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2016-11-10王宇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科技

王宇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科技关系思想是其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彰显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核心的力证。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能动的认识,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二者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人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与它的统一与对立直接表现为造福于人和奴役人。探明人与科技的关系对现在以及未来的科学发展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关键词]人 科技 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11-02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庞大的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的科技发展状况的一次总结和高度抽象,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生成

不论哪一门理论的产生都不会是偶然的,它都有其必然的原因。现从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背景三个方面揭示其必然性。

(一)自然科学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19世纪被誉为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为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带来了理论基础。人们开始运用整体的、联系的和运动的观点考察世界。

1755年,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对于自然科学打破宗教神学束缚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牛顿“神的第一推动”让自然科学又回到了上帝的怀抱。康德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于星云的假说,并回答了第一推动的问题。他认为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原始星云在自身的引力与斥力的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这个井然有序的天体运行系统。这个假说猜想的意义不完全在于问题本身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将自然科学从神学范畴拉回了人间,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提供了天文学支持。

自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近代形而上学宇宙观的第一个缺口后,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方面也相继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生物学方面,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任何物种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彻底摧毁了上帝创世说,否定了物种不变论。马克思曾这样评价《物种起源》及达尔文的贡献:“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①19世纪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宏伟成就,则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的产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持。185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用实验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衡定律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伟大的运动基本定理。在电磁学方面,19世纪之前,人们都认为电与磁有着质的区别,一定不能互化。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问世,打破了这一传统认识。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和电磁理论的建立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个世界在消散与生成中前进,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发展。马克思正是利用自然科学的这种规律,并结合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政治背景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使欧洲的封建贵族彻底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承诺给广大民众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没有随着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而兑现,反之,资本家对劳动工人们的压榨更甚于以往的统治阶级,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劣至极。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使供应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工资降到最低价格,即仅够工人在劳动期间糊口”。②工人每天拿着极少的工资,工作却长达15个小时以上,这使得他们的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衰。在利润面前,资本家的贪婪面孔暴露无遗。

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识到。社会生产普遍化而社会资本却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以工人为首的无产阶级越劳动,自己却越是贫困潦倒。工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呈现出必然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工人更快速地走向贫穷。

随着19世纪“工业盛世”的到来,科学技术造福于人和奴役人的双重性彻底暴露,人与科技的分离也完全展现出来。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古代科学大多处在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猜测性的预言阶段,而且没有成型的体系;近代科学则把实验与严密的逻辑推理相结合,形成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科学理论。这使得科学技术有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样的成就让人自身处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阶段。在工厂手工业中,大机器成为主体后,资本家再雇佣工人已经不是需要他们去独立劳动了,而是用他们去看管机器。工人便成为了有意识、有生命的,且从事着单调、乏味、枯燥的劳动附属品。工人每天在高温且充满原料废屑的空气中,在震耳欲聋的机器运作声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人已不再是自由地使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了,而是被迫使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受到折磨和摧残。足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的力量越来越受到压抑,甚至否定人自身的存在。

二、人与科技逐渐走向对立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创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特别是对于欧洲,由于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绝大多数人则一无所有。”③科技的每一次重大成功都将伴随着自我的丧失,丧失在自己创造的科技中又无法自拔。学术界将科技奴役人的表现称作科技异化,它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是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④马克思的科技异化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潜在的,与劳动异化相类似。他这样描述:“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⑤

科技异化现象越明显,科技“反我”的表现就越多。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科技的革新能力的同时,也看到了科技与人的本质相分离的情形。科技的这种发展趋势已经无法回避,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适“度”而为,才是把握未来科技走向的重要法门。这对于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及相生之道

(一)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有两种:统一或对立。人与科技的统一表现为科学技术造福于人,与人类意志相统一;人与科技的对立表现为科学技术奴役人,科技成为主体与人类意志相对立,即科技异化的内化。讨论人与科技的关系,就是要让科技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挥正面效应,抵制科技悲观主义的同时也要给科技乐观主义“降降温”。

科技乐观主义实质上是“科技崇拜主义”,它将科技过度理想化和绝对化,极其重视其“正面效应”,科技悲观主义又称为“反技术主义”,它全面讨伐科学技术,认为科技直接主宰人类命运且必然会给人来带来灾难,绝对无法避免。

不难发现,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都太过极端,不可单方面评述。科技乐观主义正确认识到了科技的革命作用和“正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度乐观。然而它完全将科学技术当作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唯一决定力量,主观地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任何问题,这就太过理想化了。不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分毫不得减。科技悲观主义宣扬的是一种科技决定论,它怀疑、否定科技的积极作用,看不到人的能动性;科技悲观主义过度放大了负面效应,并且对科技未来的发展空间不抱有任何希望。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都过于片面,没有理性、全面、系统地看待科学技术本身和作为主体的人。科技乐观主义只看到了科技造福人类的一面,对其“正面效应”无限放大并推及未来,认为科技通过发展必能解决一切问题;科技悲观主义只看到了科技奴役人的一面,认为科技自身就主宰着人类命运,必将给人类带来不幸。它产生的原因在于没有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制约方面看待科技发展,只是孤立地看待问题。

一言以蔽之,我们认识科学技术,不能片面化地单向了解,而应辩证地看待科技,更应清楚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前面的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介绍,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体系中,对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则相当理性。在深刻揭示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作出尖锐批判的同时,也肯定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革命效果。因而深度考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观视域下的人与科技的关系,是认识人与科技关系的必经之路。

(二)人与科技的相生之道

可以看出,其实在处理人与科技的关系时,我们人类是存在一种矛盾心理的:一方面希望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又担心科学技术会脱离人的掌控而奴役人自身。因此,解决人与科技的关系,就是解决人类如何看待科技的问题。

前面分析了科技悲观主义与科技乐观主义,两者均属极端决定论。唯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将科学技术放入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图景中,放在历史唯物视角下,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的关系,才是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正确方法。

首先,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⑥,这是对科学技术的肯定回答。历史是人的历史,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决定因素,科技则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⑦。这也就从根本上明确了二者的从属关系,人在先,科技在后,人是要通过科学技术公开展示自我意识的。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大机械一直到现在的高新技术,都是人类的自我展示。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技奴役人的这种表现(科技异化)是科技发展中的消极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更是不需要躲避的,因为科技异化是劳动异化的一种特殊表现。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⑧。在人通过劳动诞生历史的那一刻起,劳动就不得不通过异化来完成对人的本质的展现:异化劳动改造自在自然,创造现实世界,让一切属于人;异化劳动则成了人的对象性活动,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本体性活动。科技异化与劳动异化相同,都不是外在于人的,它是在人类历史上起革命和推动作用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它在改变人的生存条件的同时,也为人类解放创造了条件。

最后,马克思认为科技与人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在看待科技与人的关系上的矛盾心理,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人和人的活动的关系被平面化,人们过分地用实际作用结果来认识二者关系,将科技同人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等同起来,仅仅表现为资本的增长效果。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科技与人的关系方面则被这种资本主义逻辑片面化、抽象化地掩盖,使人无法真正看到科技与人的关系的背后起作用的因素。要想解决人与科技的矛盾关系,就要将这层资本逻辑面纱摘下。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这个人必须是“现实的人”,即“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非绝对精神化的或高度抽象的人”,在人的自由全面解放的历史使命中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进而解决人与科技的矛盾;二是必须以“现实的人”为解决矛盾的逻辑出发点,科技则是“现实的人”的物化,而人与科技的关系则是种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所以最后必将归结到人与人的关系上;三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20.

④李桂花.科技哲思——科技异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82-183.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⑧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科技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技在线
科学技术与田径的辩证思考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