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对策研究
2023-11-05孔留生
孔留生
[摘 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育人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关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SCL-90作为了解就诊者或咨询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广泛适用在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中。针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选取54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谈心谈话,参考研究对象关于SCL-90各项因子的测试得分,在此基础上,评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对策。
[关键 词]心理健康;谈心谈话;SCL-90因子;高职院校;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138-0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询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由此可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育人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关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目前,无论是在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基础方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都比较多。因此,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对策,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育人工作,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基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要求,本文针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选取54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谈心谈话,参考研究对象关于SCL-90各项因子的测试得分,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对策,以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育人工作有所裨益。
一、概念界定与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评估工具选择
(一)概念界定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界定为:大学生在身体、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有着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相对稳定状态。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讲道:“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把谈心谈话的含义界定为: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为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交流沟通情感、处理学生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重要手段。
(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评估工具选择
本研究选择90项症状清单(SCL-90)作为高职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评估工具。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编制于1975年,是了解就诊者或咨询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
1.测验材料。本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情况共计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
10个因子名称的简要解释:①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②强迫症状:主要指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③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这一因子获高分的对象往往是自卑、懊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明显不好相处的人。④抑郁:代表性的症状是抑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特征是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包括失望、悲观、与抑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⑤焦虑:一般指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躯体现象,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焦虑的主要内容。⑥敌对:受测者的敌对表现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方面来反映。⑦恐怖:包括引起恐怖的因素和反映社交恐怖的项目,比如人群等。⑧偏执:主要指思维方面的具体内容,比如关系妄想等。⑨精神病性: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的项目,比如有幻听等。⑩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
2.测验的计分。10个因子的名称分别为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测者在多少项目上呈现有“症状”。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结合笔者的高职辅导员工作和带班经历,选取54名高职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2人,女生32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分为适应性问题、发展性问题和一般性心理问题。针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对54名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谈心谈话,重点围绕以下方面:
1.适应性问题:学生自入校以来对学校的适应情况。包括总体适应、环境适应、学习适应、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班级、宿舍人际关系。
2.发展性问题:包括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是否存在自卑感与懊丧情绪、是否为自己制定目标、是否有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课余时间是否合理安排与规划、成长过程中有无挫折事件、有无主动心理咨询经历。
3.一般性问题:包括家庭简介、亲子关系、成长经历、个性和情感。
另外,参考研究对象关于SCL-90各项因子的测试得分,以此来反映研究对象在某一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在此基础上,评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谈心谈话,掌握学生自入校以来对学校的适应情况;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是否存在自卑感与懊丧情绪、是否为自己制订目标、是否有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课余时间是否合理安排与规划、成长过程中有无挫折事件、有无主动心理咨询经历;家庭简介、亲子关系、成长经历、个性和情感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2.理论分析法。通过谈心谈话收集第一手资料,参考研究对象关于SCL-90各项因子的测试得分,反映研究对象在某一方面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以此来评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
(一)适应性问题
1.总体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存在“环境适应”“学习适应”问题。通过访谈发现,54名研究对象均表示刚入学,因对考入高职院校不满意,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参照54名研究对象在焦虑和抑郁两个项目因子的指标标准分,受测者在这两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有12名受测者在焦虑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有19名受测者在抑郁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其次,刚入学,因生活环境的变迁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感到不适应。经过在校时间一年的适应,总体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另外,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甚至厌学是访谈对象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有些研究对象学习基础较差,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有些研究对象学习能力不足,想学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有些研究对象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有厌学情绪。
2.兴趣爱好单调,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社交压力”问题。通过访谈发现,游戏是研究对象普遍的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课余时间宅在宿舍打游戲的现象普遍,离不开手机,依赖网络,影响精神状态。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大学生网络成瘾也可能导致抑郁、睡眠及躯体形式的障碍。另外,研究对象表示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群,人际交往会“社恐”,存在“社交压力”问题。通过访谈发现,54名研究对象均表示班级、宿舍存在不同的交际“小圈子”,自己不会主动想办法融入,维持现状即可。大部分研究对象的好友交际圈还停留在高中或中职阶段。通过访谈发现,引起研究对象人际交往“社恐”的因素是内心不自信以及对班级、宿舍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大学生自信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自信水平高的人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反,自信水平低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人际交往“社恐”是不良心理的表现。参照54名研究对象在恐怖这个项目因子的指标标准分,受测者在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有16名受测者在社交恐惧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其次,大部分研究对象对班级、宿舍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害怕在班级、宿舍遇到不好相处的人。参照54名研究对象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个项目因子的指标标准分,受测者在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有17名受测者在自卑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
(二)发展性问题
1.自我认知失调,自我评价较低,存在自卑感与懊丧情绪。通过访谈发现,54名研究对象均表示因高考失利,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内心存在着明显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读书不如人。另外,来自父母的压力,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以及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进一步否定自己,内心懊丧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2.缺乏目标,个人职业规划不清晰。通过访谈发现,进入大学后,研究对象渴望摆脱束缚,追求强烈的独立和自主意识,很多人倾向于身心调整与放松自我,而非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缺乏目标是很多研究对象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另外,个人职业规划不清晰,特别是对个人毕业后的目标职业以及备选职业选择和求职方向比较迷茫,缺乏职业认知。
3.课余时间未能合理安排与规划,特别是熬夜现象普遍,存在“睡眠透支”问题。通过访谈发现,一方面,除了上课,大部分研究对象未能将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与规划,在校期间心理上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对象熬夜现象普遍,缺乏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不能规律作息,睡眠时间不足。睡眠不足往往会使大学生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或持续性加剧其不良影响。参照54名研究对象在睡眠困扰这个项目因子的指标标准分,受测者在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有17名受测者在睡眠困扰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
4.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事件,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正面提升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通过访谈发现,进入大学之前,研究对象几乎都有过挫折事件,主要包括:亲人的意外去世、父母离异、高考失利、求职受挫、恋爱困扰。挫折事件给研究对象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困扰与不适。亲人的意外去世,研究对象会担心、难过,形成焦虑与悲观的心理特质。父母离异造成原生家庭不完整,缺少家庭教育与关爱,与父母缺乏沟通,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一般甚至较差,更容易产生自卑与抑郁心理,表现出情感敌对。参照54名研究对象在敌对这个项目因子的指标标准分,受测者在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有11名受测者在睡眠困扰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通过访谈发现,有研究对象中职毕业后求职受挫,感到失落,自尊心受到打击,自信心受损,产生消极情绪,引发焦虑与担忧的心理问题。通过访谈发现,有研究对象因为失恋而产生内心痛苦,遭受心理压力。恋爱困扰也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心理矛盾与问题。
5.遇到心理困扰问题与不适时,未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无主动心理咨询经历。通过访谈发现,研究对象对心理咨询比较敏感。有研究对象表示,当遇到心理困扰问题与不适时,通常会选择以专注做一件事如听歌、堆积木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另外,通过访谈发现,研究对象自我防御心理较重,不愿主动与辅导员分享相关心理困扰问题的信息。
(三)一般性问题
1.家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通过访谈发现,有34名研究对象均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有11名研究对象是获得过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大,贫困家庭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从而形成焦虑与强迫的心理特质。参照54名研究对象在强迫症状这个项目因子的指标标准分,受测者在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有17名受测者在强迫症状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另外,通过访谈发现,研究对象的父母普遍在外务工或者经商,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研究对象遭遇心理挫折时,不愿告诉他们的父母,觉得他们无法提供帮助。父母受教育程度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对孩子粗暴的管教方式使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易怒、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
2.亲子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感情如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访谈发现,有7名研究对象父母离异,与父母感情一般;有2名研究对象是由爷爷奶奶带大,与父母感情一般。父母没在身边,平时与父母联系较少,不愿与父母讲心里话。一方面对父母心存芥蒂;另一方面,内心也会害怕与难过。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阳性率检出较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前3位的为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及敌对因子。由此可见,与父母感情一般以及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情感敌对,从而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3.成长经历特别是成长过程是否顺利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通过访谈发现,在成长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影响比较大的事件主要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有1名研究对象是单亲家庭,这导致他内心极度敏感,接受不了别人在背后议论他;有1名研究对象因父亲在工作时突发意外而失去劳动能力,母亲被确诊為重大疾病,内心难过,情感脆弱,经常胡思乱想、失眠,有过辍学的念头。由此可见,完整的家庭以及顺利的成长过程,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发展。
4.亲密与孤独相冲突,存在心理困扰与压力问题。通过访谈发现,54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在18~23岁。依据埃里克森关于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大学是建立亲密关系,摆脱孤独感的关键期。所以,研究对象一方面在积极寻找校园爱情、追求寝室与班级友情,另一方面又害怕失恋而遭受痛苦与心理困扰;担心在宿舍与班级中遇到不好相处的人,害怕在人际交往中有冲突,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参照54名研究对象在偏执这个项目因子的指标标准分,受测者在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有10名受测者在偏执这个项目因子上呈现阳性,反映出有“症状”。
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通过对54名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谈心谈话,参考研究对象关于SCL-90各项因子的测试得分,在此基础上,评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从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对策。
(一)学校方面
第一,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第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校内线下心理咨询服务以及校外专业可靠的心理服务热线,满足学生心理咨询诉求。第三,组织安排开展班级团建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活动。第四,做好专业解读宣讲,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目标。第五,丰富学校活动,并对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学生给予鼓励与支持,如参加一次学校活动可以获得加两分综合素质分的奖励,提升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第六,开展关于大学生恋爱交友、和谐班级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讲座。
(二)家庭方面
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最直接的,家庭经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等对大学生思维、行为以及心理特质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第一,父母要用正面的教育方式管教孩子,多给予肯定与鼓励,认可孩子;第二,父母要用平等、尊重的话语体系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共情,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和谐亲子关系;第三,多关注孩子在情感方面的诉求以及在心理方面的波动,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认知规律以及心理发展过程,善于正面引导与换位思考,不可从父母的视角去指责、否定孩子。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要重构自我认知体系与自我评价指标,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强项,不能因高考失利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第二,要制定目标,充实自己,朝着目标去奋斗。第三,积极主动帮助、关心同学和舍友,建立信任、融洽的人际关系。第四,合理安排与规划课余时间,可通过制订日计划、月规划来进行时间管理。第五,养成良好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证睡眠时间,以保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钱玉婷.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11):74-76.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7:299.
[3]车明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原因研究[J].心理月刊,2023(1):187-189.
[4]周晓琴,奚晓岚,程灶火,等.大学生网络成瘾患病率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4):619-622.
[5]林宇,周慧.大学生自信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28(7):116-117.
[6]赖露珠,吕慧敏,窦颖.2010-2020年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22,20(2):152-157.
[7]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4):24-27.