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2023-11-08文吉昌

学理论·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两种理论体系相结合,既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能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工业文明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产力的完美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两种理论体系相结合的重大历史意义,突出表现于以两种文化形式为代表,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发展与交流互鉴,通过思想体系的结合形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互鉴;共同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5-000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理解这两种思想体系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和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现阶段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塑形与价值认同

中国古人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实践深刻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精神交往等实践活动则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与对外传播。在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各氏族、部落、族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原始生产活动,这一阶段,“中国”“中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多数代表汉人和汉民族的概念就是“诸夏”“华夏”等。“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以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为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逐渐彰显出民族特色和中国智慧,并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平衡”“仁义礼智信”等文化术语。通过这些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和全息性特点都清晰可见,从中国智慧角度可以将其衍生出“万物互联”“同频共振”“心物同源”等理念;同时也可以从形而下的具体的文化形式对其进行表述,凸显出中国汉字、阴阳五行、中医中药等文化形式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物质交往本身包含了文化生产的过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人类肉体的维持与精神的生产都与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相关。在日常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形式的参与中,群体内部、国家内部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生产形式上看具有很多共同性,只有物质生产形式与精神生产形式相分离之后,文化的独立性才得到了鲜明提升。“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思想精华都是中国古人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之后才形成的理论成果。物质交往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相类似的物质生产环境塑造了相类似的物质交往过程,为了让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更加顺利,中国古人将内省和慎独作为基本要求,在努力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规划中,实现了中国人内圣与外王的平衡。通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物质交往理论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人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世界各国的人类文明塑造都有着相类似的发展过程,物质交往推动了中华民族内部的价值认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实现了内圣外王的人格提升和环境塑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众多论述中总结了文化、文明的海外传播模式,对于传统社会,人们往往通过空间合并来实现思想的普及。“德意志人进行并吞的趋势过去一向是,现在也还是西欧文明传播到东欧的最有力的方法之一;只有当日耳曼化的过程进行到那些能够保持独立民族生存、团结统一的大民族(匈牙利人是这种民族,在某种程度上波兰人也是这种民族)的边界时,这种趋势才会停止。”[5]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强调近代社会的文明传播伴随着资产阶级的资本剥削和空间扩张。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传播提供了大量的靈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一词出现了150次,从“交往”到“世界交往”的发展过程囊括了个人、群体、民族、国家、世界的文化传播过程。二者有序发展的前提需要一个可以融合国内国外两种文化传播渠道的体验空间,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中,主要突出了城市空间的文化传播功能。“‘马克思空间哲学的内容结构包括实践唯物主义空间本质论、空间的社会逻辑、空间生产理论、世界交往的空间叙事、资本空间化及其批判、‘现实的个人空间解放的历史逻辑和空间正义思想。”[6]马克思希望在研究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寻找一条可以传播正能量的文化渠道,城市空间的演变与人的日常劳动实践、文化创作都内嵌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空间生产、文化传播、世界交往也成为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基础性条件。在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构建了虚假的现代化形式,同质化和零散化的物质生产模式与肤浅的、片面的文化创新遮蔽了资产阶级无序化生产所导致的低效能和非正义的社会发展现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谁也搞不清楚到哪里为止算是诚实,从哪里起就算是欺诈。”[7]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时代,国际秩序和国际正义完全由大资本家所主导,文化传播的正义性与文化内容本身的正义性也由这些掌握话语权的资本主义机构所规定。中国通过和平崛起的形式,为世界带来了新的、非剥削性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国际秩序的同时,塑造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这些努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二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学习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革命话语。毛泽东同志本人也在大量的论著中提出了很多在当时可称为新颖的语言。比如,毛泽东同志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具体问题时提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8]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融合与创新,毛泽东同志领会了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等相关术语,并将其转化成具有中国语言特色的新表述“三座大山”。“正如我们所说的,所謂理解就是在语言上取得相互一致(Sich in der Sprache Verst■ndigen),而不是说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思想之中并设身处地地领会他人的体验。我们曾经强调说,在理解中这样所产生的意义经验总是包含着应用(Applikation)。”[9]

“三座大山”的话语创新只是毛泽东同志在话语创新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众多成果之一。“民主集中制”“矛盾论”“实践论”“本本主义”“纸老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众多论述都是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原创性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0]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百年建设基本经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过程中,历代领导集体都在话语创新领域做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比如“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精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市场经济的政治态度。“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四化,永不称霸”等话语表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和平崛起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决心。同时,话语创新背后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学和语用学的新问题、新转向;话语创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深刻领会,代表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转型创新。

(二)二者相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方法路径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两个鲜明的含义,第一个方面强调新时代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化,第二个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这两种发展模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第一个方面而言,新时代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化,目的就是端正传统文化复兴的心态,时刻牢记传统文化的复兴目的是服务于人民,满足人民文化教育的需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工业文化及其文化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发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方式。在现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传统文化”的形式主要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将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元宇宙相融合。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相融合,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导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思维逻辑相融合,才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成果始终由人民共享。

对于第二个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融合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之中。马克思恩格斯都发现了经济基础对文化创作的影响作用,强调从物质生产的基础层面入手,实现文化创作与劳动人民文化需求相统一。马克思多次强调文化的创新创造是人的“类本性”的充分彰显,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充分论述了人类物质文化生产与精神文化生产的复杂关系,并从“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的视角阐释了物质文化形式的演变对精神文化形成带来的深刻影响。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转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物质与文化的关系发端于人们的物质交往活动中,现实生活与语言交织在一起,文化创作也通过话语叙述获得传承,人的语言又是人类意识的直接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贡献就是深刻反思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在各个领域造成的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等现象,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华上千年的物质生产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进程中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形成了中华物质文明的发展模式,同样,中华上千年的精神文化创作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进程中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过程又伴随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充分展现了马克思所强调的“改变世界”的革命情怀。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土壤,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所提炼出来的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价值观念有机融合,并伴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中国化、时代化转型。

三、总结

总结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意创新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带领中国人民适应、接受并创造新的科技文化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科技+商业”的运营模式;这种标配的发展模式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时空传播、跨受众宣传。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需要与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相结合,需要各界专家学者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创造话语元素与逻辑思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伴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也伴随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造。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中国人民通过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现了民族精神的提升、政党形象的塑造,彰显了文化自信自强的同时,为世界提供了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36.[6]李维意.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结构和出场方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2.

[9]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96.

[10]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6-08

作者简介:文吉昌,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