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11-07黄峥

高考·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历史策略

黄峥

摘 要:从目前来看,历史学科教学中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仍处于基础阶段。同时,劳动教育深度不足,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以打扫卫生、捡垃圾等教育形式为主,影响到了整体教育效果。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将先粗略探讨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再详细阐述劳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通过二者融合教育真正达成五育并举育人目标。

关键词:历史;劳动教育;策略

所谓“劳动教育”,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态度,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其是促进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劳动观念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和劳动素养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有机融合起来,更利于落实五育并举政策,显著提高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其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劳动观。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劳动观,有利于学生养成唯物史观素养,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较好的发展[1]。

(二)促进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将劳动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融合起来,提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能更好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实现综合育人目标。

(三)提高教育价值

课堂上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能更好地凸显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同时,将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能让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素材变得更为丰富,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育人功能。

二、劳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情动人,激发劳动情感

历史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历史人物故事,他们身上有着浓烈的劳动情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常教学中要重视为学生讲讲历史名人用劳动创造科技、艺术、文化成果,尊重劳动果实的故事。通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劳动榜样,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劳动品质。历史人物故事通常通俗易懂,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趣味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素养的本质,从中取得较好的劳动教育效果,使更多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劳动情感,可为学生讲讲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学打草鞋”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的生活十分困难。面对重重困难,毛泽东向战士们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自己种,没有菜我们自己栽,没有布我们自己织,没有鞋我们自己编。一天毛泽东看见一间小茅屋前坐着一位白发老汉,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于是毛泽东向老人拜师开始学打草鞋,他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牢牢记在了心中。不一会儿,毛泽东就学会了打草鞋,又将打草鞋的一招一式教给了战士们,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勤劳俭朴的好榜样。当学生听了“毛泽东学打草鞋”的故事以后,他们将油然产生良好的劳动情感,能自觉以毛泽东为榜样,努力做一个勤劳俭朴的人[2]。

(二)推陈出新,创设劳动情境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平时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境况,要善用多媒體教学工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直观、形象展现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社会生活方式等,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深入体会劳动价值,由此取得较好的劳动教育效果,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教学时,可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梳理文化成就,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劳动观念。实际教学中,可先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有关三国至隋唐文化的视频,请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再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填写教师所展示的表格,汇总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儒、佛、道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不同领域的劳动成果。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将大致了解到本课内容。接着,可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直观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儒学、道教以及佛教发展情况的图片,再为学生播放《千年菩提路》中截取的片段,请学生仔细观看图片和视频,自由谈谈自己的发现。在这个环节,学生将更为深入地探究这个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理顺其在文学创作、绘画雕塑、书法方面的劳动成果。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完成了对历史劳动成果的梳理,达到了劳动教育目的[3]。

(三)千锤百炼,培养劳动精神

1.开展挫折教育

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面对困难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要重视恰当渗透劳动教育,借助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塑造顽强意志,让学生学会用自身劳动战胜困难,以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历史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宝库,从书本中精选一些挫折教育素材,用历史书中的素材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志,警醒学生用劳动攻克难关,战胜挫折。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精神,可尝试在挫折教育中磨砺他们顽强的劳动意志。实际教学中,可重点带领学生探索“曲折发展的十年”这部分内容。具体教学中,为学生直观展示《论十大关系》的书籍封面和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再引领学生深入分析前期的正确探索(中共八大)、中期的失误和后期的调整。其中,在中期的失误内容学习中,全面分析中期失误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深入探索“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中期失误表现造成了“左”倾错误泛滥,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面对中期失误所带来的挫折,又开始进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其间,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列举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深刻体悟我国面对挫折的顽强意志,全面了解我国在遇到中期失误这一困难时用顽强的劳动意志让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挫折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起了用自身劳动战胜困难的思想,从中养成良好的劳动精神。

2.开展集体教育

课堂上为了让劳动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历史学科教学中,要重视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利用好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开展集体教育。基于集体教育模式下,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劳动任务,请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劳动任务,再通过对个人劳动成果的梳理和整合呈现本小组劳动成绩。这种教育方式,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在良好的劳动氛围下树立起正确劳动价值观。同时,集体教育中学生将产生使命感,能更为积极地担负起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从中养成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良好劳动品质。其中,在《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教学时,可紧密联系本课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个合作学习任务: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布置好任务以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科学划分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等角色分工,在设立好不同的角色以后,要求小组成员承担起个人劳动任务,并密切配合汇总与人类文明产生相关的材料。最后,请各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小组劳动成果。其间,有的小组将结合本组成员搜集到的资料汇报:“我们小组了解到人类文明的产生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生产力低下。而第二个阶段是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渐渐成为食物的生产者……”在这里,通过为学生布置需要集体劳动的任务,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人民的劳动方式,正确认识了劳动创造人類社会,还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劳动热情,让学生从中养成良好的劳动精神[4]。

(四)知易行难,拓展劳动实践

1.研学实践活动

研学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活动,其能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体验劳动的机会,增长学生的劳动知识,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研学活动组织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要用心开发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研学资源,并重视精心设计一系列研学活动内容,以更好地在历史研学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对于研学活动的组织,要重视坚持学科融合、五育并举,以保证学生收获一段难忘的研学之旅,能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劳动。例如:在《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教学时,可先利用教科书和相关备课资料带领学生了解古代劳作工具的改进,认识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开展一次“农业领域劳作工具变化”的研学活动。在本次研学活动中,尝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活动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有4—5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再在组内共享资料,并相互交流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工具等农业工具的变化。然后,可在研学活动中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农具的作用。如为学生直观展示传统农具——犁,简单介绍它的作用是犁地,能将土翻成一块一块的,让土质变得更松软。当学生了解了农业工具的变化以后,请学生带着犁这个传统工具进入教师提前规划好的农耕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地体验犁地过程。通过参与这样一次研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还能让学生掌握犁地这一基本劳动技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由此达到劳动教育目的。

2.历史活动课程

日常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要重视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发现、探究、感受历史过程中获得一些劳动体验,深刻体会劳动魅力所在。开展活动课时,要重视通过举办制作手抄报、制作历史模型、绘制历史地图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些亲自体验劳动的机会,让学生变得热爱劳动,并在活动中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同时,对于活动课的组织要重视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寻找教材中可用资源的方式来完成活动任务,从中感悟自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渐渐树立起良好的劳动观念。实际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如此,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劳动热情。例如:在《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一课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智能技术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了劳作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以后,可举办一次以“科技与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活动,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加比赛,自行设计与主题相符,选材新颖、健康,着重注意版面设计整洁的手抄报。同时,明确要求手抄报内容要包含报头、插图、文字三个部分,要着重体现本节课学习的新科技革命成果,从不同角度展现新技术革命的革命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以“科技与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活动,不仅能夯实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正确认识智能技术对劳作方式的改变,还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历史手抄报制作活动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实现劳动素养的良好发展。

(五)多元评价,建立劳动素养

多元评价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为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再针对学生任务中的表现展开多方面评价。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注意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评价。对于评价内容,也要体现多元性,坚持五育并举育人理念,从知识学习、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展开评价活动,并重视公布评价结果,以保证学生深刻认知到自身劳动素养养成中存在的问题,自觉规范自己的劳动观念。其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教学时,为高效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可先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反映的内容,引发学生对中国高铁、北斗导航系统、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等重大成就的思考,以顺势导入新课。新课学习中,为学生播放短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邀请几名学生扮演“讲解员”的角色,为其他同学简单介绍每一阶段思想理论的概况。待学生完成了任务以后,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几种方式对学生的表现展开科学评估。在评价内容上,注意从参与态度、材料挖掘深度、材料收集范围、语言表达多方面入手衡量学生的表现,并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自觉自愿参与“讲解员”角色扮演劳动,是否认真完成了此次劳动,是否坚持不懈地参与了此次劳动,是否养成了吃苦耐劳品质。在这里,通过展开多元评价,更好地助力了学生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学生打造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结束语

综上可知,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的融合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显著提高育人效果。日常教学中,为高效渗透劳动教育,要重视利用好历史人物故事来激发学生劳动情感。同时,要重视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拓展劳动实践来熏陶学生良好劳动观念,并通过开展挫折教育、集体教育来激发学生劳动精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下实现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云根.论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22,24(4):69-72.

[2]李吉华,张娟.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例谈[J].教学考试,2022(18):3.

[3]陈祥龙.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劳动教育的因应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62-64.

[4]李义初.高中历史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2(6):44-48.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jxczx22-11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历史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