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2023-11-07高慧清
高慧清
摘 要:随着新高考的推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历史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经验和启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关键词:新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高考的实施,对历史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好基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符合新高考改革要求
新的高考政策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考核。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这符合高考政策的要求。这种转变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主动探究和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
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繁多,包括历史概念、事件、人物等,通过历史学习,學生可以认识到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影响,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都有助于学生思考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历史是一个不断变迁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社会、文化、制度的变迁和发展,能够从历史中看到不同价值观的产生和变化,了解到价值观念是与时代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帮助他们形成相对客观和开放的态度,理解不同价值观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学生能够用全球化视角来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我们国家的历史,学生能够在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以史为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重担[1]。
(三)学好历史学科的根本所在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和简单累加知识点,并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把握和分析,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找出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内在发展规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对历史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对不同史料和观点的辨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深入的历史分析和思考,形成独立的观点和看法,从而真正学好历史。
(四)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需要更多全能型人才,不仅注重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还看重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等全面的综合素质。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过去的史实和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镜头来认识现实和未来。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类思想的演变以及各种历史事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同时,历史学科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多元文化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坚韧精神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进一步塑造健康的人格[2]。
二、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建教学情境,强化时空观念应用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对事物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地理现象。通过时空观念的培养,学生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是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了解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背景和条件,培养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察和分析,更加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地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情境的创建,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创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场景、道具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与同学一起合作、讨论、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历史事件或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案例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将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使用地图这一工具,将历史事件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用地图展示秦灭六国的历史过程,看这一时期的国家边界的变化、领土的扩张或收缩,以及不同政治实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事件和政治冲突对地理空间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变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理条件,形成直观的时空观念。
(二)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是历史事件发生时的记录或相关文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观点和见解。通过研究史料,可以获取当时的真实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背景,因此,史料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对于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依据史料学习的意识,通过史料来学习和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史料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人群,包括官方文献、个人记载、考古发现等,不同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立场和偏见,要对史料进行辨析和比较。另一方面,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要能够去伪存真。史料可能存在虚假、夸大或有误导性的信息,因此需要对史料进行评估和分析,考虑史料的来源、作者的身份和目的,结合其他史料和证据进行比较和验证,可以判断史料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筛选出可靠的信息,避免误导和错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利用史料,如文献、图片、视频、音频等,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搜索和阅读,培养他们主动获取和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通过问题导向教学,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搜索和阅读相关史料,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史料,或文字、或图片等,然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结合这些史料来解读和印证魏晋到隋唐这一时期儒学思想特点、地位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他们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一项课后任务,让学生借助互联网继续搜集一些相关的史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或展示,加深对这节内容的理解[3]。
(三)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它强调使用史料作为依据,并以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来解释历史事物。通过历史解释,人们可以深入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不同于历史叙述,历史解释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更是对历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进行解释和理解,是思维的过程。由于历史教材的有限性和片面性,学生通常只能从教材中了解到有限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信息,这导致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不够全面和客观,容易根据教材的叙述形成片面的观点。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人物时,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成就,还可以深入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和决策过程等方面,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以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准确和客观。同时,能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性,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这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引入不同的历史学派和观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解释方法和理论,培养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多元思考能力。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观点,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解释。例如:在教学《西汉与東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前期制作课件时,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的资料,拓展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文献、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史料,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探讨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这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影响,从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基于历史角度从措施、影响等方面深入理解“利民安邦、损民国败”的历史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四)构建科学评价,落实唯物史观认知
评价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并根据评价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对自身劣势进行调整和改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评价不仅是单向的,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一部分。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片面,以教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为主,且片面依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唯物史观能力的养成。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就必须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可以引入更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如项目展示、小组合作、互评等。同时,可以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体现科学评价的要求。例如:在教学完《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课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新航线的开辟以及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这是全球史观,也是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延伸,向学生提问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肯定并表扬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时,能够从正反两面进行全面剖析。
(五)开展实践活动,培育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传承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和牺牲,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尊重,这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通过感受到国家的伟大和民族的精神,激发出内心的爱国情感,自觉承担起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市政交通部门进行实地参观,让专业的职能人员带领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建的发展变化。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现代交通运输所发生的变化,感受国家发展强大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培养他们的历史情感和家国情怀。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回想自己生活中的交通经历,感受现代交通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在课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创新作业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公路”“铁路”“空中航线”“海上航线”等主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变化情况,拓宽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容和深度,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在不断发展前进,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对教材深入挖掘,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扎实的历史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宗炳.让历史核心素养在新高考教学中落地生花[J].湖北招生考试,2021(1):13-16.
[2]张永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6):54-55.
[3]林婷.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