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究

2023-11-07付甍

高考·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付甍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首先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性,随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并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意识;文化知识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高中語文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学生的兴趣多样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探索和总结相关的策略和方法,可以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强调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语文新课标有三类课程:“整本经典阅读与研讨”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选修,而高考语文命题和阅卷原则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等方面的智慧,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

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培养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邃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的仁爱、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等。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人文精神的源头,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高情感修养和道德素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如古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通过接触和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传统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模式和创造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名人名言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范本和典范,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思维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家情怀的终身学习者具有积极的影响[2]。

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经典文学作品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升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深入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从中获得全面的教育与启迪。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接触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与背景。

例如: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书中的情节,查阅资料开展文化认识,完成导学任务单(见附1)和主题研读任务(见附2),了解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民俗文化、女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拓宽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视野。

附1:导学任务单

阅读1—18回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①理解三个神话及三个现实人物的作用。

②梳理贾府布局及人物关系。

③分析“金陵十二钗”判词对人物的暗示作用。

④赏析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情节并分析其作用。

⑤梳理大观园布局。

⑥分析元妃省亲的意义。

附2:主题研读

1.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探究《红楼梦》中“以玉为名”者的韵外之致

2.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赏析《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欣赏其中的优美语言和艺术表达,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语言表达,学生在阅读和分析过程中需要汇集所学,并且运用结构分析法、比较鉴别法等,方能更加深入地分析理解和鉴赏学习。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阅读《水浒传》整本书,了解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具体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引导学生对节选部分精研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创作意图,剖析林冲的形象和“风雪”这一环境描写的推动作用。这一系列的引导不仅使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为他们阅读其他同类文章提供了方法借鉴[3]。

(二)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是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策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是诗词、典故、成语、谚语等,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参与度,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和表达方式,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例如:在教学《劝学》时,笔者从字形的角度区分“而致千里”的“致”和“无以至千里”的“至”。甲骨文的“至”像射来的箭落到地面上,表示达到,是自己到的,而非借助外物。篆字“致”的写法,右侧的反文犹如一只手拿着武器,所以,“致”表示达到,是借助外力,这个意思今天还常说,比如:因病致贫、宁静致远、致病等。借助字的构造解读字的含义,帮助学生直观地区分形近字在句子中的不同用法,效果非常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将其融入写作中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同时,传统文化元素也可以作为作文的灵感来源,鼓励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内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在《劝学》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大名鼎鼎的荀子为什么开篇还要引用君子的话?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思考:辛弃疾的诗词为什么喜欢借用典故表情达意?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名言、典故等能够赋予文章以权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大大提升自己文章的说服力,增加文采,更能在细微处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学生不仅写文章有意识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也更感兴趣并且主动探索研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奥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中通过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如苏轼与《寒食帖》、李清照和她的金石书画等,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三)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体验。《短歌行》是曹操创作的四言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集体朗诵等文化活动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心怀天下的气概;同时,了解诗歌的背景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表现的慷慨悲凉的魏晋风骨。在活动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绘画表现情绪,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文化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如书法等。教师可以结合《兰亭集序》,讲解书法知识,对比常见的冯承素双钩本与褚遂良、欧阳询、赵孟頫等摹本的异同;也可以介绍两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及士族喜好服药、谈玄的风气,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王羲之文学与书法风格的影响。

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情感与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同时,这种活动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情感和语文素养。

(四)创设多媒体环境,学习和体验多元文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资源,可以生动地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使用电子书籍、影音资料、互联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通过使用电子课件或投影仪,教师可以呈现传统文化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观看、听取、体验等方式全面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抽象和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环境则能够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音频剪辑等,使学生切身感受古人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环境进行信息搜索、整理和分享,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同时,多媒体环境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和创意表达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意表达,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力。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场景,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悲壮景色,通过播放自然风光的影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登高远望的情境之中,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共鸣,进一步提出此诗“转益多师”的集大成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其与风格迥乎不同的六朝宫体诗的关系。

(五)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通过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体验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首先,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物;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习俗与民俗。

其次,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标准,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欣赏传统艺术的表演、展览、演出等。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演出、传统音乐会等,让他们感受传统艺术的美妙和独特之处。同时,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或文化传承人给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的精髓。

此外,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創造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活动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创作和表演,如诗歌朗诵、剧本创作、舞蹈编排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创作比赛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诗歌、故事、绘画等作品。

通过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体验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和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工作。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创设多媒体环境以及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等策略,可以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之中。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融合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的培养,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积极运用相关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知识启迪。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兴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J].学周刊,2023(22):151-153.

[2]李家思.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3,9(6):116-119.

[3]吴唯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探析[J].汉字文化,2023(11):99-101.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