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策略探讨
2023-11-08孙甲凤
孙甲凤
摘 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就要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进行渗透,这样才能让幼儿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们的成长中,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就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地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进行渗透,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意义及原则,随后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园 区域活动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5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路,有助于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启发幼儿的智力。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对幼儿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而要确保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则需要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立足于区域活动,寻找利用传统文化的机会,并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意义
1.有利于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尽管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但是对幼儿进行简单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文学、节日、戏剧、绘画等物质传统文化,还有精神、道德等非物质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能够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丰富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合理地将它融入幼儿园教学中,引导幼儿积极利用现有的生活体验来认识各种未知的东西,并通过不同的区域活动来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定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新型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与游戏,提升其对文化的认识,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学习这些文化不但能丰富幼儿的知识,而且还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环境和探索环境,使幼儿的思维得以形成。
3.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不能只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要学习文化的内涵。幼儿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幼儿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而自身的学习和模仿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往往很难辨别是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积极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们学习正确的意识和行为,让他们了解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他们才能持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对于幼儿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使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需要加强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国家精神为表征的,如“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等,这些内容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大有帮助。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修养,引导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纠正不良习惯,自尊自强,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使自己成为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节日风俗在培养幼儿民族自信心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重视,以及对精神故乡的不懈追求。这些节日体现了中国人五谷丰登、尊崇知识、团结友爱的美好感情,幼儿在节日纪念活动中,了解到自己国家的风俗和感情,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直接影响。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由于幼儿缺少足够的认知,当教师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区域活动中时,如果融入的内容过于深奥难懂,不但会影响幼儿的日常学习,而且会严重影响幼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兴趣,从而使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幼儿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区域活动中,需要坚持阶段性的原则,以保证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要从简单的文化入手,逐渐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难度。
2.趣味性原则
幼儿园阶段是学生刚刚开始接受教育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意识,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区域活动中,如果方法过于单一、刻板,就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区域活动中,就需要坚持趣味性原则。
3.多元化原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各个区域都存在着差异。比如,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的习俗也各不相同,南方吃甜粽子,举行激烈的龙舟竞赛,把朱砂、雄黄、香料等装在漂亮的香袋里,然后挂在身上保佑平安;北方端午则吃咸粽子,踏青出游,佩戴钟馗像驱除五毒。幼儿园教师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需要坚持多元的教学理念,引导幼儿全面、客观地理解传统文化,使幼儿在全面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多元的文化意识,从而为幼儿今后更好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过度参与幼儿区域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在观察中,有些教师会过度干涉幼儿的游戏,将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强行灌输给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比如,在区域活动中,当学习“扎染”时,教师们会采取小组授课的形式,将幼儿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逐一進行小组辅导,教师的这种行为,使区域活动成为群体活动,能充分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其次,有些教师不信任幼儿的自主性,对一切事情都要跟进,有时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压力。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如果过分干涉,就会降低幼儿的学习热情,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2.区域活动选择内容不适用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选择的主题、制作材料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目前,区域活动中所选择的传统文化题材基本相同,尤其是在大、小班的美术创作中,教师们最喜欢的就是青花瓷器,而且所用的原料也基本一样,并没有考虑到各年级的差异。其次,个别地区开展的活动显然超出了幼儿目前的理解能力,与他们的年龄特征不符。
四、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开展传统文化日常教育
在幼儿园中,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这种方式,既能缩短幼儿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又能调动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准确地输出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其素质。
比如,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幼儿用餐的时候,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华传统餐桌礼仪等内容告知幼儿,使幼儿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在幼儿喝水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幼儿们讲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挑选茶叶的一些小窍门,让他们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使幼儿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提高幼儿的传统文化素质。
2.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幼儿园的幼儿一般都是爱玩的,他们一般只会学自己喜欢的东西。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组织幼儿开展趣味传统文化活动,为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感知体验,帮助幼儿能够更深刻全面地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比如,在幼儿园的大班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幼儿们学习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同时,也会给幼儿们讲解中国服装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文化背景,并尝试着带他们亲手制作自己喜爱的传统服装,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们可以穿上他们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能使幼儿获得多元的文化体验,满足他们对学习、探究的需要,有效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兴趣,为幼儿今后积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基础。
3.创建传统文化区域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并非全部都是适合开展幼儿早期教育的,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区域活动的设计时,要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同时满足其兴趣需要,促进他们的意识、观念和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在多元文化中层层筛选,选取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等内容,将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课程和区域活动相结合,尽可能地减少难度较大的内容。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常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以幼儿的自主性为中心。因此,要使区域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制订区域活动方案,使区域活动的形式尽可能保留下来,传统文化的要素尽可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提高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清楚地了解活动的目的,确定所需的材料,制订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使各环节都能融入传统文化之中,确保活动的完整性。
一是语言区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区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在这一区域融入典故,可以让幼儿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幼儿期对有趣的故事感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典故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以孔融让梨的典故为例,教师在正式解释之前,先编一段故事,然后随机问一位小朋友:“面对一大一小两个梨,你会选哪个?”引导幼儿们思考,并引出孔融让梨的故事。另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语言区开展讲故事活动,让幼儿学会自己说出所知道故事,从而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是舞蹈区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舞蹈类型进行教学,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让幼儿认真地听音乐后讲一讲自己的感觉,播放完毕后让幼儿们进行回答,在教师引导幼儿们听完音乐之后,“舞蹈”这个话题就被引入了,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教师能够让幼儿们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模仿、学习等活动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是美术区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专题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认识端午风俗、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的主题活动,设计包粽子、制作龙舟模型等活动,并投放相关材料,由幼儿自主设计和游戏,体验包粽子和制作龙舟的乐趣。这些活动都是围绕着端午节的主题展开的,教师为幼儿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活动计划,让他们了解节日的风俗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是音乐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唱是音乐区的重要活动,它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区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们学习《明月几时有》《在水一方》等古典诗词,通过音乐让幼儿们体会中华诗歌的魅力。
环境创设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不可忽略,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而这种潜移默化中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最大的,其产生的教育效果和教育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引导,使幼儿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4.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特色鲜明,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从实际出发,发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的文化,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山东日照特有的春节风俗来开展《过新年》的教学,山东人在大年初一会吃长寿面,这意味着“常年平安”,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风俗向幼儿解释历史上的春节习俗,例如,吃长寿面的初衷和寓意等,让幼儿了解这个传统文化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门蔗、春枝、过火、扫尘、添旺、围炉守岁”等传统风俗进行教学,使幼儿体会当地的文化魅力,并引导他们发现并挖掘身边的传统文化。
5.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首先,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教学知识,更要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利用书本、网络等平台搜集材料,寻找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机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领悟。其次,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积极发掘能够推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传统文化要素,使之与各地区的活动相融合,以灵活的形式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提高幼儿的区域活动经验。此外,教师要通过观察和评估,正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启发,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肯定,从而促使他们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成长特征,营造一种能使幼儿乐于接受、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传统文化素质,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參考文献:
[1] 王美娜、李江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策略》,《中国宽带》2021年第3期。
[2] 张玉洁《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启迪与智慧》2020年第2期。
[3] 肖庆玲《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的应用探讨》,《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