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2017-01-03张良彬王长庆张天赐何鹏辉赵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安徽

张良彬 王长庆 张天赐 何鹏辉 赵飞

[提要] 对安徽省各市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与分析是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基础与关键。本文在构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变异系数法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对安徽省16个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生态经济;变异系数法;相对偏差模糊矩阵;安徽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安徽省经济转型下生态经济建设的评价与建议”(项目编号:201510378390)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4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粗放式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却频频出现:资源消耗过大、生态恶化、产能过剩。在经济转型下生态经济建设的提出,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使经济结构转型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变依靠投资和低端产品出口拉动经济的格局。要提高生态经济水平,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系统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当前,应从解决结构性问题入手,减少高能耗和低效率企业,鼓励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构建新型发展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生态农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建设水平。

一、相关文献综述

对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进行评价是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是对特定地区内不同子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区分,强调区域内各生态要素的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当前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有:黄和平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5个模块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评价。李崇勇等基于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类评价指标,并介绍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张秀梅选取变异系数法、阈值法,基于PSR模型和GM(1,1)模型等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镇江为例,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封新林利用频度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独立性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法或因子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对安徽省各市进行分析。何伟军等通过构建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湖南省武夷山片区的25个县(区、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以建立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体系为基础,在变异系数法下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用来评价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生态经济建设基本状况。依据评价的结果对各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关于生态经济建设的改进措施,为抵御安徽省经济转型时的阵痛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材料。

二、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

(一)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的数量还要注重发展的质量,摆脱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建立以创新为基础的高效率发展模式。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进行有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以维持资源再生的能力和环境自我恢复能力。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在维持生态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追求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在评价它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该依据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方便指标的选择和体系的建立。科学性:指标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反映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内在的机制。指标应该具有明确的概念,并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比较。完备性:生态经济系统中包含若干小系统,因此指标的选择应该兼顾各系统,反应更全面。独立性: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内容繁多的系统,各指标可能会存在重叠,因此在选取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独立性。数据可获得性:指标的选取应该注意到数据是否容易监测与获取。

若要建立生态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根据以上分析建立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详见表1。(表1)

三、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

(一)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一般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而主观赋权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客观赋权法。本文使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是通过多项指标来进行的,如果某项指标的数值能明确区分开各个被评价对象,说明该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因而应该给该指标以较大的权重。

(二)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具体方法是:由不同的评价指标因素和安徽统计年鉴(2015)的原始数据得到一个原始数据的观测值矩阵,根据正逆指标的不同得到一个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最后结合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四、评价分析及建议

(一)评价分析。由表2可知,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黄山市生态经济建设情况较好,而淮南、马鞍山、淮北、安庆市的情况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发展迅速,相比其他市它在经济方面更具优势,高校众多,其中高新产业和研究实验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全省遥遥领先。芜湖市靠近南京市,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快速,GDP增速全省第一位,产业结构合理、居民人均收入多、失业率低、社会服务设施健全。蚌埠市经济增速全省第二位,资源利用合理,尤其是废品利用率高;应当在维持经济增速的同时加强环境建设,重返安徽省内第一方阵。黄山市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黄山、西递、宏村等著名景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单位GDP能耗低而且节能环保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全省遥遥领先。淮南市是安徽省内知名的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环境资源问题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发挥自身地域特色的同时,还要追求经济全面发展,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安庆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得分均位列全省倒数。经济增速慢,经济发展结构单一化、传统化,高新技术产业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应注重加强居民环保节约意识,提高居民生活环境。马鞍山市虽地处安徽省东部,靠近南京市,但未能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率低下,缺乏城市特色发展产业。

从经济系统看,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在经济子系统中占比最大,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深度与潜力,合肥市达到了1.82%,而亳州市仅有0.08%,全省各市间的差异较大,存在一定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各市应当注重加强科研建设,走科技发展道路。从社会系统看,各市之间的整体差异并不大,就城镇失业率而言,淮北市、淮南市达到了4%,阜阳市只有1.53%,各市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小。从环境系统看,主要考虑的是对环境的破坏与保护两方面,其中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在整体中占比最大,突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淮南市是以煤炭、电力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节能环保占财政预算的比重,黄山市最高,为0.108%,与其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分不开的。从资源系统看,单位GDP工业用水量和危险物品综合利用率这两项指标比重很高,前项也符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事实,对危险品的处理既包括减轻对环境的危害也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相当符合我们的主题。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资源评价指标排名也靠后,其经济发展缓慢和资源有效利用率存在一定关系。

(二)建议

1、制定绿色GDP评价标准,增加环保因素,更加关注绿色经济与持续发展,让生态经济评价标准深入人心。同时,推行绿色GDP政绩评价,使政府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经济建设中来。在现阶段,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因素,需要对不同地区提出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各有侧重。待状况有所改善后,再实行统一标准。

2、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朝着绿色、高效的方向调整是迫在眉睫的。注重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随着市场的细分,要根据地方特色,着重发展适合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和发展模式。

3、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引导作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创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树立典型带头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带动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限制,引导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4、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历来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对于这两方面安徽省各市间的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不仅要对不达标的地区与企业加大惩罚力度,而且对表现突出的地区与产业进行奖励,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不可妥协。

5、注重科研与教育的投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加快优秀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中的进程,同时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教育,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经济建设问题。

安徽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经济建设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特色,结合相关政策,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道路,改善整个安徽省的生态经济建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和平,彭小琳,孔凡斌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J].生态学报,2014.34.11.

[2]李崇勇,陈森林,范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

[3]张秀梅.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镇江市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08.

[4]封新林.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5.

[5]何伟军,杨淼,袁亮等.基于熵值法的武陵山片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J].生态科学,2016.35.2.

[6]杨桂元.数学建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安徽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