等重大问题,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
[8]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9]习近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人民日报,2017-05-28.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习近平.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7-08-29.
[12]林震,冯天.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8).
[1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J].求是,1997(18).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2-11-21
基金项目:首都师范大学2020年高校智库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共生思想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SK2020ZK03),主持人许志晋
作者简介:贾翠娇,博士研究生,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许志晋,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