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研究
2023-11-08李宝花
李宝花
摘 要: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认知。然而,文化却是地域性的,每一种文化都根植于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代表了某一民族或地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如何在全球性的科学知识和地域性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让小学科学教学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这是教育者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 传统文化 融合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61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注意到,许多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时,常常脱离了文化背景,从而导致科学教育变得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忽视了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力。因此,寻找一种将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一、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平台,帮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身的文化传统。科学知识是全球的,无国界的,而传统文化则是特定的,根植于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學相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广的学习视角,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故事、神话、习俗等,都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有趣教学资源。通过将科学知识与熟悉的文化元素相结合,可以使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和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1.缺乏系统的融合策略
在现行的小学科学教学体系中,教师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意识日益增强。然而,虽然理念上有了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系统性的融合策略却大大缺乏。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科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而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对这种融合教学的持续性考虑,导致传统文化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比如,一些教师仅在讲解某个科学概念或者实验的时候临时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的应用并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深入的教学线索,导致学生对于科学知识与文化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感受到科学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2.教材内容的不足
在当前的科学教育体系中,主流科学教材往往以西方科学历史、观念和案例为主要内容,而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科学元素往往较少涉及。这导致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材内容缺乏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应用,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许多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智慧,如农耕、建筑、天文历法等。然而,这些在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知识在教材中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学生对于本土科学成就的认知有限。并且,如果教材中缺乏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有更多机会引入相关文化元素,使得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结合变得困难。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缺乏相关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3.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
虽然教师意识到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相关教学技能,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智慧,但如果教师对此缺乏认知,将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机会和方式,从而限制了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有机结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和经验,教师难以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对传统文化的刻板认识
对传统文化存在刻板认识的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导致传统文化在科学教学中被忽视。这种观念的存在限制了传统文化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也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教师因为对传统文化的陈旧印象,而在科学教学中回避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与科学分割开来。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受到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对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科学知识缺乏兴趣。
5.评价体系的偏颇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不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这导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传统文化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普遍倾向于重视学生在科学知识考核中的成绩表现,尤其是对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强调。这使得学生和教师更加关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由于传统文化在标准化考试中并不占主要分数,学生可能将学习重点放在追求高分数的科学知识上,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三、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
1.融合教材内容
在科学教材的编写中,加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实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这种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传统建筑、农耕技术、天文历法等。通过在科学教材中引入这些相关内容,学生将了解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知识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融合传统文化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自身身份认同的关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小学科学《了解我们的住房》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介绍我国古代传统住房的特点和建造技艺。在教材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传统建筑案例,如四合院、土楼、藏式房屋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传统住房形式和建筑材料。通过对传统住房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同时,教材还可以结合传统住房的科学原理,讲解其中的合理布局、通风采光、保温隔热等特点。通过对传统住房与现代科学原理的对比,学生将体会到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传统住房图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设计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与科学的融合,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充分结合科学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从而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以小学科学《设计塔台模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塔台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与科学的融合。在设计塔台模型的过程中,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参考传统建筑风格来设计塔台模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传统建筑,如古代城楼、古塔等,让学生观察和探索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工艺。通过参观和观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与建筑科学的关联,并将这些观察到的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塔台模型设计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其中的智慧。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与科学的有机融合,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传统文化故事讲解
在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故事和民间传说,不仅能够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原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同时,讲解传统文化故事也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通过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故事情节中融入科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科学知识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科学原理。
以小学科学《浩瀚的宇宙》一课为例。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讲解有关天文学的科学知识,并融入传统文化故事,如牛郎织女等。通过讲述牛郎织女这个传统文化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星空中的星座。例如,讲解银河系中的牛郎织女星座,引导學生观察夜空中的星象,并讲述其中的爱情传说。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不仅能了解星座,还能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浪漫与美丽。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4.文化节日庆祝
文化节日庆祝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传统节日中感受科学的奥妙,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通过在文化节日举办科学实验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联。在农历节气时,可以进行与季节变化相关的科学实验。
例如,在春分时进行有关昼夜平分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日影长度的变化。在夏至时,可以进行关于太阳高度和直射角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夏季阳光的直射。在秋分时,可以进行关于树叶颜色变化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秋季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在冬至时,可以进行关于日照时间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冬季的昼短夜长。通过在传统节日举办这样的科学实验,学生将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现象的变化,了解与节气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背景,讲解节气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俗,使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除了实验,教师还可以组织其他活动,如在传统节日中开展科学展览,让学生制作展板、模型等,展示与节日相关的科学现象和实验结果。还可以进行科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5.社区资源利用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通过借助社区资源,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传统手工艺人来到学校,学生将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创新过程,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联性。通过与专家和手工艺人的互动,学生将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共通之处。通过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传统手工艺人来学校,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专家和手工艺人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技艺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亲眼见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与专家和手工艺人的交流中,学生可以提问、探究,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智慧。这样的互动体验将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联性。
以小学科学《灵活巧妙的剪刀》一课为例,学校可以邀请传统剪纸艺术的手工艺人来进行剪纸展示和教学。在展示中,手工艺人可以展示不同剪纸图案的制作过程,并介绍剪纸艺术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将通过亲身体验剪纸制作过程,了解剪纸艺术的传承和技巧。在交流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手工艺人互动,了解剪纸艺术中的对称、比例等科学原理,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通过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将有更多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6.跨学科项目探究
跨学科项目探究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相互联系和应用,来深入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跨学科的项目探究活动,可以将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通过跨学科项目探究,学生将有机会研究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如在研究传统农耕知识与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关联时,学生可以了解传统农耕技术和种植方法,比较其与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异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探究,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农耕对于现代农业的启示和价值,体会传统文化在农业领域的智慧和贡献。
例如,在小学科学《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一课中,可以开展关于传统烹饪方法与化学变化的探究项目。学生可以研究传统烹饪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分析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将理解食物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原理,同时也认识到传统烹饪技巧对于食物口感和营养的影响。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教师们共同的努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中,将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智慧和现代科学的大门,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克红《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文化产业》2021年第28期。
[2] 孙淑兰《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方法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19期。
[3] 耿慧《浅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