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评价体系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刍议

2023-11-07乐德棋

高考·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尺度试题区域

乐德棋

摘 要:结合“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地理教学建议:一是用渗透思想教育的地理现象作为学习案例;二是日常地理学习做好难度控制;三是在解決日常生活、生产及科技前沿中的地理问题过程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四是根据设问引导地理信息提取、整合,善用尺度思想,解决地理问题。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地理尺度思想

教育部考试中心构建的“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试卷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一核”是指高考评价应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解决了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指高考主要考核内容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解决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是指高考命题应遵循“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方向,解决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为提升地理学习效率,依据“考、学、评”一致性原理,我们的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行为,如果也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作为实践指导,将能更好地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五育”并举,达成教学目标。

一、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立德树人,大方向讲,是满足中国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地理学科讲,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充分响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基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大方向上,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主要依循以下几点:1.要展现党的光辉成长历程,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体现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以及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与贡献,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情境应该是“美”的,这个美,既包括情境所构建的形式美、色彩美,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体现区域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和谐之美。

高考为了服务选才,将考生匹配到不同高校,试题往往追求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做好试卷难度控制。受此影响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日常教学注意以下情况:1.高一高二期间,应针对学生特点,匹配好作业或试卷的难度值。也就是说,日常考试或练习的难度值是针对实际学生水平的。应该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控制试题难度。2.高三复习的后期,应将试题难度向高考地理试题靠拢,开展一定的适应性训练。在总体作业(试卷)难度值控制在0.5—0.55的前提下,做好每一道题的区分度和难度控制。例如:高等难度题能很好地区分目标为双一流大学以上的学生,中等难度题能对目标为本科线至双一流大学之间的学生具有较高区分度,而容易的试题能对目标为本科以下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区分度。3.总体上,地理学习做到“低起点,慢加速,重习惯”。即在开始阶段重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降低要求;最终以高考考核要求为目标,逐渐加快学习进度。

二、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一)核心价值:人地协调观要求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习的核心价值,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逐渐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地协调观始终是地理学科的教学主线。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地协调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作为价值观而言,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其二是评价区域发展措施,或实现人地协调的路径。因此,地理学习应以人地协调为主线,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1.高考评价体系与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差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而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地理核心素养不包括人地协调观。二者相较而言,高考评价体系更强调测量,思想观念是隐性的,能够测量的只是问题的解决等外显的行为。将人地协调观作为“核心价值”单列出来,突出了地理教育在“人地协调观”形成中的“立德”功能。笔者认为,高考评价体系中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人地协调观”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存在。而课程标准里的“人地协调观”,不仅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更包含了达成人地协调的路径与方法以及区域发展的评价等内涵。因此,在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习中,应当与生活、生产、科研、环境保护等相结合,探索具体的人地协调发展路径、方法,并能够评价得失。

2.区域认知素养要求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高考评价体系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要求学生学会从空间的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因素,主要从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这几个维度观察世界。例如:2018年和2019年的高考(全国一卷:扎龙湿地、里海的演化),均从时间轴向讨论区域演变,近两年福建高考地理卷同样从时间轴向讨论区域的演化(河口湾演变和海平面的升降变化)。重点是区域自然演化过程及其过程中的自然要素变化。由此看出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1)地理过程的学习,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区域地理特征牵一发而动全身。(2)突出试题情境区域主要特征在问题解决中的运用。地理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地理问题解决措施必然与区域地理主要特征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因此,应重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再认知,依循具体区域特点,解决地理问题。

3.综合思维素养要求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综合思维考查的维度主要是分解和综合,在试题上表现为单要素原因分析、多要素原因分析以及区域内多要素的综合作用。教学要求有三:一是地理现象影响因素分析应当在横向上尽可能综合所有因素,纵向上尽可能向下分解至最小因素;二是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剥离具体地理区域后的地理概念的学习,这样区域因素分析便不会被局限在特定的区域或时段,造成学生无法解决新区域出现的新地理问题,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缺失;三是区位因素分析需要结合区域主要特征进行。

4.地理实践力素养要求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纸笔考核中如何体现?综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主要通过真实情境中地理问题解决来体现。例如:2019年海南卷中,以青藏高原卓乃湖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湖水外泄为背景,第一问要求说明造成该湖水外泄,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设问入口门槛低,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但却不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话题,符合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认知能力水平,第二、三问层层递进,要求指出湖水外泄对下游河的影响,以及给定条件下(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设问以基本地理事实的发生为线索,切口小而且紧扣地理要素,探究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实践力。

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应关注现实的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以及科学研究中地理前沿热点,利用它们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三)地理关键能力要求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地理关键能力,是指对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2]。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不仅是针对试题图文材料中地理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而且也是对设问信息的提取与解读;因为提取试题地理信息最终是为解决地理问题而准备的,而我们的大脑注意力的广度有限。所以,从信息在解题过程作用看,在初步浏览试题材料后获取信息首先是获取试题“设问”信息,“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获取信息指向性”上,主要包括问题的行为动词、设问的中心,以及设问中提供的一些修饰性词语,如表示时间、地点、角度、程度等。例如: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本例中,行为动词“说明”显示要求学生答题要有思维的逻辑过程,限定词(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指出了分析区域与时间段。其次是获取试题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即根据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材料中的信息建立联系,全面获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

1.试题设问解读:设问的修饰性词语,引导我们从特定时空的视角去解读问题,组织答案。当设问中出现时间时,答案要点往往与该时间相联系的地理要素(风、降水季节变化、昼夜差异等)相关;当设问中出现地点时,答案要点往往与该区域特征相关;当设问中出现表示程度的词语时,答案要点必须与该“程度”相关。

地理设问所用行为动词往往表征了其答题的要求,常见地理设问行为动词有:(1)简述。简单扼要叙述,用地理术语把要点说全表述准确清晰。(2)描述。表达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描述的方法多样,如在描述空间分布时,注意包括地理事物分布类型(或主要分布类型)、数量特征及空间变化,极值或特殊点等。(3)说明。对原理、成因进行说明,在实际答题时,类同于分析,但在思维链上会比“分析”更短。(4)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要求回答尽量思维链完整,将相关概念完整分解细化到高中学习的最低层级。(5)评价的答题要求。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高中地理常见对产业因素评价、围绕可持续发展三内涵对具体地理现象开展有利或不利的评价。

2.试题情境信息解读。(1)文字信息:试题中的文字材料等。重点是解读出这些文字材料所对应的地理要素,并厘清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常见解读技巧有:具体地点往往要求解读该地各项地理特征,尤其是光、热、水、风(此四项高中地理试题中常常没有提供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根据其时空分布规律得出结论),具体时间往往考核该时段的地理要素变化(年内变化、昼夜变化、演化等)。(2)地理图像信息:各种类型的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解读顺序通常为“先图名,再图例,后图中”。“先图名”结合问题解决用图需求,引导用图选择;“再图例”可快速解读地图中表达的地理要素,为读图析图做准备;“后图中”,解读图中区域地理要素分布。(3)表格信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之间、要素与地理现象之间通常具有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往往蕴含地理知识,解答时要注意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

3.地理问题解决

因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同区域的地理分布千差万别,地理现象纷繁复杂。正确认识不同区域的空间同质性与异质性,以及地理分布规律的运用,均需涉及地理尺度思想。中学阶段地理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问题解决中的指导意义如下:(1)尺度效应,大尺度视角的关注点往往着眼于整体,趋向于空间同质性(并不否认存在空间异质性);而小尺度上的关注点则更关注细节,趋向于空间异质性。(2)尺度推绎思想,包括垂直尺度转换和水平尺度转换。垂直尺度转换指通过研究小尺度的地理事物所得到的地理结论,可以推到大尺度上;同理,在大尺度上所取得的地理结论也适用于小尺度。而水平尺度转换指地理结论在相同尺度但不同地区间的转换运用,如流域开发措施在不同河流流域的运用。(3)尺度关联思想,是指不同尺度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某地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联等。

从地理尺度思想可以看出,在小尺度区域认知过程时,运用大尺度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知识,难免出现与大尺度区域不同的空間特征表现。反之亦然。因此,我们解决地理问题时应秉承审慎与辩证的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面对不同尺度的空间,解决不同的地理问题,需要我们正确运用地理尺度思想,高度整合地理环境信息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准确的不同尺度地理环境特征描述。

(四)必备知识要求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必备知识既包括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如自然地理内容、人文地理内容、区域地理内容等。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对必备知识的学习不能就知识点简单地阐释与记忆,而应给定具体任务情境,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开展必备知识学习,如此才能利于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既有学习上的先后顺序,又相互影响,形成学生地理素养的统一协调发展过程。必备知识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关键能力表现为对地理设问的解读、材料信息整理、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具体过程。地理素养的提升,利于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丰富与提高;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习、地理实践的过程逐步形成,形成的价值观念又指导个体地理学习与实践。因此,地理学习既要包含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也要训练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整理、提取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地理问题。

三、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

“四翼”指的是高考的考查,是高考命题实践的依据。作为高中地理教育者,我们应认真研究“四翼”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在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明确地理高考试卷在题量、题型、设问特点、信息呈现上表现出的一系列的变化,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地理作业设计、试卷编制等,尽力做到“考、学、评”一致,提升地理学习效率。

结束语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作为新时期高考的实践指南,必将传导至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认真研究高考评价体系,将其解决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用以指导解决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中心问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69.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原创作业设计的初高中地理衔接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2-2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尺度试题区域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宇宙的尺度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9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